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怪相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开始在国际议事日程中产生效力,这是各国人民在国际政治决策过程中力量上升的积极结果。从此,他们让世界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外交事务不再由精英小圈子所垄断。事实上,公共舆论,对其征服和获得其支持,不仅是国内也是国际的重点。当然,长期以来公共舆论都是国际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全球化和通讯手段的发展,更强化了它的重要性。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多么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然而,事物总有其反面:歪曲信息的运作也同时在上升。
  今天,舆论战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和专家们既是主导者(揭示或引导),也是一种赌注(他们有价值、价格)。因他们可能有意将他们的公众亮相“货币化”,获得象征性或具体的报偿。因此,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相反,为所要得到的资助或赞助的利益去影响公众。这是一种新的和根本性的文人的背叛。参与舆论成了获得身价的手段。人们在利用公众,而不是为公众服务。
  这便是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强劲上升所带来的反面现象。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可以掩盖一些不太高尚的目的,并允许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方法。对于强者,援用道德论据只是一种骗术。无论如何,援用道德都不是新鲜事。任何政府都不再仅仅以本国利益来解释其政策。一个国家始终都要制造一些“正当理由”,为其对外政策提供一个说得过去的外表。1898年美国出兵干涉古巴,其理由是为了帮助一个民族从殖民枷锁中解放出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其理由是为了帮助该国人民摆脱一个不能忍受的专制独裁。如此“正当理由”的清单可以长长地罗列下去,远难结束。当然,任何操纵都有一定的真实基础,以便获得舆论的赞同。
  同样地,道德也经常如同一个极其多变的几何图形那样被引用。比如“独裁者”这个词,不是根据一个独裁者的残暴性或其镇压的规模而加以使用。决定使用或不使用这个词,是依据贴近或远离强者反对这个独裁者的战略。如果你声称加入了伟大的反恐联盟,那你镇压你的民众就不成问题。本·阿里和穆巴拉克就这么干了几十年而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其实在冷战时期,西方人已经以民主和反对共产主义的名义,支持过皮诺切特和蒙博托的独裁,甚至在一个时期还支持过种族隔离。这种做法,被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一句话绝妙地概括了。他说尼加拉瓜独裁者:“是一个婊子养的,但他是我们的婊子养的。”在道德领域,人们始终可以看到双重标准,以及选择性地使用普世原则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接受的东西,在另一些情况下又予以谴责。对此种矛盾最好的回答是,完全白描式地陈述一个事态,不要说出事情的主角,然后对其做出判断。如果对于类似的事例,因事件主角的不同你得到了不同的回答的话,你就可以相当地怀疑其中道德动机的真诚性。为什么这个独裁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个不是?为什么军事镇压或轰炸平民有时被认为可以接受,而另一些时候却是不可接受呢?
  对一些事件的善意理解,也可以被修辞地利用道德所搅乱。为了更好地吸引公众的注意,人们给出有限的善恶选择。某些知识分子以站在善的一边,来讨好公众的道德希求,但却歪曲了事实和情势,无助于公众的知情。我曾经形容这个趋势为“国际关系的迪斯尼化”。没有任何国际局势可以被真实地归结为两个阵营的对立,一边是善,一边是恶。人们真的相信,凭借这样一种解读格式,我们能够解释近东、黎巴嫩、阿富汗、非洲、髙加索或其他地区的冲突吗?
  谎言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合法手段。既然人们是为善做努力,与恶做斗争,何必去计较一些对于真相的小处理呢?但问题是,无论在哪个领域,目的并不能为手段辩护。既然事业是正当的,又何必要撒谎呢?是因为公众愚蠢?尽管一部分公众可以暂时被欺骗,但大多数人会很快明白谁干了什么。
  人们会记得《时代》杂志上刊登的一张照片:铁丝网后面露出―位瘦骨嶙峋的男子。据称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位波斯尼亚人,他被塞尔维亚人囚禁在一个俘虏营里。于是,媒体发起了一场国际运动,认为这是一些新的集中营。艾丽·维塞尔甚至指控这是一个新的奥斯维辛。世界医生组织在法国到处贴出把米洛舍维奇等同于希特勒的海报。但后来,人们发现那张照片中的人,是一位因抢劫而被捕的塞尔维亚人,患有10年肺结核,正是此病解释了他的极度消瘦。
  另一种危险是滥用道德论据。应该避免放任情感泛滥。地狱有可能铺满善意,一项出于善良情感的政策未必是一项好政策。比如,最初人们指控达尔富尔存在种族屠杀,最后出了“佐亚方舟”事件:佐亚方舟活动人士以道德的名义,将原本有父母的乍得孩子说成是达尔富尔的孤儿,试图把这些孩子送到欧洲。
  更糟糕的是,道德主义变成了真正的麦卡锡主义。事实上,某些人倾向于将观点对立的人看成是非道德的,不仅应该阻止其论点,而且要打击,甚至禁止。一些知识分子,国际关系领域的道德主义行家,正是如此以道德的名义将他们的反对者看作是敌人。他们这样的行为,已经偏离了知识辩论,而陷入某种形式的知识恐怖主义。莱维1999年5月14日发表于《世界报》的那篇《再见吧!莱吉斯·德布雷》的文章,部分地开了这样的先例。莱维呼吁对南斯拉夫发动战争,因为其在科索沃实施镇压。而莱吉斯·德布雷不同意莱维的立场。但莱维不仅仅想否定德布雷的观点,而且要求其在公共舞台的死亡。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当务之急就是以道德的名义让莱吉斯·德布雷闭嘴。当你将道德的外衣披挂在身上的时候,显然只有野蛮人才会反对你。人们不会跟野蛮人讨论,而是将其消灭。这种方式远非新鲜。
  几年以后,莱维又采取同样的方式排挤和诋毁塔里克·拉马丹。拉马丹2003年10月5日在“欧洲社会论坛”网站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批评一批犹太知识分子在近东问题上放弃普世主义原则,而是采取族群主义路线。文章有几个失实错误,但人们却是批评作者反犹,因为他列了一些“犹太人名单”。一场反对拉马丹的运动把他列入了大部分法国媒体的“黑名单”。这里依然是不讨论,不展开观点的争论,人们更喜欢封杀和消除。对拉马丹的谴责是媒体性的和政治性的,是以道德名义的,但仅仅是以某种道德的名义。
  关于道德,最后一个危险是表象的凯旋。人们推出只反映一小部分真实的一点象征。一棵道德之树,遮掩了一片残暴事实的森林。人们叙述着美好的故事,不是为了积极地改变现实,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总之,这是制造“虚假事业”或者夸大真情以便独占情感市场。英格里德·贝当古尔一个人就能代表全世界妇女的命运和哥伦比亚的政治暴力?在达尔富尔存在屠杀民众和发动战争的罪行,那里的形势无疑是不可接受的。但某些人急于将其作为大事业,而表现出某种奇怪的东西,尤其当人们发现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这些“美好心灵们”宣扬要向达尔富尔宣战。他们以道德的名义所进行的谴责,有时是猛烈地谴责那些不愿附和他们的人的。谈论达尔富尔以避免媒体显示巴勒斯坦,推出一种事业以更好地掩盖另一种事业,这样难道是道德的吗?
  1996年,我在《无能的意志》一书中写道:“人们可以发现,我们那些光芒四射的知识分子对波斯尼亚人民的强烈同情,与他们对另一个也遭受暴力不公正的人民——即巴勒斯坦人民——持之以恒的冷漠和沉默,适成对比。对波斯尼亚悲剧的同情,被说成是捍卫一些普世原则,但常常只是一种未被承认或不可告人的内疚,和面对一种严厉镇压保持沉默的结果。”我至今对这个说法不会修改一个字。
  最后,也有一些“容易”的事业。干起来令人瞩目,同时又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不会抵触太强大的利益。查韦斯和卡斯特罗是国际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因此,攻击他们会很招人关注。但是在法国,亲古巴或亲委内瑞拉的压力集团进行反驳的手段很有限。为这两人进行辩护的人,其政治、经济和媒体的力量都不强大,所以攻击这两个人没有任何风险。然而,他们真的是国际领导人当中最不值得尊敬的吗?他们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是最该遭受谴责的吗?事实远非如此。
其他文献
预言发生时  15世纪后期,达·芬奇画出了飞行器、坦克、起重机的结构图。  1555年,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发表《诸世纪》,预言了直至21世纪前有关法国及世界的大事。  1865年,在《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儒勒·凡尔纳构想了用太空船把旅客送往月球。  1870年,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描述尼摩船长驾驶着巨大的电动潜水艇周游世界海洋。  1889年,凡尔纳在《一个美国记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
期刊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视线交流经常能显示出它的特殊功能和意义。  爱憎功能。亲昵的视线交流可以打破僵局,使谈话双方的目光长时间相接。在公共汽车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人,则可能是想伤害他或警告他,往往会引起不愉快的结局。  威吓功能。用视线长时间盯着对方还有一种威吓功能。警察对罪犯,父母对违反规矩的孩子,常常怒目而视,形成无声的压力。  补偿功能。两个人面对面交谈,一般的规矩是说话者看着对方的次数要少于倾
期刊
我的父母如今都年过七旬,由于两个人性格迥异,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生活中常有争执,年轻时甚至常大动干戈。小时候,一次母亲和父亲大吵一架后,偷偷抹着眼泪说:“要不是为了你们几个,我早就不和他过了。”  但母亲却从未当着父亲的面说过离婚之类的字眼,也许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出自爱,这种爱隐藏在生活的角落里,甚至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这种平淡的幸福可以比喻为“偶尔会生气吵架,但是第二天依然有热乎的
期刊
中国人喜欢把巅峰和登上巅峰当做成功的譬喻,为什么呢?意味着高人一头。于是有这样的诗句:“望海能知风浪小,山登绝顶我为峰。”然而在登山家看来,登顶只算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我曾采访登上珠峰的运动员:什么算成功?他说,下山才算成功。  一位英国登山家用照片记录了珠峰所见,有姿态各异的登山家遗体,栩栩如生。从姿态上看,有人上行,更多地留在下山途中。他们在下山时失去了生命。  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
期刊
一个时代的经典品牌故事  “王老吉”和“加多宝”之争,是发生在21世纪中国的一个经典的品牌故事。  王老吉凉茶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立,至今已有182年历史,资历超过世界第一饮料“可口可乐”,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王老吉作为一个地域性品牌,在广东地区有深厚的消费基础,这是其品牌能历经时代变迁、制度变迁、消费变迁延续至今的根基,堪称是有文化传承、有市场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品牌
期刊
在所有的沟通技巧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莫过于倾听。我们都认为自己的声音最重要,我们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可是我们却忘了,沟通是双  向的,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友善的倾听者自然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1927年,德怀特·莫罗被柯立芝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墨西哥大使,而当时的墨西哥战乱不断,政府更迭频繁,去那里当大使可谓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对于莫罗来说,赢得墨西哥总统卡列斯的好感至关重
期刊
防止疲劳和焦虑的首要原则就是:经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之前就休息。  消除疲劳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在一本关于如何避免焦虑的书里,我为什么辟出一章来谈怎样防止疲劳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疲劳往往导致焦虑,或者,它至少能使你容易出现焦虑的情况。医学院的学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降低人体对普通感冒和数百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而心理医生也会告诉你,疲劳会削弱人对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劳往往可以防止焦虑。
期刊
对绝大多数内地人来说,“香港黑社会”只是在港剧里才有的概念,似乎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3月底,香港黑帮组织“和胜和”在深圳“翻船”,“黑社会”这个名词,再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浮出水面。  围捕  3月28日晚,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口岸附近的一家酒楼被以“婚庆”名义包场。实际上,这并不是一场婚宴。半个月前,香港最大的黑帮组织“和胜和”选举帮派掌门人,又称“坐馆”,一位名叫“肥坚”的头目被选为4大“坐
期刊
1950年,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的身份被暴露。  国民党的大批宪兵和保密局的特工包围了吴石将军的官邸。值班的副官陈宝仓觉察到后,立即跑到楼上向自己的老长官报告。  “老长官!”陈宝仓还未讲话就流泪了。  吴石很坦然,他一手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吞进嘴里,右手持着科特尔重型手枪,心痛地对陈宝仓说道:“宝仓,大丈夫生而何欢?死又何惧?有生之年能为中国人民做点事,
期刊
一、豆浆饮用时间有讲究  豆浆被很多人当做不可替代的黄金早餐,只需晚上泡好豆子,在早上洗漱打扮的空当,香浓豆浆就做好了,而且可以随心搭配多种原料,五谷、坚果、干花……  豆浆是健康饮品,营养价值丰富,饮用时间不受限制,在中午和晚上饮用都可以。但是,豆浆在饭前、饭中喝更健康。饭前喝豆浆,有助减肥,因为豆浆富含膳食纤维,喝完既有饱腹感产生,无形中可减少用餐量。同时,也有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二、饮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