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也在进化(一)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进化的理解始于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一学说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个体能够生存下来,而另一些却被淘汰。接着,遗传学解释了其背后的机制:生物体的变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是随机的,没有方向性的;自然选择像一双看不见的手,选择出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
  现在,事情正在再一次发生变化,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发现,正不断地丰富这个迄今最伟大的学说,并为其增添新的复杂性。

1、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


  1990年,一个国际合作的科学家团队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他们打算对整个人类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确定33亿个碱基对的顺序,我们知道,正是这些DNA上的碱基负责编码我们身上的每一种蛋白。人们以为这项工作最终会把人之为人的秘密揭示出来,所以对其抱着巨大的希望。考虑到我们物种的复杂性,预计人类的基因组里至少包含10万个基因。
  这个名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在2003年就公布了结果,比计划提前了两年。但它揭示出的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人类的基因大约只有2.2万个,比原先设想的少了很多,而且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在基因数量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人类基因的这份“蓝图”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一切。因为这些基因,在我们身上并不是都起作用的,有的活跃,有的处于休眠状态;即使活跃的,也有活跃程度上的差别;所以,尽管一条DNA所包含的基因不变,但仍可以以无数不同的方式表达,就好比一架钢琴,凭着26个键,可以弹出无数美妙的乐曲。所以,不是基因组中基因的数量,而是不同基因通过“活跃/休眠”形成的组合的丰富性,创造了生命的复杂性。
  过去有一种论调,说基因决定我们的一切。但我们对遗传学了解得越多,就越清楚“基因决定论”(即基因单独决定我们的命运的说法)是一个神话。对于一组给定的基因,基因本身没变,但自然环境可以激活某些休眠的基因,也可以关闭某些活跃的基因,从而产生多种可观察的特征(即表现型)。北极狐的毛色随季节而变化,捕食者的存在使得水蚤长出一个保护性的头盔和脊椎,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即使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促成基因表达的转变。例如在胡蜂中,当蜂王去世后,最年长的工蜂会把自己变成新的蜂王。但它并不是唯一做出这一回应的个体。事实上,当蜂王去世时,所有工蜂体内的基因表达都会发生暂时性变化,就好像它们在争夺遗产继承权一样。
  这些变化发生时,基因本身没变,改变的是表达方式,而这一改变,又是环境作用的结果。遗传的这种可塑性和灵活性,是种群和物种生存的关键。

2、进化能力也可以学习


  标准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进化是盲目试错的过程:大自然制造出大量性状不同的个体,然后交付环境,由环境决定它们的生死,只留下最适合环境的个体。
  但是,假如进化是盲目的,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在38亿年的时间里进化出如此美丽、复杂的生物的?拿眼睛来说吧。眼睛是那么精巧复杂,只要一个“零件”出错,整部“机器”就报废。单靠盲目试错,怎么能“组装”出这么精巧的装置?比如说,视网膜好不容易进化出来了,可惜晶状体还没有,那么视网膜还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将被大自然作为无用之物抛弃,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只有等包括晶状体、视网膜在内的整只眼睛进化出来,证明对生存有用,才能被保存下来。假如决定一只眼睛有用的条件有10项,那么这10项必须全部满足才行。假如是由工厂加工,在生产流水线上一项一项完成是不难的,但现在却是盲目地试错呀,这个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了。以往进化论给出的答案是,自然界中大量的随机突变一直在发生,进化的时间又如此漫长,所以通过盲目的试错产生任何精巧复杂的东西都不足为奇。
  但也有人对此不服。比如,与达尔文几乎同时提出进化论的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就求助于某个超自然的神灵,譬如说智慧的造物主。他说,就好比精巧的钟表离不开钟表匠的精心设计,必定有一个智慧的造物主在有序地引导地球生命进化。这种观点在历史上叫“智慧设计论”。但智慧设计论太接近神创论,长期以来不被科学界接受。
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的结果是,人类的基因远比设想的少。
由于遗传的可塑性,在胡蜂中,当蜂王去世时,最年长的工蜂会把自己变成新的蜂王。

  有没有更好的回答呢?最近,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沃森等人提出一个很有新意的观点。他们说,地球上的进化在最初可能是盲目的,但经过数十亿年,已经变得聪明起来了。换句话说,进化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积累经验来提高的。
  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何谓“进化变得更聪明”。前面提到,进化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试错在任何时候都是盲目的,那当然,进化一点都不聪明,其盲目亘古如斯。但如果试错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我们就说“进化变得更聪明”。拿动物前、后肢的进化为例。我们知道,每一种动物的前后肢长度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不符合这个比例关系就容易被大自然淘汰。但大自然事先并不知道这一比例关系,它只能通过大量的试错来选择。如果前、后肢的进化彼此不相干,两者长度的组合那么多,试错的范围就太大了。但如果前、后肢的進化是相关的,偏离正常比例太远的组合压根儿不出现,那么试错范围就大大缩小。我们说,这种情况下,进化变得更聪明,更高效了。
  那么,进化为什么可以学习,又是怎么学习的呢?沃森等人的灵感来自大脑科学。
  学习本质上并不神秘。我们知道,大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在神经网络中,学习涉及到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加强或削弱),当一个连接被使用次数越多,就越牢固。
  一个生物体上的基因也形成类似的复杂网络。最近的一个发现是,每一个基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的活动受到其他基因的调控;生物体的一个特征,往往取决于许多基因的共同作用;这些基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基因网络;而自然选择对于如何选择建立一张最有效的基因网络(像建立一张神经网络一样,哪些基因应该参与,哪些基因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或削弱,等等)有决定权。
  还是以动物前后肢的进化为例。假如决定前肢长度的基因为A,决定后肢长度的基因为B,在多次试错之后,因为自然选择青睐那些A和B已建立起联系的基因网络,所以那些A和B没建立联系的基因网络就被淘汰了。这样,就大大地缩小了试错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说“进化变得聪明了”。
  考虑到基因之间有着网络化联系的这一特征,沃森和他的同事们建立了一个电脑模型来模拟自然选择。不出他们所料,进化就像人工智能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强化最佳的尝试,来使自己变得“聪明”。而且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必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发生的。
  进化并非是一味盲目的;进化可以通过学习,拥有某种智慧的特征;这就比较满意地回答了本文最初那个问题——“地球上的某些生命何以能进化得如此复杂、精巧?”(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我们常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人类该往哪里逃?参考一下历史上的数次生物大灭绝,海底生物的生存率普遍要比陆地生物更高,如果人类也住在海底,是不是也更容易在末日来临时存活下来呢?那么,人类的海底住宅应该怎么建?也许我们应该从目前“生存”时间最长的海底建筑——水下实验室身上取取经。水下实验室“普罗透斯”想象图海下生活梦缘起  1963年,法国海洋学家雅克·库斯托用纪录片《没有阳光的世界》带我们领略了海
期刊
在我们这个年头,给DNA测序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现在又开始兴起另一种测序——给表观基因测序。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后者似乎比前者用处还大。  所谓的表观基因是指附在DNA碱基上的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类似基因的开关,不会改变你的DNA,但可以改变基因的功能,比如让基因失去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表观基因是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如生活方式),因此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关闭和打开。  表观基因测序
期刊
让我们一起想象以下画面:荷花池里的莲蓬,蜂巢,疏松多孔的面包或奶酪,深圳宝安机场新航站楼的天花板……随着这些图片一个个跳进你的脑海,你会不会感觉不舒服?甚至心跳加速,恶心干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恐惧症之一——密集恐惧症患者中的一员。什么是密集恐惧症?  说到密集恐惧症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原始词汇——Trypophobia是源自希腊文。在希臘
期刊
我们知道,银河系中心盘踞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00万倍。不仅如此,很多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级黑洞,有的达到太阳质量的数十亿倍。但一个问题是:这些黑洞为什么能长这么大?因为按常规方式生长,它们似乎从整个宇宙诞生到现在,也长不了这么大。对于这个谜,天文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点线索。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個小组模拟了银河系的“逆演化”,就是说,像倒着去播放电影一样,看看银河系最初的模样。
期刊
在动物的身体中,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所以,当动物挨饿时,脂肪细胞通常都会缩小。这些脂肪叫“白脂肪”——以与下面要介绍的另一类脂肪相区别。白脂肪可在动物的皮肤下和内脏周围找到。  最近科学家发现,我们的骨髓中有一种脂肪,它的行为与其他脂肪大异其趣。当我们挨饿时,它不但不缩小,反而胀大。这意味着,相对白脂肪,它是一种不同类型的脂肪,科学家建议称之为“黄脂肪”。  让人惊讶的是
期刊
苍蝇、蚊子、蝗虫、蟑螂,这些恼人的小生命生活在我们周围,每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准备一掌拍死或一脚踩死它们的时候,它们“呼啦”一下就飞走了,只留下我们的拍得通红的手掌和跺得麻木的腿脚。这时候你也许会感叹,造物主为什么要将翅膀赐给这些讨厌的昆虫呢?要是它们不会飞就好了!那么,昆虫的翅膀是怎么获得的呢?强壮的“胸肌”变来的?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获得飞行能力的动物,比爬行动物和鸟类获得飞行能力早了至少5000
期刊
摘要:应用本科院校的女学生在当前激烈就业的竞争下,面临的挑战比较大,如何提高应用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能力,是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的。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就应用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提出女学生就业优化的措施,希望能为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应用本科;女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的问题,应用本科院校的女学
期刊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年初,媒体报道袁隆平院士还亲自去稻田里开展工作,为什么会突然间病逝呢?原来,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5月22日逝世。从跌倒到去世仅仅2个多月!  跌倒对年轻人来说不算大事,但对老人可不一样。老人摔倒比你想的
期刊
探险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鲍威尔,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就曾经历过没有水喝的危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人在口渴时,却长时间得不到水喝,会怎么样?初遇挑战  2016年,38岁的鲍威尔尝试独自徒步穿越非洲的赞比西河,冒险之旅就从赞比亚境内的源头开始。他沿着河流走了两个月,到达了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边界的峡谷。该峡谷长约200千米,到处都是陡峭的斜坡悬崖。显然,穿越峡谷相当困难。  当时是8月,是当地
期刊
“伽利略号”在太空中曾遇到冷焊的麻烦  说起焊接,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火花四溅的场景,通过加温或加压破坏金属原先的原子键,冷却后再形成新的原子键,从而实现两种金属材料的连接,这是最常见的焊接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比较危险,焊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烟尘对人体和环境很不友好,焊接后的材料还会出现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使材料寿命缩短。  长久以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去克服这些缺陷,包括在焊接池中充入惰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