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钢筋位置及其保护层厚度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在监督检测工作中,将工程的每个环节抓牢,尤其是对钢筋位置的调整工作.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控制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结构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许多工程中出现的楼板开裂、板底露筋泛锈等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没有做好钢筋位置的調整控制工作,因此施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将施工的每个环节抓牢,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
二、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在设计图纸中,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现浇楼板和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强度不同时,其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基础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0mm,有时甚至要求达到100mm,这都要根据图纸的要求来绑扎钢筋。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钢筋操作工不看结构图纸总说明而仅凭经验操作,不使用相应的标准垫块,有时为图省事乱用垫块或少用垫块,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误差。这些现象都与施工单位不重视技术交底、施工管理不严有关,这是应该可以完全杜绝的。
2、重视钢筋的翻样工作
翻样时箍筋的翻样尺寸要正确。对一些钢筋密集,复杂的梁、柱交接处,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必须放实样,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同时确保钢筋在制作时的尺寸正确,给施工现场钢筋安装、绑扎节点创造条件。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而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从而发生露筋的情况。
3、注意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模板制作的尺寸误差也会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达不到标准。模板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特别是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小,甚至发生露筋现象。
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
钢筋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确保主筋位置安放准确,避免钢筋保护层误差。对一些复杂的梁板结构以及纵横交错的梁柱交接点,应在认真交底的基础上,合理安插主、次梁结构主钢筋的位置,并注意施工顺序,避免出现钢筋挤占保护层的情况。
5、准确使用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在钢筋安放、绑扎固定时,使用塑料垫块或卡撑式定位件等作为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措施,现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施工单位不重视这个问题:一是垫块设置的数量不够,导致钢筋下沉或垫块被压碎、变形。我们一般要求间距800mm~1000mm应设置一只垫块,如果钢筋直径较小,则还应适当加密垫块的间距。二是混用、乱用垫块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梁、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同,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也不一定相同。
三、关于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的建议
就目前实体检测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的开展来看,主要表现的问题在于技术规程不配套、施设分离、工艺技法落后等几个方面,但问题本源还在于我们未能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一套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不能使质量控制工作进入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所以在着手建立该综合体系的同时,就具体工作,我们应注意以厂方面的加强:
第一:发挥地方技术规程的灵活性优势,积极制定地方相关技术规程,做好国家规范在技术层上的衔接转换工作。以条文上的客观、明确、详尽,逐步代替实际工作中的模糊、主观。
第二:明确设计文件中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标示、控制要求。明确设计单位对设计产品相关、后续问题处理上的责任、义务。
第三: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新重点部位、新重点项目的自检、自查。施工企业标准制定中,应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适用性论证、总结。
第四:形成国家级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技术规程,明确设备、操作、技术、评定、检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四、钢筋位置的控制措施
1、墙体竖向筋位置控制
为保证墙体竖向钢筋竖直、不移位,在顶板混凝土浇筑之前,调整好钢筋的位置后在顶板上铁之上绑扎三道墙体水平筋,墙体钢筋绑扎时设双“F”型卡具,间距800梅花型布置,保证墙体不出现整墙偏移及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准。同时在模板上口按墙体保护层厚度焊扁钢并在上口300mm位置加设水平梯子筋控制竖向筋位置。
2、墙体水平筋位置控制:本工程墙体水平筋采用梯子筋控制间距,施工时墙体梯子筋布置间距根据墙体长度设2-4道。
3、底板、顶板钢筋位置控制:底板、顶板钢筋绑扎时设马凳,对上铁钢筋进行支撑,马凳走向与板下铁垂直,上部与上铁垂直,底板马凳采用直径20mm钢筋间距1.2m,顶板马凳采用三级10钢筋间距1.2m,通长布置。马凳型式见下图。马凳净高按具体使用部位板厚减钢筋骨架高度计算。
五、混凝土浇筑时的控制
1、混凝土底板顶面保护层厚度控制
混凝他浇筑过程中,必须合理布置混凝土泵管的位置,尽量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外力,使底板表层钢筋变形,从而影响保护层的厚度。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泵管下要设置缓冲设施(如采用圆柱形油桶),缓冲设施的数量要足够,使泵管产生的力,尽量分散到钢筋网片较大的范围,避免集中受力;二是泵管尽量布置到有支撑点的位置,以减少泵管产生的荷载对钢筋网片的影响;三是泵管拆除过程中,避免泵管大力撞击钢筋网片;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对钢筋网片成品的保护,禁止在验收合格的钢筋网片上乱踩乱踏,造成钢筋网片变形,影响保护层厚度;
2、底板侧面保护层厚度控制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减轻通入模冲击力对侧模的影响,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采用串通。
(2)浇筑过程中,派专人对模板紧固件进行检查,由于混凝土振捣下料冲击力较大,浇筑过程中可能会使模板紧固件松动,若松动则及时进行紧固;同时,模板底部1/3高度范围内的对拉螺栓采用双螺母。
六、结语
在进行混凝土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每个施工环节,将施工工艺不断优化,并选取科学、合理的措辞,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真正控制,并重视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当然在控制混凝土的钢筋结构时,也要根据施工特点,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进行合理控制,并做好调整工作。只有在监督检测工作中,将钢筋位置与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吴双。不规则截面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建材与装饰》2012年5月。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控制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结构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许多工程中出现的楼板开裂、板底露筋泛锈等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没有做好钢筋位置的調整控制工作,因此施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将施工的每个环节抓牢,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
二、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在设计图纸中,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现浇楼板和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强度不同时,其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基础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0mm,有时甚至要求达到100mm,这都要根据图纸的要求来绑扎钢筋。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钢筋操作工不看结构图纸总说明而仅凭经验操作,不使用相应的标准垫块,有时为图省事乱用垫块或少用垫块,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误差。这些现象都与施工单位不重视技术交底、施工管理不严有关,这是应该可以完全杜绝的。
2、重视钢筋的翻样工作
翻样时箍筋的翻样尺寸要正确。对一些钢筋密集,复杂的梁、柱交接处,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必须放实样,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同时确保钢筋在制作时的尺寸正确,给施工现场钢筋安装、绑扎节点创造条件。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而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从而发生露筋的情况。
3、注意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模板制作的尺寸误差也会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达不到标准。模板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特别是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小,甚至发生露筋现象。
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
钢筋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确保主筋位置安放准确,避免钢筋保护层误差。对一些复杂的梁板结构以及纵横交错的梁柱交接点,应在认真交底的基础上,合理安插主、次梁结构主钢筋的位置,并注意施工顺序,避免出现钢筋挤占保护层的情况。
5、准确使用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在钢筋安放、绑扎固定时,使用塑料垫块或卡撑式定位件等作为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措施,现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施工单位不重视这个问题:一是垫块设置的数量不够,导致钢筋下沉或垫块被压碎、变形。我们一般要求间距800mm~1000mm应设置一只垫块,如果钢筋直径较小,则还应适当加密垫块的间距。二是混用、乱用垫块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梁、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同,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也不一定相同。
三、关于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的建议
就目前实体检测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的开展来看,主要表现的问题在于技术规程不配套、施设分离、工艺技法落后等几个方面,但问题本源还在于我们未能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一套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不能使质量控制工作进入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所以在着手建立该综合体系的同时,就具体工作,我们应注意以厂方面的加强:
第一:发挥地方技术规程的灵活性优势,积极制定地方相关技术规程,做好国家规范在技术层上的衔接转换工作。以条文上的客观、明确、详尽,逐步代替实际工作中的模糊、主观。
第二:明确设计文件中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标示、控制要求。明确设计单位对设计产品相关、后续问题处理上的责任、义务。
第三: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新重点部位、新重点项目的自检、自查。施工企业标准制定中,应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适用性论证、总结。
第四:形成国家级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技术规程,明确设备、操作、技术、评定、检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四、钢筋位置的控制措施
1、墙体竖向筋位置控制
为保证墙体竖向钢筋竖直、不移位,在顶板混凝土浇筑之前,调整好钢筋的位置后在顶板上铁之上绑扎三道墙体水平筋,墙体钢筋绑扎时设双“F”型卡具,间距800梅花型布置,保证墙体不出现整墙偏移及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准。同时在模板上口按墙体保护层厚度焊扁钢并在上口300mm位置加设水平梯子筋控制竖向筋位置。
2、墙体水平筋位置控制:本工程墙体水平筋采用梯子筋控制间距,施工时墙体梯子筋布置间距根据墙体长度设2-4道。
3、底板、顶板钢筋位置控制:底板、顶板钢筋绑扎时设马凳,对上铁钢筋进行支撑,马凳走向与板下铁垂直,上部与上铁垂直,底板马凳采用直径20mm钢筋间距1.2m,顶板马凳采用三级10钢筋间距1.2m,通长布置。马凳型式见下图。马凳净高按具体使用部位板厚减钢筋骨架高度计算。
五、混凝土浇筑时的控制
1、混凝土底板顶面保护层厚度控制
混凝他浇筑过程中,必须合理布置混凝土泵管的位置,尽量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外力,使底板表层钢筋变形,从而影响保护层的厚度。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泵管下要设置缓冲设施(如采用圆柱形油桶),缓冲设施的数量要足够,使泵管产生的力,尽量分散到钢筋网片较大的范围,避免集中受力;二是泵管尽量布置到有支撑点的位置,以减少泵管产生的荷载对钢筋网片的影响;三是泵管拆除过程中,避免泵管大力撞击钢筋网片;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对钢筋网片成品的保护,禁止在验收合格的钢筋网片上乱踩乱踏,造成钢筋网片变形,影响保护层厚度;
2、底板侧面保护层厚度控制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减轻通入模冲击力对侧模的影响,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采用串通。
(2)浇筑过程中,派专人对模板紧固件进行检查,由于混凝土振捣下料冲击力较大,浇筑过程中可能会使模板紧固件松动,若松动则及时进行紧固;同时,模板底部1/3高度范围内的对拉螺栓采用双螺母。
六、结语
在进行混凝土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每个施工环节,将施工工艺不断优化,并选取科学、合理的措辞,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真正控制,并重视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当然在控制混凝土的钢筋结构时,也要根据施工特点,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进行合理控制,并做好调整工作。只有在监督检测工作中,将钢筋位置与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吴双。不规则截面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建材与装饰》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