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的又一精品综艺,节目以经典的古籍为切入点,将大部头的名著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静静讲述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生平。
  主持人是“观众缘爆棚”的撒贝宁,第一期还请来了凭借“手磨咖啡”刷新国民形象的倪大红老师出演“古代护书人”伏生。但伏生是谁?他的一生有什么震撼的故事?伏生的一生几乎与《尚书》“绑定”。而这本被许多人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名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在干年的传承中几经波折,伴随着伏生一家的命运,在央视的镜头中,向我们铺开如史诗一般的画卷。
  伏生,名胜,字子贱,本为秦朝儒学博士。在历经秦时焚书和秦末动乱后,为了保存《尚书》典籍,伏生与妻子儿女决定离开咸阳返回老家。在返乡途中,他的儿子为保全《尚书》,被乱兵杀死。妻子也因在数九寒天,不愿烧掉书简取暖,最终冻死荒野。历经千难万险,伏生终于回到家乡,但家乡也遭战乱,故土满目疮痍,他只得先将《尚书》藏在老宅的墙壁中。
  此后二十余年,伏生颠沛流离在外,却始终挂念故园墙里的竹简。待天下安定再度回到家乡,伏生掘开墙壁,却发现书简竟因为腐朽而毁去了大半。等老年伏生回忆起《尚书》的残卷时,痛哭不止。“我一生护《尚书》,《尚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的台词一出,瞬间戳中了观众们的泪点。
  节目中以回忆、“穿书”等有趣的形式,插入了不少《尚书》中的情节。孔子讲学,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承天命牧野起誓伐暴纣……各个场景都被完美还原,并配以风格宏大的音乐,一开播就“火出了圈”。
  但“伏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护书人”吗?在秦末汉初,伏生一家舍命护书,让名著《尚书》得以流传。但随着时代变迁,在《尚书》上干年的传承历史中,还有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护书人伏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以穿越者的身份回到古代,向伏生请教《尚书》。镜头时不时切换到台下的现代读书人,古今共读名著的形式,让这种“在漫长历史中的传承”更有真实感。
  《尚书》还记载了尧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同尧、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称为“上古四圣”。在《皋陶谟》篇中,他向大禹讲了执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通观九德,充满哲思和智慧,均能体现出对待人民的态度。皋陶认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任职务,那么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大禹还曾向皋陶请教:怎样才能使臣子们同心协力?皋陶则告诉大禹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项要务,都是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项,才能真正实现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书》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对人民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这与皋陶论“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脉相承,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巨大影响和伟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长城为何要绵延万里?因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保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而是要护佑所有百姓,为所有人阻挡战火烽烟。
  “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有册有典,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之幸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适用主题: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自信;人文情怀;民本思想;核心价值观……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郑书舟 钟华江
  角度一:让文化类节目焕发生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向普通观众解读佶屈聱牙的典籍,更是难上加难。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可以说,《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所图不在小。这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反响热烈又品质优良的珠玉之后,央视又一次的大胆尝试,意义非凡。这档节目让我们看到艺术可以是鲜活的。它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打破时空间隔,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另外,艺术同样是严肃的。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正是背后翔实的史料支撑,专注细节的匠心精神,严肃的学术精神,让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点赞。现代科技的出现也没有冲淡古典文化的韵味,相反,它把束之高阁的典籍放在观众面前,让严肃历史更具亲近感,走进干家万户。
  角度二:当下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宝库实在了解得太浅。以至于大多只知《尚书》的书名,而不知此书背后的颠沛流转、政史地位:只知《天工开物》讲的是农业科技知识,而不知此书是在宋应星六次参加科举途中对民本思想的深刻领悟:只知《史记》是司马迁所著,而不知“史家之绝唱”的总设计师是他的父亲司马谈。于是《典籍里的中国》应时而生,可以说它是去除当下浮躁之风的一剂心灵良方。
  在娱乐泛滥的今天,贯穿于节目中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成为众多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它的成功,说明市场和主流观众正在呼唤更多这样的诚意之作出现。
  角度三: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典籍里的中国》用《尚书》中的一句话正本溯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智慧。   在《尚书》一集中,为政者们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一直笃行“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更是通过伏生护《书》这样的微小个体的行为来展现华夏文明的惊人生命力。在《天工开物》一集中,明代宋应星与现代袁隆平的手跨时代握在了一起,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的国本思想尽在不言中。在《史记》一集中,更是打造出“英雄群像”,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为平民义举立传,把人民当做英雄,这是史家对民本思想的史学创造。《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是在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
  BBC曾在微博感叹:“中国共产党不怕美国、英国,只怕中国人民。”网友们却评论这是对中共的最高赞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因为背后的土地和人民的需要,所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角度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什么要读典籍?正如节目中所说,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典籍里的中国》中处处体现了“传承”: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司马迁作为汉代人对古代文献的当代化;撤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向先贤献上跨时代的一拜;节目以“古今对话”的方式,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让古人们“穿越”到现代一观后世的发展。正是每一个微小个体的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文脉绵延不绝。
  学生运用示例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是民族崛起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随着当今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中国更是备受世界的瞩目。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尚书》中为政者们对民本思想的坚守,宋应星为实现天下温饱而著《天工开物》的博大胸怀,《史记》中对人民英雄、平民义举的歌颂等等,这些伟大的中国智慧在指引着当下中华民族崛起的方向,让我们能在困顿中奋起勃发。在发展中兼顾平衡,在崛起中不忘初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典籍里的中国》是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让我们不断以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致敬我们的先人!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陈慧《读经典文化 传精神风尚》
  (编辑:王莹)
  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之中,国人的当务之急就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各种精要。
  当世界文化的鐵蹄滚滚袭来,任何保守力量都难以抵挡。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地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
  根本上说。这还是广大民众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给现代市民带来了过多的新奇与享受,浅层次的审美与文化交流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舶来文化的轻松。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丧失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力,沉沦于生活的浅层次,对文学、艺术的眷恋也难免逐渐淡化。因此,我们在思考时,大可放下“百事利为先”的观点,先去看看那事物本身之上的文化与精神。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与方案,它们根植于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的智慧,如“一带一路”体现“兼济天下”“合则强,孤则弱”等传统文化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寄托着中国人民“天下大同”的深切期盼;中国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传递出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它们无疑增加了每个人的家国认同感与民族向心力。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尼克松也曾说:“当一个民族忘记自己的文化时,已经不需要去攻打了。”
  记忆不可丢。底蕴应犹存。历史的回声叩响心扉。传承优秀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评点:文章主题突出,开篇采用了诗意的语言,指出文化已经浸润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生成长的一种底色,之后例证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对于国家的意义,提出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文化,对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作者辩证的思维贯穿全文,思路严密,提出的观点令人信服。但“文化与精神”的标题过于宽泛,如能选择小而精的切口写起,文章会显得更为新颖。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引用《红楼梦》里关于茄鲞的做法,为下文两段议论做铺垫,也暗扣“味道”这一话题。  《红楼梦》中茄鲞是一道很彰显贾府繁复奢华生活的美食,在第四十一回由王熙凤向刘姥姥解说了茄鲞的做法:“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针对这一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应逐一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2019年11月,上海的一位高中女生火了,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了全球65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聚会,15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谈方琳,是最年轻的参会者。  网友对她的评论都是:“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天才少女”“少年强则国强”“千万别让我妈看到”……  受家庭的熏陶,
作者简介  姜有荣,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是江苏省“师生写作能力双向提升课程基地”总负责人。出版专著《高中作文教学新探》《高中作文教学新时空》,多次受《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邀请点评高考试卷和作文。  坊间传言,语文有三大魔咒: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笔者以为,要打破“教师怕教,学生怕写”这一作文教学的魔咒,教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跳动一颗慧心。它可以让教者跳出成人的惯性思维,站
最近,复旦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火了。这门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通过司空见惯的案例,比如“比特币——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手机辐射有危害吗”等,教育学生如何鉴别“伪科学”。  【文本解读】广东揭阳普宁城东中学 陈婷  角度一:普及科学教程,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常识。只有科学成为了常识,成为了人们广泛知道的科学内容,人们才不会在生
【一类文】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问题纷至沓来:食品安全,网络虚假消息,环境与经济……怎么办?难道我们只能烦恼?愤怒?担忧?不!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唯有直面应对,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时代。  直面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多一份“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人的心。三鹿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个又一个问题曝光出来,人们不由对“舌尖上的安全”产生怀疑。自古以来,上有政
【例文】  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所以我们会循序渐进;人生需要即兴发挥,所以我们会随机应变。然而二者不是水与火的对立。人生是瞬息万变的,如何把控全局,享受人生,需要我们能够做到计划未来的方向,然后学会与快乐和幸福不期而遇,把握理性的当下,迈向诗意的远方。  “历史是一台精确的机器,是每一个人共同计划好的轴承”,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一切必然与偶然,都是计划好的历史。每一个人走过他的一生
主题:开放与封闭;共情;认识自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封,現代汉语意思是“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坛窖藏,可以造粮成酒;糊名封卷,为了考试公正;封城隔离,防止疫情蔓延……封,有时可以带来积极意义,有时也会给生活造成麻烦。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核心概念式材料作文题。“封”是动词,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从“封”的动机来看,
你的口袋揣着什么?你最爱什么?你害怕什么?  这三个问题来自一部名叫《浮生一日》的纪录影片。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凯文·麦克唐纳牵线,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并回答上面三个简单的问题。他们总共收到来自192个国家共4500小时的镜头,经过剪辑和配乐,浓缩成95分钟的成片。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是全世界的一天。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片,没有主
文学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  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飞行酿酒师》是我近些年短篇小说的一个结集。我始终觉得,短篇小说无论是外在体积或者内在容量,都不能与真正出色的长篇小说抗衡。可我还是那么热爱短篇小说。因为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可能是一部长篇,也可能是一连串的短篇。生命若悠长端庄,本身就令人起敬;生命的生机和可喜,则不一定与其长度成为正比。  对了,生命的生机。这里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