影音渲染情境 朗读纯洁课堂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是通过写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军需处长被冻死的事赞美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教学此类课文,要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
  1 影视引导思绪,朗读呈现环境。(原因)
  1.1 默读、思考、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2 弄清文章顺序:
  师:谁说一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交流。
  师归纳: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冰天雪地,天气严寒;经过是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对军需处长非常气愤,当将军得知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时,顿生敬佩之情;结果是红军队伍在军需处长精神的感召下继续前进。
  1.3 感受冰天雪地的环境。
  1.3.1 播放:电视剧《长征》过雪山片断。
  1.3.2 学生朗读1、2自然段。
  1.3.3 填空投影。红军队伍在( )里艰难地前进。……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
   1.3.4 教师引读上述句子,学生齐读填空部分。
  【本环节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弄清了文章的顺序,课堂环节的推进就依文章的顺序为据。课堂环节与文章的顺序一致,教师容易记住,在小结时学生也容易忆起课堂的每一步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课堂的第一大环节,重点感受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冰天雪地。那么怎样感受的呢?第一,从影视的角度奠定感受冰天雪地的基础;第二,通过朗读,感受冰天雪地到底达到何种程度;第三,由面读转到点读,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画面上的事物、朗读到的文字得到交融。第四,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让语感尝试现实。
  播放《长征》过雪山片段,为学生朗读准备了视觉形象。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感受之后实践,实践之后再读,进行综合。这里包含着读的实践、语感的实践,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 两“愣”牵两情,歌声助读声。(经过)
  2.1 由第一次“愣”,体悟气愤之情。
  师:部队在前进,将军在思索:部队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请学生默读6至12自然段,批注: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
  生:冻死战士的情况果然不出所料,这是军需处长失职。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将军非常气愤?
  生:“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投影:以“‘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为例,说说将军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意思?
   他的神态描写起什么作用?
  生:他的语言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气愤;神态描写突出了气愤的程度。
  师:从这些句子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将军气愤之情的?
  生:语言和神态。
  师:以“语言+神态=情感”的方式写一段话,表达气愤或喜悦之情。
  生:写。
  师:评。
  生:朗读6至12自然段。
  【由思考第一次“愣”的原因开始,牵出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气愤之情,准备和第二次“愣”的原因对比,以便挖掘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心思想。同时,这样设计也容易使学生感动。
  在探讨作者怎样表达气愤之情时,学生读了,感知了,而且总结了表达方法并进行了训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避免了目前语文教学中感知得多,操作却很少的“光说不练假把式”的现实。为学生今后的习作留下了例子,做到了读写结合。这种结合,是就写作的某一方面进行的结合,而不是那种学完课文后写一篇类似文章的整篇结合。这种结合,简便快捷、目标单一,课堂效率高;而学完课文后的整篇结合,繁杂耗时、目标宽泛,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效率低下。】
  2.2 品词析句,内化积累。
  2.2.1 处理词语“镇定、安详”:
  师:有人小声告诉将军,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他愣住了,眼前立刻浮现出刚才的情景。
  投影:军需处长倚着树干冻僵的画面。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
  师范读后提问:军需处长面对死亡是怎样做的呢?
  生: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师:“镇定”和“安详”是什么意思?
  生:镇定,不慌不忙;安详,从容不迫。
  师:作者通过写什么事表达了军需处长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生:军需处长被冻死时好像在借火抽烟。
  师:怎样才能读出军需处长面对死亡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心理?
  生:读这一段。
  2.2.2 品味句子:
  师:如果把“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句话中的“贴”换成“粘、穿、裹”怎么样?请比较。
  生:军需处长被冻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他的体温暖化了雪花,湿了衣服。当体温逐渐降低,衣服就渐渐地贴在了身上。这是自然形成的。而用“粘、穿、裹”都含着人为因素,不能演绎被冻死的渐进过程。
  师:为什么在“衣服”的前面强调“单薄破旧”,去掉行吗?
  生:不行,只有这样才会更加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军需处长面对寒冷,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战士们。一个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在大雪之中被冻死了。这是用生命换取生命啊!
   生:背诵。
  【读,要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读。即从情感内容的角度指导读,而不是从停顿、重音等形式上指导。这样,既指导了朗读又丰满了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丰满了也就自然地读出了敬仰的情。人物的形象有了,情感也内化于心了,然后背诵,达到积累。我们要避免那种无形、无情的机械背诵或情感已凉的课下背诵。】
  2.3 由第二次“愣”,体悟崇敬之情。
  师:他就是军需处长?这是真的吗?将军愣住了……
  2.3.1 立体感受,净化灵魂:
  师:打出军需处长倚着树干冻死的塑像;然后小声播放《血染的风采》;此时教师朗诵第12自然段“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朗读完之后教师口令——让我们向这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礼!(歌曲近4.5分钟,教师朗诵这段约1.5分钟,师生向屏幕上的塑像敬礼约3分钟。)
  生:自由朗读这段。
  2.3.2挖掘中心,谈出感受:
  师:谁来说一说将军这次“愣”的原因?
  生:将军不敢相信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被军需处长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震憾了。
  师: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能够牺牲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真是让人敬佩啊!
  他们选择自己死,让别人活。真是用生命换取生命啊!
  ……
  【课到此处,什么都明白了,无需再讲。无需讲处则不讲,尽量做到少讲。但得让学生把汇集到的理解和情感奔流出去,谈出自己的感受。画面、歌曲、朗读、行动,立体感受:学生看着军需处长冻死的塑像;听着悲壮依依的《血染的风采》;回想着军需处长感天动地的事迹;教师的朗读凝重激昂;师生的敬礼庄严肃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的心似乎在山泉中荡涤,净化着我们的灵魂。一切的一切: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飞黄腾达,统统忘却了,所剩的只是感动、决心。在敬礼的肃穆中,奉献的精神得到升华。本环节动静搭配,相得益彰;歌词内容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听、看、做,全为一读。在这里“课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会得到验证。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教学一篇课文就应该让学生得到一次高雅的艺术享受、得到一次修养品级的提升。】 
  3 解析“丰碑”,坚定信念。(结果)
  师:在军需处长精神的感召下,红军队伍有了怎样的表现?谁能用朗读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读13、14自然段。
  师评:是否读出了那种悲壮,读出了那种坚定,读出了那种战胜一切困难一定要走出大雪山的勇气。
  生:齐读这部分。
  师:在现实中,什么叫丰碑?为什么说他成了丰碑?为什么“丰碑”的前面还要用“晶莹”修饰?
  生:默读思考。
  生:“丰碑”在现实中指巨大的石碑。这“丰碑”指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高大。“晶莹”是指军需处长的精神永远放射光芒,照耀着后人前进。
  师:播放电视剧《长征》序幕至主题曲《十送红军》结束。
  4 作业:
  请同学们为军需处长写碑文。语句要精炼,格式要正确。
  【讨论“丰碑”,进一步明确了主题的含义,深化了中心。安排齐读,好似同学们自己也要随部队一同前进,展示刚才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播放《长征》序幕及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再一次升华感受、净化灵魂、坚定信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教师直接灌输,而是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内化、自觉取向、自我建构。】
  5 总评:
  5.1 课堂环节的安排,总要有一条主线。或与文章顺序一致,或研读文章挖掘。本节课的主线就和文章的顺序一致:原因——经过——结果。有主线的教学设计,教师易记,学生好忆。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按照这条线回忆起我们这堂课都干了什么,每个环节收获了什么。
  5.2 运用多媒体时,要多进行一些假设:如果这样用效果就不太好;如果那样用效果就好一些。比如,我在“向军需处长敬礼”环节,原来设计的是听录音朗读,效果就没有边看着塑像,边听《血染的风采》,边自己朗读,而后敬礼好。
  5.3 现在的语文教学就像有的人站在岸边教游泳,说的头头是道却不让学游泳的人下水。这节课就避免了语文教学“干说不练假把式”的现实。不管是读、是写,还是斟酌词句,感知之后就进行练习,把知识技能落实下来。正像赵本山在小品中说的那样“没啥事,走两步。”这正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5.4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想方式、想方法,力争使学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有所震撼,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里自然内化、自觉取向、自我建构。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
  5.5 小学语文的课堂,最为要紧的是读好。教师要有“读好了,才有一切”的教学设计理念。在所有的环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读。不管是多媒体的运用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要着眼于读好,让一切方式方法服务于读。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不去考虑学生读得怎么样了,就直奔目标,结果事与愿违。本节课就避免了 “瓜”不熟,就让“蒂”落的现实。
  收稿日期:2011-11-05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境生情”,便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各种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要达到预期的最佳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本文结合国家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自己给初中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来思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素养   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不同点在哪里呢?具体到学校看看,最大标志性区别就是
期刊
备课组是学科教学最重要、最前沿、最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组织,所以现在学校都非常重视备课组建设,备课组的活动也很频繁,丰富。那么,如何在建设备课组过程中努力提高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让备课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呢?  1 认真开好每一次主题式备课组活动  1.1 备课组活动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克服随意性,体现针对性和规范性,能够起到对前期工作及时反馈和总结作用,对后期工作明确引领和指导作用
期刊
创新精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会使人受益终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 创设宽松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
期刊
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总称。它的内涵是把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外延很广,凡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一切教育活动,均可列入德育范畴,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环境陶冶等等。  1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1 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语文教
期刊
“想知道沉香是怎样历尽艰险救出母亲的么?请大家注意收看动画片《宝莲灯》。”在极具诱惑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画面,这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电视节目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的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画面特写,可就是这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把观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让你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这就是悬念产生的巨大魅力!   教师是三尺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来紧紧抓住学生好
期刊
【摘要】 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审题.尤其在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解题的质量和速度,也会影响学生考试的情绪.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 学生; 审题能力; 培养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发展性教育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人在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解决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在学生中又有一些特殊群体--残疾学生,格外需要我们关注。由于我所教的班级就有两名残疾学生,在如何促进残疾学生的主体发展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1 影响残疾学生主体发展的因素   1.1 残疾学生的主体发展与她们的自
期刊
【摘要】作品中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对于展示时代背景、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及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 ; 自然环境 ; 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有以
期刊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