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散文《老伴》对生命形式的探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老伴》是这组散记中的一篇。
  回到分别十余年的湘西,一切似乎还十分熟悉,特别是那宋人画卷般的沅江山水花木,但一切又在一种无形情景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个充满浪漫、野性、质朴的“湘西”,在社会的变故中日趋远逝;那繁荣、热闹的码头、城镇,在战乱和官吏的盘剥下日益萧条,连屠夫也那么瘦小;那种同自然契合,将眼泪与笑糅进生命里,平凡而庄严地活着的人越来越少,多的则是失去生存信仰、虚浮猥琐的心灵,只对三五稍稍知名或善于卖弄招摇的作家的轶事发生浓厚兴趣;那种在艰难与美丽的交织中挣扎、期待、幻想的人越来越少,多的则是在权力与金钱的挤压下堕落、腐化、市侩的人生;楚人的那份古典热情即或有些许残留,也多用于械斗、仇杀、游戏,而不知用于新的生存竞争;而残留的那份诚实,也多表现为“愚”与“惰”,表现为安于现状,缺少随时代发展所应有的变通性,其结果不免衰亡消失。这一切,使得沈从文产生深刻的乡土悲悯与忧虑,萌发对湘西不可言说的温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也使得他更深切地关注湘西的命运,更积极地探索各种生命形式。
  在沈从文笔下,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形式:一种是充满野性活力和古典热情的生命,它主要存活在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一种是蒙昧、惰性、宿命的生命,它存在于沈从文眼中的湘西;还有一种是被“文明”和权力金钱污染了的虚伪、鄙俗、堕落的生命,它集中在都市“衣冠社会”,也传染到湘西;最后一种,是沈从文创造的理想的生命:它既有古典的热诚和生命活力,又具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是一种在自由选择中不断放大自己、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生命。
  在对生命形式的探索中,《老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形式——蒙昧、宿命的生命形式,而且它积极地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应有的形式。
  《老伴》叙述的是作者当年亦兵亦匪生涯中的一个同伴的故事。
  17年前,在湘西一支部队里,有13名少年补充兵,最小的是一个成衣人的13岁的独生子。这少年幻想着当一名神气的副官。后来在一个小县城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小女孩,发誓若做了副官,定要娶那女子为妻。他常借买草鞋带子与那女孩亲近。此后的三四年里,这13名少年,有三名在探亲途中被人砍死,又有八名随三千多故乡军人丧身于鄂西来风。而作者和那位成衣人的独生子因返队迟了四天,没能赶上开往四川的大部队,便作为留守人员在留守部供职,从而捡回一条性命。部队遣散后,这对一同买鞋带一同钓蛤蟆的同伴,也失去了联络。
  17年后,作者坐了小船返乡,途经这座小城。黄昏时分,沅水橹歌浮动,山头映照着夕阳,作者怀了寻梦的心理,沿着那熟悉的街道,走近绒线铺。进入那铺子,作者仿佛进入一条幽深的历史隧道:发光乌黑的眼睛,直直的鼻子,薄薄的小嘴……铺子里竟坐着一个与17年前一模一样的小女孩!连那挽棉线的动作和说话的声音也觉与17年前的女孩一模一样,只是发梢缠了一绺白绒线。正当作者惊奇之时,从隔扇门后走出一个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作者更惊异地发现,这个未老先衰的人正是那成衣人的独生子——眼前这位小女孩的父亲!而17年前在这一群少年心中留下极好印象的那位名叫“翠翠”的小女孩(作者后来把她写进《边城》里),已经故去。岁月和鸦片已毁了这位老伙伴,他已猜不出站在面前的主顾正是过去一同买绒线的伙伴了。作者默默地看着父女俩度量着带子,检点着手中的钱,还有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无话可说。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开,离开那个热悉而又陌生的绒线铺和老伴,遥望夜空,思绪纷飞: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湘行散记》“原是翻阅一本用人事组成的历史”(《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老伴》是这组历史画面中最让人隐痛喟叹的一幅。在过去与现实交织成的黄晕晕的画面中,让人透视到生命的滞涩,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还有作者那有如夜空般无边无际的生存寂寞与哀戚。
  想到当年三位同伴在泸溪驿路上被砍死,另八名同伴在川边随军覆没。还有许许多多熟悉的生命无端灭亡,包括17年前坐在绒线铺里的“翠翠”,作者内心充满生存的寂寞与哀伤。那么,面对侥幸的活者呢?
  看到昔日的伙伴无目的地生活,安于现状,听凭命运分派的一份哀乐,在绒线铺的小隔扇门后伴着昏黄的灯光与鸦片,把一个个日子送走,作者感到一种更浓重的生存寂寞与哀戚。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抽象的抒情》)。《老伴》中出现的绒线铺里两代小女孩,以及作者的小说《萧萧》中的两代“萧萧”的命运,让人联想到物理中的“极限环”,一个闭合的环,流体在这里一圈一圈永远转下去,不断重复同样的运动,周而复始。在《老伴》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生命的极限环。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在这闭合的环中,任凭生命的本能作简单循环和平面运动,没有发展,一个个生命消耗于周期性宿命中,没有价值,就像沈从文的老友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所感叹的:“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种仿佛悬置于时间之外的蒙昧的生命还能存留多久?作者对故乡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感到无限的忧虑,心被蒙蒙细雨弄湿了……
  从绒线铺出来,作者走过17年前自己躺卧过的泥堤,走过老伴沉重的阴影,走出恶性循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少年时的旧梦远远地消逝在那滩声长流里,而生命中还有许多新鲜的路桥要走,还有许多新鲜的日头会不断升起。他明白,不应翻阅历史,温习历史,而应去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同人类远景凝眸。
  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了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岳麓书社
  2.《倾向历史 倾向未来——鲁迅的《故乡》和沈从文的《老伴》比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一个爱情故事的深刻记忆——谈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心理动因》,《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刘洪涛著《沈从文小说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其他文献
慢性咳嗽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人是过敏性的,动不动就咳嗽;有的是感冒好了之后留下的后遗症;有的在夜晚睡觉时特别容易咳嗽.这种连续性或是间歇性的咳嗽,只要超过3个星期以上者,
长期以来,写作学界的人们无不希望写作学尽快获得如同语言学和文艺学那样重要的独立地位。写作学至今未能获得独立的原因很多,一些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没有把写作学与文章学相对区别开来便是其中之一。这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两种“等同”观: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学,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写作学。两种“等同”观人为地削弱甚至勾销了写作学本身固有的独立性,使得理想中的写作学的独立地位无法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一)把
【正】 外国语言的教学工作是我国全部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外语(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开设情况看,主要是英语,当然也包括少数有条件的地区所开设的俄语、日语、
作文写百篇不如改好一篇。其实也是这个理儿,总结几年来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妨将作文分割开来练。下面我以“亲情”为话题来谈一下。
好多人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贬谪失意、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苦闷。这一主题是通过作者与周瑜的对比、此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最后两句得出的,但我们知道,这首
有的人手掌上起疱脱皮,特别是到5月~6月天热以后,手掌上就曝露出一层层嫩皮,新皮很快老化,接着又曝皮.就这样反反复复,虽不是大病,但往往影响学习、劳作和社交,给人精神上造成
期刊
两性交合原是人类生殖后代的本能.尽管社会的发展,赋予性生活以日益增多的感情、感觉方面的内容,但是从生育的角度看,性生活的频度和质量与优生有着重要的关系.
期刊
论述了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素质和如何提高这些素质。并讨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宽甸王岐山先生来信询问有关哮喘性支气管炎、肺心痛的一些问题,现请宁在兰副主任医师解答如下.什么是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是咳嗽、略痰,常年发作,经久不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