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照片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刺点”理论就是将照片所展示的表象与观看者的私人经验紧密联系,即对照片的记忆功能的一种沉思以及探讨大众照片中的私人化的摄影经验。照片之所以会存在“细节”或“时间”的“刺点”,恰是因为摄影的机械性特征导致照片这种图像必然与绘画、雕塑等不同,它的图像是对外在世界表象的截获。任何绘画作品不能论证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事件的必然存在,但照片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证明它曾经的确在镜头前存在过的事实,而且照片中的表象与外在景物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它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存在摄影师无法控制的部分与细节;照片的此种图像获取方式第一次真正成功地从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文化系统的包围圈中突围出去,形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明室》极力挣脱符号、文化的束缚,对照片所展示的表象进行极为主观、私人化的探讨,为后世理解摄影的特性、本质以及反思摄影提供了极好的理论源泉。
  关键词:《明室》;罗兰·巴特;刺点;意趣;照片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63-2
  《明室》是20世纪法国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罗兰·巴特身前写作的最后一本著作,主要将照片所展示的表象与观看者的私人经验紧密联系,探讨何为摄影以及人们如何观看摄影、摄影与观者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的种种问题。在此书中,他一改往日探寻符号以及意义的写作风格与理论路径,专注于感受照片所展示的攫取表象世界的图像,甚至用极为私人化的经验与感情来解读照片。他在书中不断提醒自己与读者,“希望自己是野蛮人,没有教养”,舍弃使用文化、科学、社会学等思想来解读照片的方法,试图在文化、符号系统之外探寻摄影的根本特点。与本雅明类似,巴特对摄影的思考己被广泛引用并引发争论,成为后世摄影理论研究不断汲取养分的源泉。
  在《明室》中,巴特提出了“刺点”(Punctum)理论,这也是他对摄影理论的重要贡献。在巴特看来,“刺点”与“意趣”(studium)是两个意义相对的概念。但是,何为“刺点”?巴特始终没有给出清晰而明确的定义,并且对“刺点”的具体理解也随着进入第二部分内容而出现了意义的转变。他在第一部分是如此描绘“刺点”具有的特征,即“刺点也是针眼、小孔、小斑点、小伤口,而且它还有碰碰运气的意思。照片上的刺点,是一种偶然的东西,正是照片上这种偶然的东西刺了我。
  (而且伤害了我,令我痛苦)。”“刺点”是在照片中存在的偶然的东西,它刺伤了我,刺到了心灵深处最柔软处。这样的描述性语言无法使读者把握“刺点”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巴特对“意趣”的描述,反观“刺点”之义。巴特在文中写道,“文化修养(意趣属于文化范畴)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意趣是一种教养(知识和礼仪)类的东西,能使我认出操作者,能使我体会出他那些想法,那些想法是他进行拍照活动的依据。”“意趣”是照片中展示的文化内涵,可用理性、文化、科学的知识加以分析与解读;它涉及的是素养、知识与文化意义。同时,巴特认为照片一定会带有摄影师的意图,那么在解读“意趣”之时,必然会与摄影师的意图相遇,此时的思考必须与摄影师的意图协调一致。同时,“意趣”是不会使观者的内心产生极喜、极悲的巨大波动。所以,相较“意趣”而言,“刺点”就是在照片中存在的那个能使观者突然自发并在内心深处产生非理性的一种强烈情感的触发点;“刺点”无关于文化与教养。“刺点”与“意趣”相辅相成,“刺点”不经意中闯入了“意趣”的世界,搅扰了理性、文化、意义对照片的控制;刹那间,照片成为无序的世界。
  那么,哪些内容是“刺点”,会刺伤观者(尤其是巴特自己)呢?
  在第一部分中,巴特认为“刺点”与“细节”相关,或者就是“细节”本身。他以詹姆斯·范德齐(James Vander zee)在1926年拍摄的美国黑人全家福照片为例,以极为感性的语言描述了他感受到的“刺点”:
  “照片的意趣显而易见: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我满怀同情地关注着照片所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这张照片会说话……表达出了责任感、家庭的亲和、遵从习俗、节假日的穿戴。打扮得像白人一样是跻身上流社会的一种努力……画面让我感兴趣,却没有‘刺’我。说来奇怪,刺我的竟是妹妹(或女儿)——啊!丰满的黑人女子——那条宽腰带,她那只胳膊交叉着放在背后,像个女学生;刺我的,特别是她那双带襻尔的皮鞋(一双如此老式的皮鞋何以触动我呢?……)这个刺点使我产生了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几乎是一种温情。然而,刺点没有道德或优雅情趣的意思,它可能缺乏教养。”
  在一张照片中,什么是“刺点”?巴特在感知照片时,出现了语言解释与理性解读的误差。如上所引,起初,巴特在这张照片中感受到了亲切的温情;他认为照片中的“刺点”是那双带襻的皮鞋。可是,在后文中,他更正了起初的感受,他意识到真正的“刺点”是项链。因为他见过姑姑佩戴过相类似的项链并且回忆起姑姑悲惨的一生。所以,巴特认为“刺点”会触碰到观者内心深处某种最柔软的情感或者某种潜在的记忆;而此却无法通过反复观看、推敲照片的内容获取。可以名状之物肯定不是“刺点”,它不能刺伤自己;而不能名状之物才会对“意趣”有所干扰,对于具体的观者而言才是真正存在的“刺点”。
  同时,能够成为刺伤观者的“刺点”即“细节”,不是摄影师的刻意安排。它是“非预谋地”出现在被拍摄的画面中,成为由观者感知到的细节。在巴特看来,摄影师的非预谋性特征,有两层含义。一、照片的真实性。巴特在《明室》中明确提出照片具有指示性,认为照片不能与所指之物即再现之物相分离;我们通过照片所观看到的永远不是照片本身,而是所指之物、再现之物。这就是照片对“对象的执拗”(stubbornnessof referent)的本质特性。所以,巴特才会说这是“幸运的巧遇,……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照片可以通过与所指示之物间的一一对应的特征,使摄影不再是一种符号、意义交流的中介,而成为事物的本身,它再现了客观之物的真实存在。二、照片的非编码性。巴特认为照片是非编码的图像,即使我们在解读照片过程中使用一些编码、意识形态与文化等来阐释照片中存在的“意趣”;但照片由于具有真实性特征,与所指之物间具有相对应、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机械性、技术性特征使照片中的内容可以脱离摄影师有意识的控制,成为非预谋性的内容;从而使某些“细节”成为刺伤观者的“刺点”。如此,照片才能让我们见到“盲画面”,引导至画面外的某种微妙之物上,使观者的感知更为私人化;这样,“刺点”成功地搅扰了“意趣”的存在,使照片获得对于个体而言的存在价值,展示所攫取表象的不可预期性。所以,巴特强调:摄影师的高超之处在于他恰好在现场。   在第二部分,“刺点”含义发生转移,巴特认为“刺点”更与“时间”相关。他明确提出,“还存在着另一个和‘细节’不同的刺点……这个刺点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强度方面的,这就是时间……”。那么,“时间”如何能成为“刺点”?时间的流动、线性特征如何凝固在一个平面上,又如何被人们不断加以感知?
  一、“曾经存在过”
  照片将表象世界从三维立体空间压缩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由于它攫取的是流动着的时间中的转瞬间,它也将流动的时间切片凝固在此。对于观者而言,从照片的感知层面来看是假的,而在时间层面则的确是真实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照片所展示的表象确实“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它不在那里”,这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由于时间的流逝,过去的那个时间点己不可复归。由于照片所独具的指示性特征,我们可以确信它就是被过去真实存在的东西蹭过的影像,是“曾经存在过”的四维世界表象的真实切片;并且照片中展现的表象曾经在那里存在过,然而立即与此时空分离了;它不容置疑地出现过,却延后存在展示于我们面前。就是这种延后存在与曾经存在过的特性,让巴特在母亲去世后不久,重新感知到母亲曾经的存在。他观看母亲在五岁时与哥哥在冬日庭院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拍摄时间远远在他出生之前;但巴特却能在此张照片中感知到他母亲的真实存在,与他记忆中的母亲一致,这是活着的母亲。事实上,母亲刚刚去世;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人们观看照片的时间与拍摄时间或照片所呈现的时间之间的错位一一或者用巴特的语言,就是我们感知到了照片的延后存在,这种由于时间错位而造成的巨大张力让观者产生了极度的惊愕,内心被深深“刺痛”,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一种既真实又无法重新获得(对于巴特而言,母亲真实的存在于照片之上,却永远不可能再回世上)的无可奈何的悲痛。这就是由时间产生的“刺点”。
  二、“过去将要发生”
  与“曾经存在过”紧密相关的一点,是“过去将要发生”。巴特以美国摄影师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在1865年拍摄正在等待绞刑的年轻囚犯刘易斯·佩恩的照片作为例子加以阐释。在此照片中,观者可以看到佩恩正在等待绞刑前的状态,他即将赴死;而作为观看的当下,他己死,而且在很早之前就己发生。巴特认为这张照片的“刺点”是:他将要死了。但是,就此张照片所呈现的内容而言,仅仅只有佩恩带着手铐、倚着墙坐在那里;然而,巴特由此想到的却是佩恩将要面临死亡而且己死的事实。就好似巴特观看母亲童年的照片,他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母亲的温情,但他在观看时想到的是母亲将要死亡的必然性。所以,巴特意识到照片同时关涉“曾经存在”与“过去将要发生”的事实。这种将拍摄时间、过去将要发生的时间以及观看时间三个时间差缩短,同时在一个时间段内狠狠地抛给观者,让巴特感受到了摄影的疯狂;巴特将这种由时间差造成的混乱视为照片的“刺点”。
  照片的指涉性、“曾经存在”与“将要发生”的特性,使得摄影拥有刺伤观者内心的“细节”和“时间”的“刺点”,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摄影师、符号与意识形态等对照片的控制。由于“刺点”的存在,摄影才会疯狂。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商业的运作与意识形态的渗入,摄影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驯化。巴特富有见地指出现代社会可以运用两种手段将其驯化。一是让摄影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可控的,会屈从并运用此艺术门类的惯常语汇进行建构作品。二是让摄影普及、泛滥,这样摄影就会变得平淡无奇,并且与其他图片相比无有特殊之处,这样它就不再疯狂。巴特以当时的美国为例,认为美国的一切都变成了照片,它们在消费与生产照片。所以,当摄影被如此普及之后,让身处其间的人们感受到这个社会似乎在彰显人性、给予人们梦寐以求的民主,实质上却把这个充满矛盾和欲望的世界、被商业运作控制的程序化世界彻底虚无化、虚假化,将这些虚化成对影像的不断完善,而让浸染在影像中的人们无暇再像前工业社会中的人们那样不断完善、思索自己与社会的信仰。巴特很感伤,他认为《明室》就是对摄影疯狂性的最后祭奠。
  总之,照片之所以会存在“细节”或“时间”的“刺点”,恰是因为摄影的机械性特征导致照片这种图像必然与绘画、雕塑等不同,它的图像是对外在世界表象的截获。任何绘画作品不能论证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事件的必然存在,但照片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证明它曾经的确在镜头前存在过的事实,而且照片中的表象与外在景物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它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存在摄影师无法控制的部分与细节;照片的此种图像获取方式第一次真正成功地从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文化系统的包围圈中突围出去,形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明室》极力挣脱符号、文化的束缚,对照片所展示的表象进行极为主观、私人化的探讨,为后世理解摄影特性、本质以及反思摄影提供了极好的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Hilde Van Gelder and Helen Westgeest,Photography Theory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Wiley Blackwell,2011,p.66
  作者简介:
  应爱萍,女,浙江人,现为供职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摄影史与摄影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了周边各国艺术的发展。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乐舞形式和语汇在多民族的大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乐舞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国之后,先后由政府出面,举行了多次宏大的艺术盛典。如大型乐舞史诗《东方红》《革命者之歌》等,在建国60周年之际,又适时推出了《复兴之路》。乐舞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历史和
期刊
吴雅琳艺术简历  吴雅琳,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岭东雕塑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兴宁画院顾问。  参加9次国家级重要美术作品展览,获全国性专业奖项5次,国际奖项1次;获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优秀奖7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一次,广东省人民政府嘉奖一次。
期刊
摘要:进入20世纪,西方思想界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禅宗思想以超越主客观对立、超越事物内部二分对立及超越自我意识中理性和感性对立的特点,吸引着西方人的目光,在艺术表达上,西方人也不断汲取这一营养。本文从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艺术与生活、“空无”三方面出发,探讨禅宗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西方艺术;禅宗;无意识;艺术与生活;“空无”  中图分类号:J1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现实主义精神成为画家们重要的指导思想。关注现实中的自然形象,提倡描写的技能,可以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弊端,获得自然丰富的形态、生活的真切实在,显示绘画象形写实功能。画家努力实践着这样的创作观念,在山水画领域,出现了新的风格画派与大师大家,比如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嵒,创立了新的山水景象,开拓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对山水的写实性描绘,容
期刊
聂危谷作品欣赏
期刊
去年九月,我在南京参加“百家金陵”作品评审,应周京新院长之邀,与何加林兄同赴江苏省国画院所在地一一山林清幽的四明山庄小憩,适逢聂危谷的彩墨画展正在画院展出。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表现金碧辉煌欧洲教堂和宫殿的彩墨画。如此的恢宏,如此的丰富,如此的灿烂,谁会想到这是画在宣纸上的?  我们太习惯于用继承与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中国画作品了,似乎画在宣纸上的画就要遵循中国画的笔墨规律。如果是以中国画的传统
期刊
画有五品:  艺术品的鉴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标准。在国内,有很多喜欢和收藏艺术品的人,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无奈常常借助媒体或艺术机构所推介的名人、名门、各种头衔等一些艺术之外的东西作为旁证来证明画的价值。还有些人将其画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混同,如一些帝胄官阀,贤达名流,一经爆炒便价值连城,当然这些作品也不是缺少艺术价值,只是被夸大了。而导致这种混同是因为艺术鉴赏能力的缺乏。因此,我提出所谓的“画分五品
期刊
摘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朗伊尔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及背景,解析了该城市的自然形态特征。从朗伊尔城的实质环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极地条件对空间场所精神的各方面影响。举例说明斯瓦尔巴特科学中心是对北方地区场所精神的一次实现,是对遥远荒凉的北方地区的原始而自然的回应。  关键词:极地;场所精神;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噢咿噢——唱歌岛》商业偶动画片从动画艺术上看,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外国偶动画制作的借鉴及其本身的创作特点。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该片创造出来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商业偶动画;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60-2  中国首部实体遥控偶动画《噢咿噢——唱歌岛》(英文名:OYEEO)是上海大模王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积累多年
期刊
摘要:一把完美的紫砂壶,内外都要一样精致,在壶身的线条,光洁程度解决后,壶内的筋纹也要做到流畅饱满,制作筋纹器,要求造型美、线条流畅、饱满。在继承紫砂传统艺术的技术上,要争取不断创新,并弘扬紫砂文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造型;筋纹器;制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85-3  我国宜兴紫砂陶工艺起源宋代,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