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这样的两个课堂:一个“有条不紊”,学生按部就班地步入你的教学设计,你牢牢掌控课堂的主动权;一个“众说纷纭”,学生与你不断碰撞,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显然,对于第一种,教师比较容易驾驭,而第二种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课堂环境相对自由,要随时应对课堂的各种状况。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而言,的确存在着调控的难度。但是,难道我们要以牺牲学生思维的自由伸展来维持课堂的划一吗?我想,一个众口一词的课堂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课堂。
可喜的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格局已经被打破,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插话,这种总被归结为学生自由过度的现象,也获得了不少教师的关注。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对待插话,引导学生敢插话,能插话,插好话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试:
一、营造民主氛围,赋予学生插话的权利
对于学生的一些言语,站在成人的视角,教师往往觉得那很幼稚、可笑。我们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行为,不理睬他们的“无稽之谈”,甚至厉声呵斥,剥夺他们随意说话的权利。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视线看过去,从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去看一看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教师要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给学生真正的民主权,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合作的伙伴,学生才能勇敢地站出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江苏牛津2B《What’s your father》这课的教学中,在教授完了四个职业类单词 a doctor , a nurse , a worker, a cook 以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所学句型What’s your father/mother来谈论父母的职业。这时候,学生突然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爸爸不是医生;老师,我妈妈不是老师啊;老师……我不会说啊。”这时候,如果教师武断地说,不会说的不用说,学生的插话会戛然而止,但是这种静默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我想,明智的做法是,你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父母的职业,适度地扩充词汇量,帮助他们在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中找到结合点。教师的友善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有勇气发表他们的意见。
二、丰富教学形式,创造学生插话的机会
有了接受学生插话的心态,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创造可以发表见解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他们,让他们有主动说话甚至插话的机会。Free talk(自由会话), Discussion(讨论),Role play(角色扮演)等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相对宽松的教学形式,其实是师生思维、生生思维碰撞的良机。
在江苏牛津6A《Holidays》的教学中,在学习了一些节日名称以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做了一个关于多彩节日的滚动的演示片,要求学生随机说出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哪些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于是,学生自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其思维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给予的自由而明显提高了很多。接下来,教师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句型是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Spring Festival/Middle Autumn Festival /……于是,学生又获得了自由运用语言的机会,当一个学生不会表达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就会插上一句。这时候,学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我想,这比我们呈现句型,反复用同一的语境去操练要丰富得多,也有效得多。
三、适度调控课堂,提高学生插话的质量
学生有了插话的机会,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插话的质量,正确引导,让学生善想、善说、善问。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同时,会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灵感,脱口而出,教师的肯定就是他们进一步去思索的力量。当有些学生不着边际地插话时,教师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插话的质量。
田湘军老师的确是一位教学大家,他对课堂的掌控一直是胜人一筹的。在《My birthday》一课的教学中,在序数词的教学时,他采用了一个扑克魔术,首先把扑克牌打乱,塞进了口袋里,然后掏出来煞有介事地说“The first one is A. The second is K”。 这时候,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有两幅牌。”这时候,好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句话上。田老师不慌不忙地拍了拍口袋,然后看着这位学生问道:“Can you tell me which the third one is ?” 简单的一句话又把学生的思维带向了主题。“The third one is Q.” 这就顺利地完成了序数词的呈现。可见,学生的插话或许会偏离主题,但是教师应该有调控的智慧,保证课堂插话为我们所用,使课堂充满灵动的魅力。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和创新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侯艳星)
可喜的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格局已经被打破,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插话,这种总被归结为学生自由过度的现象,也获得了不少教师的关注。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对待插话,引导学生敢插话,能插话,插好话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试:
一、营造民主氛围,赋予学生插话的权利
对于学生的一些言语,站在成人的视角,教师往往觉得那很幼稚、可笑。我们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行为,不理睬他们的“无稽之谈”,甚至厉声呵斥,剥夺他们随意说话的权利。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视线看过去,从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去看一看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教师要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给学生真正的民主权,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合作的伙伴,学生才能勇敢地站出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江苏牛津2B《What’s your father》这课的教学中,在教授完了四个职业类单词 a doctor , a nurse , a worker, a cook 以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所学句型What’s your father/mother来谈论父母的职业。这时候,学生突然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爸爸不是医生;老师,我妈妈不是老师啊;老师……我不会说啊。”这时候,如果教师武断地说,不会说的不用说,学生的插话会戛然而止,但是这种静默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我想,明智的做法是,你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父母的职业,适度地扩充词汇量,帮助他们在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中找到结合点。教师的友善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有勇气发表他们的意见。
二、丰富教学形式,创造学生插话的机会
有了接受学生插话的心态,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创造可以发表见解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他们,让他们有主动说话甚至插话的机会。Free talk(自由会话), Discussion(讨论),Role play(角色扮演)等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相对宽松的教学形式,其实是师生思维、生生思维碰撞的良机。
在江苏牛津6A《Holidays》的教学中,在学习了一些节日名称以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做了一个关于多彩节日的滚动的演示片,要求学生随机说出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哪些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于是,学生自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其思维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给予的自由而明显提高了很多。接下来,教师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句型是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Spring Festival/Middle Autumn Festival /……于是,学生又获得了自由运用语言的机会,当一个学生不会表达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就会插上一句。这时候,学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我想,这比我们呈现句型,反复用同一的语境去操练要丰富得多,也有效得多。
三、适度调控课堂,提高学生插话的质量
学生有了插话的机会,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插话的质量,正确引导,让学生善想、善说、善问。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同时,会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灵感,脱口而出,教师的肯定就是他们进一步去思索的力量。当有些学生不着边际地插话时,教师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插话的质量。
田湘军老师的确是一位教学大家,他对课堂的掌控一直是胜人一筹的。在《My birthday》一课的教学中,在序数词的教学时,他采用了一个扑克魔术,首先把扑克牌打乱,塞进了口袋里,然后掏出来煞有介事地说“The first one is A. The second is K”。 这时候,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有两幅牌。”这时候,好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句话上。田老师不慌不忙地拍了拍口袋,然后看着这位学生问道:“Can you tell me which the third one is ?” 简单的一句话又把学生的思维带向了主题。“The third one is Q.” 这就顺利地完成了序数词的呈现。可见,学生的插话或许会偏离主题,但是教师应该有调控的智慧,保证课堂插话为我们所用,使课堂充满灵动的魅力。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和创新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