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教学新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简单化、知识化、模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转为充满生成性动态性的课堂。促进阅读课堂中的教学生成的策略包括: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正视学生或教师的出错,提炼生成;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绍兰. 语文教学“生成”的思考和实践[J].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7).
[6]朱丽琴. 对动态生成的社会课堂的几点认识[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7).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绍兰. 语文教学“生成”的思考和实践[J].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7).
[6]朱丽琴. 对动态生成的社会课堂的几点认识[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