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有效利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设计巧妙,不仅拥有浓浓的中国味,还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本文将论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插图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插图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部编版;插图;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严纯.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有效利用——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30):61-63.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运用课程资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各个方面精心编校,教师对此应切实地开发出课程资源。如果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比作是一块诱人的杏仁巧克力,一篇篇精心挑选的文章耐人寻味,是值得反复回味的巧克力,那么教材中的插图则是上面的杏仁碎,画龙點睛,为入口的巧克力更增添几分香气。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要重视插图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极具特色,有中国味,有生活情,形象直观地反映课文内容。因此,这些精美的课本插图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利用好插图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学起来更有兴趣。
  一、部编版教材插图的特点
  (一)文化浸润,浓浓中国味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插图将教育与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国味浓浓地浸润在了整本书中。俗话说,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皮。一本书的封面就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中国”。封面上,木制的红木色圆桌上摆放着一只盛满糯米的大碗、一个放满红枣的小碗和一个装满粽叶的藤编篮子,桌子旁两位小朋友正和奶奶学着包粽子,气氛和乐。从刻有中国结的木质窗户往外望,小河的对岸户户挂着红灯笼,河面上正赛着龙舟,场面很热烈。以“端午节”为主题的封面,从包粽子、赛龙舟这两个大画面传达出中国传统节日和乐、热闹的意味,像红灯笼、中国结木刻甚至是摆在角落的兰花更是从细节中表现中国文化。当然不只是三年级下册这一本语文书的封皮,四年级上册封面的画脸谱、四年级下册的贴春联、五年级上册的下围棋等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单说一个封面,部编版语文教材就非常直观地给读者传达出了浓浓的中国味。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插图中,国画的多次使用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更好的母语学习情境。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中,每一首古诗都配有一幅相应的彩墨画,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更是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孩子更能够融情于诗,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惠崇春江晚景》的插图,这首古诗本就是一首题画诗,课本插图非常具体地还原了诗歌内容:画面的一角是斜生的竹子与桃花,江面上三两只鸭子正悠然戏水。此外彩墨的合理运用,更是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春江晚景》的原作。而书的另一页,古诗《三衢道中》的插图,通过水墨的层层晕染,让人有一种“再看已是画中人”之感。在本册书中,还有不少课文运用了像这样富有中国味的插图,为孩子的母语学习创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形象直观,悠悠图中意
  形象直观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插图的一大特点,给孩子更好的视觉上的记忆。插图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的儿童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形象直观的插图可以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下册中《方帽子》一课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帽子都是圆形的,孩子没有见过方帽子,也很难想象方帽子会是什么样的,戴着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课文中的插图,就为我们展示商店橱窗内各式各样的方帽子。在图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人都戴上了方帽子,从人们的表情中,孩子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们戴着方帽子是不舒适的。像这样插图的使用,可以让孩子通过更直观的方式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意蕴与情感。汪曾祺老先生的《昆虫备忘录》一文中,教材也为蜻蜓、瓢虫、独角仙和蚂蚱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在图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这些昆虫的各个部位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文中外形描写的同时,可以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认识到昆虫的模样,从而使得这类科普文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三)童真童趣,浓浓生活情
  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设计插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插图的一大亮点。翻开书本,我们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里面的插图是活泼的,是可爱的,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在儿童看来,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可以和小草说话,可以和鸟儿谈心。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处的插图,我们可以看到微笑着的种子,可以看到弯腰看向大地的种子,种子也有了人的表情,显得活泼可爱。孩子看到这样的图画,或许会觉得那一颗微笑着的种子正在友好地跟他打招呼,或许会觉得那一颗弯着腰看向大地的种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蚂蚁搬家。
  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天马行空都是合理的。在第五单元的导语插图就葆有这份童真。太空可以是粉红色的,星球可以是甜甜圈的样子,冰激凌也可以变成火箭飞上太空,小朋友在这片太空中快乐地玩耍。粉色是一种温和的色彩,比漆黑的宇宙更能带给人温暖。甜甜圈、冰激凌都是孩子喜欢的食物,当这样甜蜜的乐趣充满整个世界的时候,那会让孩子多么快乐呀。儿童也是活泼的,天真可爱的。在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插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份属于儿童的快乐。图中几个小朋友一起围坐在草地上谈笑风生,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飞向空中的气球,还有那脚边的小野猫都让这幅图画变得生动起来。这样的图片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童真童趣的世界中尽情地翱翔。   二、部编版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上的这些特点,笔者根据教学的需要与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插图有效利用的方法。
  (一)巧用插图,激趣导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富有童真童趣,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共鸣,因此巧用插图进行课文的导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进行三下《肥皂泡》一课的备课时,我发现,课文插图很好地反映了课文内容,画面内容活泼又贴近生活,一些细节之处描绘得也很到位:在一个雨天,一位穿着小马褂的小姑娘,一手拿着一只木碗,一手拿着一根竹管正在走廊中吹泡泡。因此在课文教授时我采取用插图来进行课文导入,引导孩子们对课文插图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吹泡泡。”
  师:“是呀,这就是《肥皂泡》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呀!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从图片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小朋友在下雨天吹泡泡。”
  生2:“小朋友吹泡泡的工具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
  生3:“小朋友在一个走廊上吹泡泡。”
  生4:“小朋友身上穿的衣服的也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细致,那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选择在下雨天吹泡泡呢?她所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这个有关肥皂泡的故事。”
  从图片导入,通过整体观察图片,使得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随后观察图片细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思考,有目的性地进行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略读课文时,同样也可以采用像这样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这一幅举世闻名的作品有一个印象,对这一幅神奇而宏伟的画作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合理利用插图进行课文的引入,可以使得孩子能更快地走进课文,对于文中的内容产生更加浓烈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插图,建立生字与文本的联系
  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容易出现生字教学和文本教学相分离的现象。尤其是在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生字教学只占课堂学习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来将生字教学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在教授《燕子》这一课时,生字表中“掠”字很多同学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插图,插图中一只燕子低低地飞过湖面,水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动作看起来很轻盈,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掠”的意思。并且也为后文赏析“小圆晕”的形成做了铺垫。正是因为,燕子轻轻擦过水面,才使得翅尖轻轻沾了一下水,才形成了“小”圆晕。通过观察插图,孩子理解了“掠”的含义,同时也明白了“小圆晕”形成的原因,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同样的,像《童年的水墨画》的生字中“拨”是孩子在书写时非常容易写错的一个字,孩子总是容易和“拔”字混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中正在“拨水”的小朋友的动作,告诉孩子这个叫“拨”。在通过图片理解字义的同时,我也引导孩子去发现在水面上拨动会溅起水花,所以在书写撇折时一撇不能漏掉,最后的那一点也不能漏。像这样联系教材插图来进行生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生字的印象更深刻。
  (三)巧用插图,落实“双线组元”
  “双线组元”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所谓“双线组元”,就是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这样的单元结构可以既照顾到人文性,也能够顺应语文教学的规律。插图的合理使用可以使得“双线组元”得到更好的落实。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单元封面上,就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插图来开启单元的学习,告诉我们寓言是取自生活中所反映的小事,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往往能像寓言一样向我们传达一些道理。本单元中《守株待兔》一课的插图,也以鲜活的笔调绘制了农夫在树桩旁等兔子的情境,这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更有代入感。另一方面,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掌握这个语文要素,插图的助力更是必不可少。《守株待兔》一课,农夫放下农具在树桩旁悠然地等兔子的到来,这样的插图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了农夫所作所为的荒谬;《陶罐和铁罐》一课,插图中闭着眼睛不可一世的铁罐和微笑和善的陶罐生动地向孩子展示了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和;《鹿角和鹿腿》一课,插图交错美丽的鹿角和纤细修长的鹿腿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了鹿角和鹿腿的特點……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
  (四)巧用插图,进行作文教学
  教材中的这些插图,有时也能够成为非常合适的作文教学素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习作是看图写话,要求将画面中小朋友们放风筝的故事描述出来。像这样的看图作文主要是观察与想象的结合,因此对于孩子观察方法的教学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封面插图就是很好的教材。一方面,看、观察是展开想象的前提,在习作前需要对孩子进行观察方法的教学。教材封面插图层次感很强,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如: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等等。与此同时,封面上有描绘精致的一位奶奶在教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包粽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孩子进行人物观察的训练,指导孩子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穿着打扮,这些细节的描写,都可以让作文更出色。另一方面,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利用插图可以进行想象力的培养。一幅图画是不能说不能动的,通过想象才能让这幅画活起来。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想象封面中的奶奶在指导孩子们包粽子时会说写什么,孩子们在听到了奶奶的话之后会怎么想,奶奶在看到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学着包粽子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像这样的想象指导可以拓宽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去想象。利用插图,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可以让孩子正确掌握习作方法,在完成第二单元习作《放风筝》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当然,像第四单元的单元封面也可以作为看图习作的拓展训练的素材。《放风筝》的习作教学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教学第五单元的想象作文时,一些教材中的插图同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多写作思路。教材中这些被精心挑选过的插图只要用心去感受,亦能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
  综上所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富有中国味,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够很好地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备课时,除了关注文本外,还可以关注课本中的插图。合理使用插图,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严纯,女,1997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导性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然而,其蕴含的美学思想却历来为学界忽视甚或否定。进入新时期,这种现象有极大改观,宋明理学美学从个案到学派、从范畴到命题、从内涵到影响,被学界逐渐重视,并推演研究。相关研究着重体现在对宋明理学范畴的美学发掘、对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及对宋明理学美学理论品格的探讨等方面。尽管这方面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系统,存在许多可拓展的空间,
期刊
摘要: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审美典范,《周易》总结为“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君子小人之辨也成为亘古不衰的话题。“君子人格”这种儒家范式经历了先秦至汉魏六朝的嬗变,逐渐融入老庄之道,其内涵不断丰富,历久弥新。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对“君子”的呼唤从人物品鉴、社会文化渗透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式,深刻影响了文学审美,采用君子人格理想来作为文学理论批评标准成为汉魏六朝文人的自觉,这在《文心雕龙
期刊
摘要:本文是把审美自律性植入儒家美学的一次尝试。中国古代的儒家美学以审美道德主义为主,但暗含审美自律的预设。古人对暴君赫连勃勃的审美与道德的双重评价的暧昧态度,显示出审美愉悦相对于道德情感的可能的独立性。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理论上认识到审美自律论,却在审美实践中不接受审美自律性,而本文欲以“舞雩之乐”与“清风明月之境”为植入点,将审美自律论植入儒家美学中。这一植入的目的在于,通过审美自律论的植入,可
期刊
摘要:司马光礼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建构与维护国家层面的礼乐制度,由此出发,他对如何自上而下地推行礼乐制度的风俗化、移风易俗,以及确保礼乐行为能够持久地适时而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第一,为了维护美感—财富分配中的剧烈不公与阶级差异,为了弥补由孝到忠的血缘断绝之危,司马光不遗余力地美化、神化国家礼乐制度中君主的天命性,赋之以绝对的、无时间性的至上权威,以神化时间、圣化时间来固化礼乐时间制度。第二,为了让
期刊
摘要:从古代图书目录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归在集部诗文评之类,没有任何不当。若从古代学问-知识的性质角度看,《文心雕龙》可以看作是“依经立义”的“宗经”类经学著作。如果从“经学即子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亦可以视之为魏晋以后“入道见志”“弥伦群言”“精研文理”之类的新子学的著作。从学问-知识性质的角度重省《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目的不在于推翻《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原则,而是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苏轼一生最大的人格偶像,一是孔子,一是陶渊明。“经学三书”的撰写是为了向“圣人”孔子致敬,而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的“和陶诗”一百数十首,则是
期刊
摘要: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诉诸“欲善”的道德意志。重“礼化”“化性”的荀子,其论欲基本上就是主观的内涵,人类共通之欲与恶相通,但通过外在礼的教化和认知心的向善功能而加以濡化。大致说来,孟子所论之欲乃
期刊
摘要:南宋孝宗乾道、淳熙之际,道学兴盛,在学派之间长期的学术交流、辩论以及与佞幸的斗争过程中,道学士大夫及其同道形成了“道学之党”。“道学之党”是宋代士大夫结党的巅峰,已非传统意义之朋党,而具有政党特质,具体表现在: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明显的集团性、一定的组织性、取得政权的目的性。正因其政党特质,“道学之党”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皇权,故而被“非道学之党”利用皇权进行镇压,结果便是“庆元党禁”。  关
期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词牌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
期刊
【摘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激发最为关键,有的教师无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现代化教育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往往直接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以及教学判断来进行分析,一个人全程包办所谓的教育教学内容,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