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为什么不换标?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说天经地义?
  
  换标,真是转型的随行伴侣吗?
  那为什么当年IBM由“机器”转而“服务”时不换标?
  而IBM恰恰是迄今战略转型挑战最大、成效最佳的成功案例。从商学院到CEO,几乎到了谈转型言必称IBM的地步。
  再者,为什么当年微软由PC平台急转互联网时不换标?
  而微软实现转型的势头之猛,竟然令竞争者全无立足之地,以致于引发官司。而这些,恰恰反证了微软转型的成效。
  有趣的现象还不只如此。
  与诸多跨国豪强令人眼花缭乱地更换标识口号截然不同,以上两个被事实证明转型成功的企业,不仅没有换标,而且它们的标识“单薄”到,除了公司名称外“光秃秃”!——根本没有主题语。
  然而,“不识时务”的它们却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与之不谋而合的,还有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
  由此,我们有理由再次发问:换标,果真是转型的必然选择吗?
  
  谁说理直气壮?
  
  战略转型无可非议,但当有人一说转型就要换标时,我们就要问个究竟。理由很简单:换标必然耗资巨大,换标注定旷日持久,而每一分钱资金都是股东的,换标又必然带来对品牌认知的冲击,此时经营者有责任将有限的每一份资源都用到刀刃上。
  企业转型,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改变。但你变了没有,关键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如果你要改变你的使命、你的价值观、你的经营领域,你就要切切实实地在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去“做”,而不是去“作”。
  比如:在企业提出新战略后,如何让员工们切实理解与认同公司的新战略?如何让那些“改革的牺牲者”带着微笑离开奋斗多年的岗位?如何用“行动”向伙伴、向客户、向公众“证明”公司的新方向、新定位?……可这以上,哪一条是与换标有必然联系的呢?——能与换标紧密联系的唯一事物,恐怕就是成本,而且是无法准确预估的成本。
  标识不过是一个“视觉认知”符号,它提供给社会大众的,就是一个能产生品牌价值联想的“感性印象”。如果我们非要让它去承担公司战略与使命等理性内涵,本身就是缘木求鱼、强“标”所难的。试想作为大众,本来令你一看就本能产生信任感、亲切感的品牌标识,却一朝突变,除了感到陌生与疑虑,你可能就此产生美妙的联想吗?
  就股东与合作者而言,更是只关注企业的行动是否切实履行了新的战略,以及带来好的成效,而不是你怎样“画画”。自幼儿园毕业之后,没有人还会对看图识字感兴趣。
  再说如今时髦的“名称+主题语”标识模式。我们承认很多原主题语不符合新战略这一更换理由的现实性,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谁会认真“咀嚼”那几个字眼的区别呢?特别是,又有谁会因为你提出了,就相信你做到了呢?——对这一点,国人最有感触。
  事实上,正是将主题语与标识捆绑这一模式本身,在自我麻烦,在作茧自缚。IBM、微软的使命、战略、口号也是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潮流的,但它们清楚:战略是战略,标识是标识。因为战略与品牌本就是两个概念:战略就是不断变化的,而品牌就是相对稳定的。两者非绑在一起,除了不断制造“更新”的成本,还会制造出什么?
  
  何时摆脱浮躁?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存疑:一出出换标大戏之所以接连上演,上市公司之所以相继在标识中注入主题语,然后再排着队地去推翻重来,能说与时下弥漫在商界的浮躁心态无关吗?大家都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夜建成的,但浮躁却使得我们难以沉下心来切实做战略、冷静做转型,而总是不惜血本地选择忽悠作秀,总是急于求成地期望立竿见影。其结果,除了一时热闹,事实终会揭示一切。
  我们能不能多做些实事,少做些表面文章呢?特别是在企业沉浮的转折点上。
其他文献
主持人:→景素奇:北京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杨 光:《中外管理》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张立兴:原铁通人力资源总监 现国际人力资本网高级人力资本顾问 →刘 峰:京汉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郑宏新:加拿大LVC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 →陆 军:鹏润投资总裁助理  →陈宏:原中实集团常务副总裁 →周 锚:万网副总裁 买卖网总经理 原新浪网执行副总裁    吕布自名牌大学毕业后到长风家用电器公司工
期刊
2002年年初,康佳一度境况危急。年报显示:2001年康佳巨亏6.9亿。当时的康佳面临着“生存,还是灭亡”的艰难选择。但2002年起,康佳扭亏为盈。在实现持续3年的利润增长后,今年康佳突然又曝出2005年利潤下滑五成,且手机业务亏损1.94亿。还没等大家回过味儿来,2006年康佳一季度的报告来了一个戏剧性大转弯,手机业务赢利了。  很显然,侯松容时代的康佳在历经几年调整之后,还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哲学家、蚂蚁与天神  ——权力是公正的大敌    哲理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他痛骂上苍不讲理——只因为一个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当他正沉迷于这种思想的时候,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了,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
期刊
营销有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至于后来的4C和4R等都是概念的演绎,对企业最有用的还是那4个P。而如何组合这4P是重要的,所以我们把营销研究从4P的要素研究,发展到组合的研究。如何组合4P?国内对这方面的探讨非常少,倒是《孙子兵法》颇有论述。其实三十六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动态组合和使用条件,而使用的原则就是模式。  我认为:
期刊
由于并购产生的调动情况,经理人的接受率仅有25%。这就意味着:在并购之后,创造一个顺畅有效的重新安置被并购方员工的制度,是多么的重要。    在跨国或者跨地区并购活动结束之后,HR只有很少的机会将被并购方的关键人才留在新公司的总部。对于很多人来说,从一地迁往另一地,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选择。比如:从北京迁往上海,或者从芝加哥迁往纽约。此时,HR该如何做好高级经理人的调动工作?如何重新安置曾经的竞争对
期刊
“史上最牛的女秘书”恐怕在今天的外企、IT企业,已是无人不知了。  这个由于互联网的威力而迅速引起严重后果的“邮件门”事件,能给我们的职业经理人带来哪些启示?不论是总裁,还是秘书,作为职场中人,我们怎样才能在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中,使自己的职场生涯尽可能少受伤害和不去伤害别人?    敢于挑战总裁的“牛”秘书    事件回放  今年4月7日晚,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
期刊
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MRPII(制造资源计划, ERP的前身)软件到今天,中国ERP市场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但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却一路坎坷,甚至有过“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说法,ERP在企业的应用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时过境迁,经历了“万能”与“无用”的两极误读,中国ERP应用的现状如何?趋势又将怎样?中国企业是否实现了ERP的收益?
期刊
江淮汽车:令人惊异的例外    对于很多汽车企业来说,2005年是个让人不愿回首的年头。  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05年1-11月的汽车整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为8.69%,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96.25亿元,降幅达到29.79%。  与此同时,国内14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而独独例外的那一家,却反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54%,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同比增长27.63%,更是1
期刊
意外之作    我出这本书,并赢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都纯属意外。  “9·11”之后的三年,我几乎都在回教世界旅行,试着了解这一根源,我一直处在这些议题的思考之中。直到2004年1月,那时,社会上正在大张旗鼓地抨击“工作机会外包”,这预示着“外包”将爆炸性地登上世界舞台,亦登上了《财富》、《商业周刊》、《纽约时报》的封面或头版。我在想:为什么不去印度的“外包首都”——邦加罗尔走走,进行
期刊
“学习型组织最灵魂的东西,就是系统思考。”   那么系统思考到底是什么?  “就是在各种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  这就是左延安及整个江淮汽车的思维模式。  不错,纵观江淮近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不论是战略、产品,还是销售,无不渗透着这种“平衡之道”。    战略:资源与机遇的平衡    1989年,左延安上任之前,就有人当面跟他说:“小左你不适合干领导,你为人太内敛,缺少魄力。”而没什么“魄力”的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