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躬行实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改变语文教学用时多、投入大而收效低的状况,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他便立足课堂阅读教学,开始探索“读写结合”的路子。即,从阅读起步,到作文落脚,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进而实现读与写相互促进与提高。他在如下诸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把理解词语与学习遣词用语结合;把理解句子与学习运用这种句式结合;把理解句组与学习写几句连贯的话结合;把揣摩和体会标点的含义、作用,与学习运用标点符号结合:把理解、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与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结合;把了解连句成段的方式,与学习写一段有条理的话结合;把领悟自然段的表现方法,与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结合;把理解题意,与学习审题、拟题结合;把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与学习列作文提纲结合;把了解课文连段成篇的方法,与学习组织材料、选择并确定文章写作顺序结合:把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与学习围绕表达目的选择材料、发现题材结合;把总结课文中心思想,与学习作文立意结合;把分清课文主、次内容,与学习确定作文详略结合;把捕捉课文重点段落,与学习突出重点写具体结合;把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学习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结合;把分析事件、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抓住具体事件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结合;把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抓住人物言行心理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结合;把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通过描写环境表达中心思想结合;把了解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与学习如何观察、分析事物结合;把品评课文,与学习修改作文结合等等。
  为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在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落实读写结合训练时,他遵循“着眼整体——分散训练——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统筹安排每个教学单元读写结合的训练程序。也就是先以年段作文整体训练要求为出发点,进行单元大作文训练设计安排;接着,以单元中各篇课文为范例,分散落实训练项目和要求;最后,以出色完成单元大作文训练为归宿。这样,将读与写结合,小练笔与大作文结合。
  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经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张志公先生曾讲:“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因此,“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开设“课外阅读课堂”,为写而读,以写带读
  
  上个世纪末,为打破语文“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格局,让学生在更大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读想读的书籍(当然,必须是健康、引人积极向上的书籍),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愿想的问题,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写想写的文章,他便在县城内选择了若干所课外阅读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指导所带领的年级教师开设了“课外自主阅读课堂”:每周2—3课时,且课时连用。时间,从语文课时、课外活动时间中挤出;地点,就在教室;书籍,由教师组织集体借阅或发动学生购买、相互借阅。
  在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发挥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同时,他带领课题组教师着力探索、实践了课外阅读的“五个结合”,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微观结合、宏观结合);近期效益阅读与远期效益阅读结合;古诗文阅读与白话文阅读结合;自主阅读与定量阅读结合;课外阅读与作阅读笔记结合(可以是摘抄型、归纳型的,也可以是感受型、评价型、想象型的,还可以是先归纳再写感受或进行评价)。
  为更好地实现“为写而读,以写带读”的目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次“课外自主阅读课堂”上,学生先读后写,读后便写(读、写所用时间的比例大致为2∶1)。学生自主读、写时,教师只做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多的是负责释疑解难。
  课外阅读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语文兴趣、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转变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重要方式。学生越感到语文困难,在作文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应靠补课,也不应靠没完没了地讲解,而要靠引导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点在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实施“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动情,以境兴辞
  
  为了能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不但有得可写,而且写得好,自2001年开始,他在参加教育部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便订立了“情境作文教学”这一研究专题,以此作为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突破口,并从此开始了全身心的探索与实践。在以后近三年的研究、实践中,他带领课题组教师探索出了一条由情境到作文,在情境中作文,以情境促作文的途径。
  创设自然、愉悦的情境,指导学生选材、作文。例如:以生活中的人、事(特别是偶发事件)、景(尤其是瞬间即逝的自然现象)、物为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作文;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热点”内容为情境,激发学生研讨、作文;创设虚拟情境,指引学生体验、作文;创设视听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作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文;创设操作情境,组织学生动手、作文;创设应用情境,鼓动学生实践、作文;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参与、作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作文;创设会话情境,带动学生交流、作文。
  创设和谐、民主的情境,指导学生评价、修改。例如:以教师“下水”作为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以学生典型习作为情境,引导大家评价、修改;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创设多元交叉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创设综合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他们的研究是有益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自信心,是排在教学第一位的;引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表达真实感受,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基本途径;将情境融于作文训练的全过程,是解决学生诸多习作障碍的有效形式。
  
  四、构建“作文训练序列”,提前起步,科学训练
  
  为使小学作文训练形式更系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使教师的指导重点与方法更明确,更具体,使作文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他便以“作文起步训练研究”为专题,指导课题组教师全力投入到“建构作文训练序列,提前起步,科学训练”的研究实践中。
  1.在起步时机上:他们从汉语拼音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试着用音节写词语,观察事物、试着用音节写词语或句子的训练。随着开始识字及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就引导学生用“音节加汉字”、“汉字加音节”的形式,进行写词、写句训练。到学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后,再要求学生用纯汉字的形式,进行写句、写段训练。这样,便实现了提前进行作文起步训练,提早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进而提早发展学生的思维与个性,使学生尽早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目的。
  2.在训练形式上:第一学段,他们以想象练笔为主,以记实练笔为辅。如:引导学生贴图、看图写词写句,拼图、画图写词写句;启发学生听童话(续)写童话,读童话(续)写童话,读故事续写、扩写故事;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鼓励学生看到什么写什么,说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
  第二学段,由以想象作文为主,向以记实作文为主过渡。即:将记实型、想象型、阅读型、应用型、日记等练笔形式并重;重视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三学段,以记实作文为主,以想象作文为辅。即:着力启发学生挖掘个人生活资源——特点(外貌、性格、爱好、追求等)、经历(趣事、苦恼、隐私、教训、学习、实践、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等)、生活环境(家庭居住状况、生活条件、父母职业、与家人的情感关系等),练习具体记述个人生活这部写不尽的“书”;着力引导学生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学校环境、地域特点、观察见闻等,练习用笔赞美生活,真情表现生活。努力开发个人或社会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主题系列活动等,着力指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深刻感受生活,美化、讴歌生活;借助间接生活资源——古代诗文、报刊书籍、网络资源等,组织学生摘抄、仿写、作阅读笔记、写读书心得,积累生活,拓展生活。
  3.在教学思想上:他们探索将“三化”思想融于各学段教学中。一二年级,努力把可感的形象引入写话教学,使学生写话练习形象化,进而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三四年级,努力把习作引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使学生习作内容生活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进而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倾吐真情。五六年级,努力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破除不应有的禁忌——解放学生的眼睛、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想表达的感受;解放学生的脑与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张扬个性,真正做到“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平日怎么说习作时就怎么说,让个性飞扬。通过使习作情意、习作章法、习作语言的个性化,进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在指导重点上:他强调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写话兴趣,不断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作为最基本的指导重点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低年级写话教学,他们还十分注重指导学生练习准确运用词语,努力把句子写完整、通顺、连贯。对表达中一时拿不准的词语,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多想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选择的习惯;重视指导学生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加上表示时间、地点、数量、形状、颜色等的词语,提高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先说后写的习惯。
  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他们还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有层次地写,使段落言之有序;抓住人物或事物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使记叙言之有物;将自己对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认识与感受融入记叙之中,使表达言之有情;正确使用标点,借助标点符号的辅助作用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后认真读改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上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探索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方面,我们思考的、实践的还比较少。而他们的研究实践是大胆的,有新意的,是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特点、学习作文规律的,是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相吻合的。
  
  六、优化“作文教学流程”,欣赏鼓励,培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他主张作文教学在准确理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理念的四个“转变”:
  1.变硬性要求布置,为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把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摆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他主张作文教学的立足点,要由以往重视作文技能训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主动对待作文,喜爱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自信心,摆在作文教学首位。
  2.变写前方法指导,为引导学生放胆作文,让学生如实地,自主、自由、有创意地表达。他主张最大限度地淡化作文前的方法指导,每次作文到底可以怎么写,教师尽可能少提示,把省出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如实地写,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自由安排写作顺序和方法,进行有创意地表达,真情表达。
  3.变教师详批细改,为引导学生首先进行反复读改,启发学生在认真自改中摸索、领悟作文门道。所以,他主张要将教师批改与指导学生自改有机结合起来,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写完初稿后,首先让他们独自“三读三改”(第一遍默读,看文章是否符合此次习作的基本要求,调整顺序,补充具体;第二遍轻声读,改正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第三遍放声读,进一步调换、修正词句和标点符号),接着同学间相互评议、修改,之后各自认真誊写。收到誊写稿后,教师采取“批语 符号”的方法,只批不改,认定等级,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示再次自行修改。
  4.变教师一人指责性评价,为引导学生进行赏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慧眼去赏识,用真情去赞扬。他主张对习作的评价,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务”。誊写之后引导自评、同桌互评:随后教师评、家长评;讲评课上安排学生分组评、集体评。总之,应努力创设多向、交互评价氛围,并使学生成为“主评”,教师担当“助评”。他倡导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包括写在作文本上的眉批、总批和等级评定,以及讲评课上的即兴评价,都要以真诚而热情的表扬、欣赏为主;由表扬、欣赏学生的文,到表扬、欣赏人。通过表扬、欣赏,强化学生作文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修改、提高,最大限度地少用或不用指责性评价。
  纵观以上这四个“转变”,看得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鼓励”,这是正确的。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鼓励、鼓励、再鼓励,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从低、中年级起,就乐于动笔,勤于动笔,进而喜爱作文。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制约。面对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要根据学习对象与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
写作需要一定的素材积累,如果素材缺乏,作文也就会变得假、大、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习作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习作的原料,丰富习作的素材。    一、活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课文到课后练习,再到每单元练习的设计,无不蕴涵着语言积累的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一)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学生年龄不同,阅读兴趣、认知水平也就不同,一、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个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开始,让孩子慢慢来。    一、朗读,从音乐声里找感觉  下面是山东常丽华老师《泉挂岩而成瀑》的教学片断:  (放《致爱丽丝》的钢琴曲。配乐再读。)  师:听音乐,自己找拍子,看看从哪里开始读,要让音乐进入到你心里,进入到
【设计特点】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
李镇西,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于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短期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合编在一起的题型。这种“合”的编排方式是在“分”的基础上的“超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合”了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应该先教。通常情况(看过一些课也确实如此)是把口语交际的教学置于前,即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后再转向习作的教学。这当然是一种“序”。但除此是否还可
题记:  有一次,我校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正对本班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训练,那节课是对科普童话《蚕姑娘》的教学。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蚕姑娘的认识,问题一出,学生的回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通过查找书籍或网络对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生字教学时,学生更是热情高涨,拿出了人手一本的“我的字库”和大家交流。学生因此对生字的音、形、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再稍作引导,大部分学生基本
真实有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课堂练习又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题海战术;而有的则针对考试“疯练”“狂练”,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其实,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很简单,那儿没有花花哨哨的场面,有的是学生的静思默想,有的是
一段恰如其分的导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沿着我们所指的方向奔去,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们要潜心、用心,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一、平实:恰如其分地引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要给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不必花心思去设计什么导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有上
作文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班级的写作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抓童趣,重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小学的作文题材必须是来自儿童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