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经济资源的有限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已日益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区际产业分布,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分析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政策调整方向,明确省区间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一、绪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步伐加快,我国经济也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同于纯粹的经济增长,它包括产业布局变迁,产业结构优化等提高经济质量的经济运行过程,同时也成为企业区位的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央政府调整全国经济产业布局和进行宏观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已成为调整我国区际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缩小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经济区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部分影响因素
(一)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发展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同时兼顾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然而,产业结构老化、产业分布不合理很容易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无谓的浪费。
(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增加社会供给。技术进步使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发生改变,造成了不同产业间发展速度的差异,改变了产业结构;同时,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各产业的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会改变社会消费结构。②刺激社会需求。科技进步产生新的产业,创造了新的需求,改变了社会总需求和需求结构,这使得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产品随着技术进步发生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新技术、新材料也是的生产中间投入的结构发生变化。
(三)区际经济发展中的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效应: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研究中最早提出了聚集效应,他提出企业聚集最明显的效益就是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外部范围经济。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各省区间经济联系薄弱,各地政府制定发展目标自成一系,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与其他省区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三、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开始大步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这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高新产业领域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建国以来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导致个省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比皆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各省区受利益驱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加剧了已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和谐产业结构,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碍,形成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直接后果就是地区内部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还导致了一系列区域问题。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暴露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企业规模小而重复
我国全国有22个省份将汽车制造业作为省支柱产业,16个省份将化工、机械制造作为支柱产业,24个省、市将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这就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结构重复和区域经济严重趋同,各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明确,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形成引导、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2.生产技术水平低,科技创新不足
科技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些特性处于不断地进步过程之中。然而,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生产设备只有不到24%的比例能够达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国际领先水平。缺乏先进技术导致了关键产品生产严重匮乏而一般生产能力却大量过盛。
3.地区贸易竞争加剧
在全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中,省区间贸易不但呈现出自我循环的产业模式,还各自为了不同的发展目的而进行地区市场封锁和贸易冲突,人为因素限制商品进出地区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区间激烈的利益竞争、冲突加剧,地区政府采取非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并实现资源跨区配置的企业行为背离,是造成省区市场分割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反映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中心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应该把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看作是一人为中心的复杂体系,它涉及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走可持续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措施。二、正确看待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三、人口问题必须得到很好地解决,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了满足以上几个基本条件之外,还须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并行。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决定该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因此,主导产业应当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专业化水平较高,能够获得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部门。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集群都是由于产业的关联性而形成,因此产业集群是企业集群的主要、基本形式。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和最大社会效益,依据一定的贸易合同或协议章程,将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等在区际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组合的活动,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专业化部门能够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双方可以選择一共同商议的合作项目为纽带结成统一经济体,合作方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
区域创新是指某一个经济区域研究、开发和运用并且扩散新型科技发明,用以促进地区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有良好经济秩序的创新环境,支持培养区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区域竞争力。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情,区域创新的内容也有差别。在体制转轨时期,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建立一个有利于区域创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框架,是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利用企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集群现象中企业作为最基本的元素聚集起来,它是企业在地理概念上的集中。具体来讲,企业集群现象指的是由于某些外在的环境、条件,机制某些内在的关联因素,众多独立的企业在某特定的地理领域位置上,互相依存、互相联系而聚集形成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
[2]发改委: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把握四个方面.国内要闻.2009:10
[3]孙久文.《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中国软科学(京),2004.12,P102-106
[4]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 吉林大学.200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一、绪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步伐加快,我国经济也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同于纯粹的经济增长,它包括产业布局变迁,产业结构优化等提高经济质量的经济运行过程,同时也成为企业区位的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央政府调整全国经济产业布局和进行宏观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已成为调整我国区际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缩小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经济区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部分影响因素
(一)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发展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同时兼顾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然而,产业结构老化、产业分布不合理很容易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无谓的浪费。
(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增加社会供给。技术进步使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发生改变,造成了不同产业间发展速度的差异,改变了产业结构;同时,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各产业的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会改变社会消费结构。②刺激社会需求。科技进步产生新的产业,创造了新的需求,改变了社会总需求和需求结构,这使得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产品随着技术进步发生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新技术、新材料也是的生产中间投入的结构发生变化。
(三)区际经济发展中的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效应: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研究中最早提出了聚集效应,他提出企业聚集最明显的效益就是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外部范围经济。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各省区间经济联系薄弱,各地政府制定发展目标自成一系,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与其他省区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三、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开始大步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这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高新产业领域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建国以来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导致个省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比皆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各省区受利益驱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加剧了已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和谐产业结构,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碍,形成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直接后果就是地区内部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还导致了一系列区域问题。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暴露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企业规模小而重复
我国全国有22个省份将汽车制造业作为省支柱产业,16个省份将化工、机械制造作为支柱产业,24个省、市将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这就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结构重复和区域经济严重趋同,各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明确,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形成引导、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2.生产技术水平低,科技创新不足
科技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些特性处于不断地进步过程之中。然而,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生产设备只有不到24%的比例能够达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国际领先水平。缺乏先进技术导致了关键产品生产严重匮乏而一般生产能力却大量过盛。
3.地区贸易竞争加剧
在全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中,省区间贸易不但呈现出自我循环的产业模式,还各自为了不同的发展目的而进行地区市场封锁和贸易冲突,人为因素限制商品进出地区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区间激烈的利益竞争、冲突加剧,地区政府采取非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并实现资源跨区配置的企业行为背离,是造成省区市场分割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反映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中心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应该把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看作是一人为中心的复杂体系,它涉及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走可持续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措施。二、正确看待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三、人口问题必须得到很好地解决,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了满足以上几个基本条件之外,还须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并行。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决定该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因此,主导产业应当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专业化水平较高,能够获得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部门。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集群都是由于产业的关联性而形成,因此产业集群是企业集群的主要、基本形式。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和最大社会效益,依据一定的贸易合同或协议章程,将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等在区际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组合的活动,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专业化部门能够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双方可以選择一共同商议的合作项目为纽带结成统一经济体,合作方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
区域创新是指某一个经济区域研究、开发和运用并且扩散新型科技发明,用以促进地区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有良好经济秩序的创新环境,支持培养区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区域竞争力。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情,区域创新的内容也有差别。在体制转轨时期,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建立一个有利于区域创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框架,是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利用企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集群现象中企业作为最基本的元素聚集起来,它是企业在地理概念上的集中。具体来讲,企业集群现象指的是由于某些外在的环境、条件,机制某些内在的关联因素,众多独立的企业在某特定的地理领域位置上,互相依存、互相联系而聚集形成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
[2]发改委: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把握四个方面.国内要闻.2009:10
[3]孙久文.《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中国软科学(京),2004.12,P102-106
[4]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 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