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从陶老生活教育的开放性原则,反思中国教育的封闭性,并提出三点走向开放的途径,首先教育立法要确保“生活教育”思想的实施。其次教师敢于实践“生活教育”思想,努力冲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线,做到真正“开放”。最后家长配合实践“开放性”原则。
(二)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探究性原则,反思中国教育“重书本”而轻人生、重“字面”识记而轻动手动脑能力、重听讲看书而轻全身心感知的弊端,提倡师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从陶老生活教育的求是性原则,反思中国教育做、学、教相脱离,甚至相抵牾的怪现象,并提出应积极师陶,构建一套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以创新能力为主题,以“实践探究”为主轴的教育理论体系及模式。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亦称生活教育) 创新 开放性 探究性 求是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师承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美国教育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影响下,风行所谓的“木匠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比如讲矿物知识,就先让学生采石料,打磨加工石珠项链等;上艺术课,就让学生制作纸的、瓦的、石膏的、木头的、陶瓷的、金属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时一件作品有好几道工序,要花几个星期甚或一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们从中不仅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欢愉,也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笔者想,这可能是美国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源吧。
而陶行知的先生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发展了杜威的教育理论。这对传统教育来说是创新,对美国教育来说也是创新。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来反思、学习陶老的生活教育观点,就特别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强调教育的开放性
陶老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陶老的这一“开放性”教育观,亦不得不佩服其超乎寻常的前瞻性。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广大教师正千辛万苦地带领学生抄教参、打题海战役,让学生在重复无聊而艰苦疲惫的无效劳动中苦度青春韶华;大部分学校都将欢蹦乱跳的学生死死的捆绑在校园内。春游冬游要审批,野炊采访要审批——使学生名符其实地成为笼中之鸟,这叫他们将来如何适应那开放而充满竞争的世界!
因此现在是到了该彻底学陶、师陶、创陶的时候了。
首先,教育立法要确保“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落实实施,勿使师生跨出校门便生后顾之忧。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儿,“卑之无甚高论”。
其次,教师要敢于实践陶老的“生活即教育”观点,努力冲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线,做到真正“开放”。
据说魏书生一个夏天下午上课,学生懒洋洋的,有位学生悄然哼了一句:“去捉泥鳅吧——”魏教师便说:“赞成去捉泥鳅的请举手。”“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来。魏某说“好!那就上捉泥鳅课”。要求(一)(二)(三),布置了任务之后,便爽快地带学生去捉泥鳅……
美国一历史教师正在上课,发现一位学生趴在桌面上恹恹欲睡,他便走过去贴着学生的耳朵问:“××同学,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你的精神振作起来?”那学生竟忘情地喊了出来:“冰淇淋——”当时是大热天,许多同学都汗流满面,老师便说:“OK!”据说,吃了冰淇淋之后,那堂课师生关系特融洽,双边交流特成功。
即使这样做,也无非是在不折不扣地实践陶老的“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开放性生活教育原则罢了。
最后,家长要充分学习、领会陶老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出了意外不要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学校。要学一点日本家长磨练孩子的精神与思维。据说,孩子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等活动中出了事,日本家长一般是不会向学校兴师问罪的,他们认为要活动,要磨练孩子,要活络孩子,就得担点儿风险,出点意外事故能怪谁?
(二)力倡教育的探究性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质言之,陶老是力介探[究性的生活教育的。
众所周知,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总比间接传授或间接经验好。这是陶老“探究性”生活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
“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面对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学生会去问体育老师或生理老师。而美国学生则会自己跑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制作图表、撰写文字,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图装饰,最后甚至还当众演讲,宣告自己的“探究成果”。
相形见绌,我们的传统教育重“书本”而“轻人生”,重“字面”识记而轻动手动脑能力,重听讲看书而轻全身心感知,积弊深矣!
(三)重视教育的求是性
陶老还强调“教学做合一”。重视“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求是性”原则。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几十来年的教育似乎一直陷在做与教学严重脱节、甚至互相抵牾、各行其是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拨。
实践证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可行的、前瞻的、有效的。江泽民曾要求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如果学陶、师陶、创陶之花果能开遍神州,“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之藤果能结出硕果的话,那么这便是莘莘学子之大幸事,也是教育界之大幸事。更是中华民族之大幸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邹静之.《女儿的作业》
[3]胡晓明.《我看中国语文教育》
(二)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探究性原则,反思中国教育“重书本”而轻人生、重“字面”识记而轻动手动脑能力、重听讲看书而轻全身心感知的弊端,提倡师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从陶老生活教育的求是性原则,反思中国教育做、学、教相脱离,甚至相抵牾的怪现象,并提出应积极师陶,构建一套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以创新能力为主题,以“实践探究”为主轴的教育理论体系及模式。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亦称生活教育) 创新 开放性 探究性 求是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师承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美国教育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影响下,风行所谓的“木匠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比如讲矿物知识,就先让学生采石料,打磨加工石珠项链等;上艺术课,就让学生制作纸的、瓦的、石膏的、木头的、陶瓷的、金属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时一件作品有好几道工序,要花几个星期甚或一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们从中不仅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欢愉,也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笔者想,这可能是美国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源吧。
而陶行知的先生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发展了杜威的教育理论。这对传统教育来说是创新,对美国教育来说也是创新。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来反思、学习陶老的生活教育观点,就特别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强调教育的开放性
陶老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陶老的这一“开放性”教育观,亦不得不佩服其超乎寻常的前瞻性。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广大教师正千辛万苦地带领学生抄教参、打题海战役,让学生在重复无聊而艰苦疲惫的无效劳动中苦度青春韶华;大部分学校都将欢蹦乱跳的学生死死的捆绑在校园内。春游冬游要审批,野炊采访要审批——使学生名符其实地成为笼中之鸟,这叫他们将来如何适应那开放而充满竞争的世界!
因此现在是到了该彻底学陶、师陶、创陶的时候了。
首先,教育立法要确保“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落实实施,勿使师生跨出校门便生后顾之忧。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儿,“卑之无甚高论”。
其次,教师要敢于实践陶老的“生活即教育”观点,努力冲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线,做到真正“开放”。
据说魏书生一个夏天下午上课,学生懒洋洋的,有位学生悄然哼了一句:“去捉泥鳅吧——”魏教师便说:“赞成去捉泥鳅的请举手。”“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来。魏某说“好!那就上捉泥鳅课”。要求(一)(二)(三),布置了任务之后,便爽快地带学生去捉泥鳅……
美国一历史教师正在上课,发现一位学生趴在桌面上恹恹欲睡,他便走过去贴着学生的耳朵问:“××同学,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你的精神振作起来?”那学生竟忘情地喊了出来:“冰淇淋——”当时是大热天,许多同学都汗流满面,老师便说:“OK!”据说,吃了冰淇淋之后,那堂课师生关系特融洽,双边交流特成功。
即使这样做,也无非是在不折不扣地实践陶老的“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开放性生活教育原则罢了。
最后,家长要充分学习、领会陶老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出了意外不要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学校。要学一点日本家长磨练孩子的精神与思维。据说,孩子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等活动中出了事,日本家长一般是不会向学校兴师问罪的,他们认为要活动,要磨练孩子,要活络孩子,就得担点儿风险,出点意外事故能怪谁?
(二)力倡教育的探究性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质言之,陶老是力介探[究性的生活教育的。
众所周知,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总比间接传授或间接经验好。这是陶老“探究性”生活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
“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面对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学生会去问体育老师或生理老师。而美国学生则会自己跑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制作图表、撰写文字,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图装饰,最后甚至还当众演讲,宣告自己的“探究成果”。
相形见绌,我们的传统教育重“书本”而“轻人生”,重“字面”识记而轻动手动脑能力,重听讲看书而轻全身心感知,积弊深矣!
(三)重视教育的求是性
陶老还强调“教学做合一”。重视“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求是性”原则。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几十来年的教育似乎一直陷在做与教学严重脱节、甚至互相抵牾、各行其是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拨。
实践证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可行的、前瞻的、有效的。江泽民曾要求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如果学陶、师陶、创陶之花果能开遍神州,“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之藤果能结出硕果的话,那么这便是莘莘学子之大幸事,也是教育界之大幸事。更是中华民族之大幸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邹静之.《女儿的作业》
[3]胡晓明.《我看中国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