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yì) 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选自《权子·假人》)
【故事大意】
(從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他)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地仔细察看,(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安然的样子不被它所惊吓。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中,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像原来那样。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飞舞翅膀嘎嘎地叫。人说:“先前是故意做成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活用点拨】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中的鷧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稻草人假扮真人之后便安然地飞下来啄食鱼,殊不知人后来又假扮了稻草人,鷧鸟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囿于之前的经验,最终被人擒获。正如赞格威尔所说:“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仔细观察,学会变通,才能适应纷繁的变化。
2.透过现象看本质。养鱼人先以稻草人迷惑,继以真人替代,利用鷧鸟不怕稻草人的心理,假扮稻草人。鷧鸟一开始仔细观察,透过斗笠和蓑衣分辨出是稻草人,但后来凭借经验,放松警惕,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象是表面的、异变的、肤浅的;本质是深层的、稳定的、深刻的。俗话说:“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只有透过现象,拨开迷雾,看到本质,才算真正意义的认识。
雁奴后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节选自宋祁《雁奴后说》)
【故事大意】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活用点拨】
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清真假良莠。狡猾的猎人使用了反间计,让雁奴提醒群雁,继而又让忠心耿耿的雁奴被群雁误解,群雁只看表面现象不假思索,不辨真假良莠,轻易怀疑和打击队友,给敌人可乘之机。以怨报德,终致一半的大雁遭受灭顶之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归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
人有鱼池,苦群鷧(yì) 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选自《权子·假人》)
【故事大意】
(從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他)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地仔细察看,(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安然的样子不被它所惊吓。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中,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像原来那样。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飞舞翅膀嘎嘎地叫。人说:“先前是故意做成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活用点拨】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中的鷧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稻草人假扮真人之后便安然地飞下来啄食鱼,殊不知人后来又假扮了稻草人,鷧鸟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囿于之前的经验,最终被人擒获。正如赞格威尔所说:“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仔细观察,学会变通,才能适应纷繁的变化。
2.透过现象看本质。养鱼人先以稻草人迷惑,继以真人替代,利用鷧鸟不怕稻草人的心理,假扮稻草人。鷧鸟一开始仔细观察,透过斗笠和蓑衣分辨出是稻草人,但后来凭借经验,放松警惕,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象是表面的、异变的、肤浅的;本质是深层的、稳定的、深刻的。俗话说:“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只有透过现象,拨开迷雾,看到本质,才算真正意义的认识。
雁奴后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节选自宋祁《雁奴后说》)
【故事大意】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活用点拨】
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清真假良莠。狡猾的猎人使用了反间计,让雁奴提醒群雁,继而又让忠心耿耿的雁奴被群雁误解,群雁只看表面现象不假思索,不辨真假良莠,轻易怀疑和打击队友,给敌人可乘之机。以怨报德,终致一半的大雁遭受灭顶之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归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