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算错,‘我’的责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t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算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运算能力反而削弱了,为什么会这样?本文拟就“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错因分析,从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学结果简述
  我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出色,不管是算理的理解,还是方法的掌握都很顺利。然而,当批阅完学生的课堂作业后,我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两个班共98名学生,配套作业本中共15道计算式题,全对仅有7名学生,错误率高达92.9%。在之后的教学中,通过巩固练习,学生的正确率虽然得到提高,但错误仍然很多。主要有以下错误:①进位加法出错;②计算时思路不清;③乘加混杂;④书写误差;⑤数字看错。
  二、错因分析
  1. 计算教学中阶段性的知识“点”与知识“链”、知识“网”之间的依附关系
  计算中的知识“点”是指某一册教材中某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计算中的知识“链”是指把各阶段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关计算的“知识链”,再由“知识链”纵横交织,形成“知识网”。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学生出现各种错误,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教学时心中只有知识“点”而没有知识“链”、知识“网”的结果。以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现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多了一步而已,学生肯定一教就会,一算就对。这种不“瞻前顾后”的教学,是典型的“孤立式教学”。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道普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式题“265×35”。这一道题要得出正确结果,学生至少需要经过10次有效计算:5×5=25,5×6 2=32,5×2 3=13,3×5=15,3×6 1=19,3×2 1=7,5 0=5,2 5=7,3 9=12,1 7 1=9。这些分解的计算,既有进位加法,也有表内乘法,还有乘、加混合运算等。在这些运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池,则前功尽弃。许多教师由于在教学之前缺乏对知识“链”、知识“网”的认识,不清楚知识“点”是依附于知识“链”、知识“网”之中的,导致课堂上得“轰轰烈烈,人人会做”的假象,导致“人人做错”的现实。
  2.计算教学中从计算方法到计算技能的提升关系
  计算方法体现在“会算”上,是指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而“算对”是在实际计算中,把法则落实到每一步的笔算过程中,最后得到正确的结果。当计算方法达到自动化、计算结果的正确率趋于稳定时,运算技能才得以形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见,从方法的理解、掌握到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质的提升。“运算是一种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调,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一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较多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把计算看做一种外显的动作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维与抽象能力,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只看到课堂中“热闹”的表象,却没有关注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计算能力的缺陷。我们可从以下两个片断的对话中得到启示。
  片断(1):学生订正“错”后的交谈
  师:怎么又算错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你会做吗?
  生(点点头,轻声地):会。
  师:你再算算!(学生订正后)
  师:还是不对!计算都算错,还学什么数学?(学生低下头,不说话)
  片断(2):学生订正“对”后谈话
  师:现在对了,原来为什么会算错?
  生(解脱的感觉):太粗心了,看错了。
  师:下次要仔细一点啊!
  生:噢!(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很多教师过分地关注了学生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却丝毫没有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心理、知识上的缺陷与困难,没有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这样的计算教学结果,充其量只能达到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目标,而无法使学生真正形成计算技能。当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再碰到新的计算任务时,由于作为支撑的旧的计算技能尚未较好地形成,面临新的计算任务时错误自然会越来越多。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再从计算过程、计算心理上加以引导,促进学生把“会算”提升为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算对”,分阶段地、不断地形成和巩固计算技能。
  3.计算教学中主要目标与其他目标的权重关系
  毫无疑问,“算用结合”是计算教学的核心目标。“算”的目的是“用”,在“用”的过程中促进“算”的技能形成。具体到某一堂课,只能达成其中的某项或几项细化目标。我们不妨从“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第一节课说起。教材如下图,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节课细化的教学任务有:①根据情境列出算式;②合理估算结果;③笔算结果;④用计算器验证结果;⑤练习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这样设计:
  (1)一起把例题读一读。
  (2)根据例题,你知道哪些信息?你会列式解决吗?
  (3)145×12结果是多少呢?你能估一估吗?
  (4)我们估的结果是比1800米要少一些,到底是多少呢?请你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5)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
  (6)追问:这是一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三年级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我们笔算得对吗?请你们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8)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会了吗?(完成 “做一做”中的4道式题,并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根据上面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作出如下分析:
  (1)各个教学环节“平均用力”,主次不分。
  本课的课题非常明确——笔算乘法,那么就应以笔算乘法的算理理解、法则掌握为主,而估算、计算器验证等只能为辅。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热闹、与时俱进,使估算、计算器验证等环节“反客为主”,更是背离了教学主题。
  (2)对算法的教学过于轻率,只重表面现象。
  在上述设计中,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对不对”“会不会”,当多数学生表示“会”了以后,教师认为新授已完成,剩下的任务就是通过练习来巩固。
  (3)教材研读不透,没有关注学生计算的难点。
  例题中的145×12,以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为主,因此数据比较小,在乘的过程中只有“5×2”一次进位,且进的是“1”;在两积相加时也是一次进位“9+5”。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计算的正确率较高,但在实际计算练习中,难度大大增强。如课后“做一做”中的后3题,在计算过程中有多次连续进位,而且进的数不只是“1”。遇到这样的计算,学生的错误率马上提高。因此,这里的“做一做”不能只用“做题——对答案”了事,要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是对例题的拓展和补充。
  4.计算教学中传统与创新的继承关系
  与以往相比,计算教学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则运算的引入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不断渗透“算、用”意识;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意识;淡化文字性法则,强调算法内化;计算器介入验证,舍弃笔算验证……这些创新在给计算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天一天减弱的后果。对此,我们需要反思。
  (1)计算教学的“根”在哪里?
  我以为,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形成巩固、扎实的计算技能,它的“根”应该是“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多少教师知道20以内有145道加法、210道减法?还有多少教师让学生熟记,甚至背诵这些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有没有让学生扎实、有效、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如果说没有,那么我们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虽然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方法,但不熟记结果,等到学习更高层次的加、减、乘、除运算时,势必会在计算速度、正确率上大打折扣,阻碍计算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2)还需要口算吗?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口算”的推广与坚持功不可没。然而,在今天的数学课中,已难寻口算的踪影。如果有,也只是少数教师的坚持。没有了口算,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错误率提高了。
  (3)还需要笔算验证吗?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笔算的验算,学生在验算中不但巩固了计算的方法,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而在如今的教材中,没有了笔算验算的要求,学生不但没了验算的习惯,而且计算时急于求成,再也发现不了自己错误的原因。这是谁之过?
  (4)还需要计算法则的归纳与诵读吗?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每一次学习新的计算后,最后都有计算法则的归纳,不但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背诵。而在新教材中,对计算方法指导与归纳,不再有明确的结论,更多的是借“小精灵”之口问学生“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方法断断续续说一说就草草了事了。数学的归纳方法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我认为,“创新”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了“继承”,则谈不上“创新”。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关注传承,形式与方法可以变,但本质不能变,“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的目标不能变。计算出错时,我们不要再怪罪学生,要勇敢而大声地说出:“学生算错,我的责任!”这样,学生计算能力减弱的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变。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毕业复习是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必须“突出主体、注重过程、关注发展”,抓好“导、练”,系统梳理知识,加强综合训练。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适当拓展之目的。现简述一些主要做法,供参考。    一、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    概念和性质既是方法的理论依据,又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钥匙。系统复习好基础知识,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毕业复习应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方法
什么水果有著婴儿般的肚脐,还披着金黄的外衣?聪明的你应该不难猜出我说的是脐橙吧,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种水果。  【产品名称】脐橙  【产品特点】本品既“人夸颜色好”,又“留香气满乾坤”。它外表金黄,有趣的是在脐橙底部,首先会看到一个凹下去的低谷,而到了中间,则又有一个隆起的部分,很像婴儿的肚脐。可能为了让人们记住它,一个风趣的名字诞生了——脐橙。我还给它起了一个更好玩的名字“肚脐先生”。
没成熟的果子不要摘  虽然市内所有的公园里,一到了双休日就人满为患,可是植物园始终都是很冷清的,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人都爱吃肉,对植物不感兴趣了吧。  “这里连个人影都没有,不会闹鬼吧?”我环顾四周,大声地发着感慨。  “我们不是人啊!”咪咪不满地说。  阿呆说:“兔子,你不是说这里有蘑菇吗?蘑菇在哪里呢?”咪咪说:“要不我们找个人问问吧。”  “除了我们就没其他人了啊!”我摊开双手说,“植物园的工作
近数月来,朝鲜半岛事态频频。继新的核试验后,朝鲜最近又在西海卫星发射场进行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动机点火试验。联合国安理会在朝鲜新核试后再次通过了决议,对朝鲜实施新的制裁,同时在决议中呼吁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与此同时,美国以朝鲜核、导试验为由执意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THAAD)。中国政府多次呼吁各方克制,尽快重启六方会谈,反复重申半岛“无核、不乱、不战”的原则不能有丝毫改变,并派外交高官赴
彻夜密谈后  硕大的荷叶紧紧抱住了  又圓又透明的露珠  躲过暗黑的岁月  灰色的小野鸭,在池塘里  称王称霸  漫天的水草  和时间开着玩笑  不经意间遮蔽了水面  那个穿着红色运动服的  娇小女人  牵着大狗经过河边  满足再次溢满  晨练后的额头  在尘世中醒来,早晨照例  酝酿整天的情节和计谋
“丑——八怪?”我一脸狐疑地仔细打量着手中这个外表独特的橘子,嘴里断断续续地冒出三个字。观其貌,品其名,真是“貌”副其实。  它那又老又皱的橙色外皮凹凸不平,上面布满了疤痕。它“头”小“身”大,皱皱巴巴的“头”形成一个小圈,显得格外突出;同样满是密密的褶皱的“身体”圆且鼓,像极了一个有啤酒肚的中年男子,充满了喜感。那鲜艳明亮的橙色,却与它似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一般的外皮极不相符。  这丑橘还挺爱“打扮
毫无疑问,云南的普洱茶近年来演绎了令人炫目的神话。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神话与当今的股市有着些许类似。  神话总是有美丽的憧憬,置身其中的人们在狂欢的同时,也许没有意识到已经狂舞到了悬崖的边缘。盛宴上,总能看见衣着艳丽的人们,却少有人注意到幕后的推手,心态不一的与会者,一起努力地吹着泡泡糖——味道不错,但能吹多久?    普洱:赌高还是赌低    买家不买,卖家不卖,今天的普洱购销处于胶着状态  从西
2月21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十七坡”现场,苗族群众跳芒蒿舞和芦笙踩堂舞。  “坡会”是春节期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聚会娱乐的民间传统节日,是展示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的主要窗口,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苗族系列坡会群”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融水充分利用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业打造成
图/视觉中国  美国作家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中写道,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还是一种安慰剂,它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快感。  糖在人类的食物中如此重要,以至于它的替身“代糖”也成了人们的新宠。新冠疫情令很多产业都一蹶不振,但代糖相关行业的业绩却相当稳健。国内代糖供应商保龄宝自今年7月10日起在A股市场连续出现7次涨停,市值最高增长29.67亿元。最近的网红代糖饮品“元气森林”公开财
7月8日晚,中央紀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另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月9日发布的信息,此前几日,中央第三巡视组正式开展为期两个月左右的巡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工作。“根据巡视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巡视组主要受理反映北京师范大学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