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纪录片小镇导论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舌尖现象”阐述了纪录片对行业发展具有的价值,回顾了纪录片的前世今生,介绍了纪录片当前的发展格局,提出了纪录片跨界融合及价值传播变现的商业模式,探讨了纪录片小镇的构建模式,指出了构建纪录片小镇的目的是实现百千万亿工程。
  【关键词】构建;中国;纪录片;小镇
  一、舌尖现象
  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分别在2012年5月和2014年4月底播出后,纪录片中的美食声誉飙升,生意兴隆。由网友整理的《“舌尖”收入排行榜》显示,“挂面爷爷”张世新的后人,签署了三年600万元的包销协议;卖切糕的大学生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从每天销售额千元左右,飙升为日销售额超过10万元;《舌尖2》播出后上海市浦东的三林本帮菜馆每天接客30桌,日营业收入19200元,包间预订需提前一个月。
  重庆黄门老灶火锅2013年5月进入京城,第一家诞生于东三环百子湾京粮大厦北侧,过去每天晚上10点关门打烊,生意不温不火。成为《舌尖2》的推荐餐厅后,黄门老灶火锅一跃成为正宗重庆火锅传承的象征,它经常通宵营业,至少深夜2点关门。有一次河南朋友来北京,已经到了晚上12点,外面下着瓢泼大雨,火锅店里面依然排满了人,店外面遮阳伞下也站满人,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笔者带来诸多思考。“舌尖”给这家火锅店带来了爆发性增长,从2013-2017年,加盟连锁超过40家的火锅店铺,遍布全国,短短几年的时间,黄门老灶火锅从一个北京餐饮界的“新人”,发展成为享誉业界的红店。
  白族的诺邓火腿,原来作为云南三种火腿之一,只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舌尖”中,有一段6分钟的关于云南诺邓火腿的影像,却让诺邓火腿瞬间名声大噪。现在,诺邓火腿传统款卖到脱销,这几年还发展了各种款式,每逢过年过节,人们以赠送诺邓火腿为时尚。
  《舌尖1》中,主食的故事讲述了陕西绥德黄馍馍,当时,黄家经济比较困难,父亲一年卖黄馍馍大概收入在1万元左右,净利润8000元。《舌尖1》播出之后,黄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雇佣了十多个工人,三个店铺年租金在10万元左右。走红的“黄馍馍”已经年销百万,还注册了商标。
  到了《舌尖3》,不仅里面的美食火爆,甚至连里面的炊具也是一朝闻名天下知,章丘铁锅多年的库存被消费者一扫而光。
  可见,一部好纪录片,为行业带来多么大的发展动力。
  纪录片对行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简称黄石公园),建成于1872年。2001年,一部記录该公园的纪录片的引进,让中国人记住了这个神奇的自然公园。该纪录片讲述了一头小土狼被赶出了狼群,它必须在黄石公园这个既美丽又危险的蛮荒地带,学会如何生存。观众跟随着小土狼凯因的视角观察这座公园,大量的植物,繁荣的草地,无尽的森林,高耸的山脉,上万个热温泉,在四季分明的天然美景中,走过一年的冒险旅程。通过纪录片传播,黄石公园所代表的美国旅游业如今不仅享誉全球,而它本身也成为了喜欢探险的游客必去的地方。
  当我们认真梳理纪录片发展历史和深入探索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时就会发现,纪录片正是伴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诞生的,也正是植根于相关行业沃土,才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同时,纪录片成长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因为纪录片的阐发与传播功能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前世今生
  电影的诞生,最早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纪录片的诞生,最早就是为相关行业服务的,这一点可能许多人不一定注意过。
  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首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最早在巴黎大咖啡厅公映了10部电影,《工厂大门》《大海》等5部被定义为纪录片形态。其实现在看来,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作品,包括《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纪录片,可以说就是因为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
  1929年11月10日,英国伦敦电影协会放映了由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拍摄的一部关于捕鱼的纪录电影《漂网渔船》,它第一次记录了英国渔民驾驶蒸汽轮船在海上捕鱼的生活历程。从渔船出发、海上遭遇暴风雨、拉网捕鱼到捕回的鱼加工上市、运往世界各地,完整再现了当时英国渔业的行业风貌。
  《漂网渔船》的投资人是英国帝国商品推销局。《漂网渔船》激发了格里尔逊更大的雄心,他发起了一场运动,召集30多个年轻人汇聚在帝国商品推销局电影处,在此后三年里拍摄了100多部电影。主要作品包括《工业的英国》《格兰东号拖船》《锡兰之歌》《房屋问题》《颜色盒》《虹的舞蹈》《丰富的粮食》《北海》等,唱响了英国行业纪录电影之歌。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小组原本挂靠在帝国商品推销局,这一政府机构解散后,纪录电影小组由邮政总局接管。邮政总局要求电影小组 “为邮政总局增添活力”。于是,诞生了记录邮政工作的纪录片《夜邮》。成片于1936年的《夜邮》是世界纪录片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记录了从伦敦开往苏格兰的火车如何在夜间收发信件。它用完美的结构如实地反映当时的情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大家充分理解和信任了邮政公司。
  不光是在商业领域,在其他行业,特别是政治领域,纪录片也展现出其他影视艺术无法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传播价值。
  为了抵御希特勒侵略,英国官方号召青年人参加英国空军,来阻击德国部队。但是在“二战”初期,英国官方和政府圈内弥漫着悲观气氛,不知道英国人民是否愿意参战。这种反应多少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屠杀,以及没有兑现士兵从战场凯旋后会“成为家乡的英雄”的诺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在1936年就开始了一项战时宣传计划,《天空的勇者》(《伦敦上空的鹰》)等一大批纪录电影,塑造出的银幕英雄形象,反响巨大,青年人纷纷报名,参加到英国空军中,奋勇杀敌,血洒长空。
  中国对纪录电影的探索,起步也很早。最早记录中国人的片子,是1896年在美国拍摄的《李鸿章在纽约》,这个新闻纪录片第一次实现了用影像记录中国的外交活动。到了1911年出现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标志着我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16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到中国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成为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前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和几千尺胶片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面成立了“延安电影团”,这个只有6人的电影团,在1938年10月1日,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前苏联洗印拷贝。就在这一年, 即1940年,中国导演郑君里的《民族万岁》,用纪实影像表现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电影团成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新影集团的前身,它是迄今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大西南凯歌》《友谊万岁》《征服世界高峰》,以及扬名国际的纪录片《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等,塑造了铁人、雷锋等一批英模,树立了大庆、大寨等工业和农业标杆,对推动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纪录片自从诞生以来,就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行业精英、学界泰斗,有识之士都紧紧抓住纪录片这个工具,用来推动自己的事业。特别是敏感的工商业翘楚,更加重视纪录片的传播作用。每一个世界著名品牌,都拍有纪录片,有的在纪录片基础上,构思出故事片来。《香奈儿印记》通过三位香奈儿最顶尖的专属裁缝师,来编织出一个个极致梦幻的艺术品。《路易威登传奇旅行箱100》,记录了自1854年路易威登推出兼具实用与优雅的现代旅行箱,从此,路易威登不但为探险家和冒险家承载行装,也陪伴着世界权贵、王室、艺术家以及各式各样不知名的人。印度巴洛达王公、法国探险家布拉柴、好莱坞影星费尔班克斯、美国作家海明威、巴黎时装设计师珍·浪凡,以及当代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与美国影星莎朗·斯东,都不约而同选择路易威登旅行箱为他们收纳精彩的人生。
  还有宝马、马克·雅可布、华伦天奴、安娜·温图尔等等,这些品牌在构建的过程中,纪录片对其所秉持或试图秉持的品牌核心价值都起到了重大的阐释、演绎、张扬、渲染作用。对被美与荣耀层层包围的时尚界,纪录片为消费者提供了绝好的发现途径。那些在时尚界的重量级人物,在片中揭下面纱,展现他们对时尚的热爱与执着,风尚与才华。纪录片發掘其理念,张扬其魅力,吸引其受众,体现了巨大的传播价值。
  在中国生产的电影中,由于导演运用了纪录的纪事手法,植入了真实元素,依靠真实场景居然带火了一个又一个地区经济。1980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部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这就是《庐山恋》,它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上万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三毛钱变成了今天的几十元。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2年中国香港出品的《少林寺》,是一部大部分场景在嵩山少林寺实景拍摄的电影,在一毛钱票价的时代创造了亿元奇迹票房,也造就了一代功夫巨星李连杰。在当年,少林寺寺里只有几个老和尚,少林寺门匾的三个字在拍摄电影时都是经过重新粉刷的。电影引发了登封旅游热和嵩山习武热潮。是年年底,登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结束“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历史。如今,少林寺所在的登封,有6万余人在此习武,武馆武校60多所,每年游客带来的收益近百亿。一部真实取景的电影,就是一个无形广告,让古老的嵩岳枯木逢春。这是历史与文化的魅力,是纪实手法对真实场景风情真实记录而带来的。
  纪实性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作为该剧背景的乔家大院,在连续剧播出后,每天来参观的游客上万人,还带火了平遥古城旅游线路。
  这些非虚构、现实存在的真实景别的纪录,不仅给影视作品增添真实可信的魅力,在《爸爸去哪儿》等栏目播出后,也给当地爆棚惊喜,一夜成为了旅游胜地。甚至在真人秀综艺节目中,借鉴了纪录片手法后,也达到了耳目一新的效果。当年的《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每年一届。此项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的报名。许多观众喜爱这档节目的原因,是其颠覆传统规则,发挥了纪录片叙事作用。那些台上没唱好的选手,回到幕后,痛哭流涕,真实感人,这些镜头被抓拍到,打动了观众。而拍摄得“规规矩矩”、制作得“干干净净”青歌赛,由于缺少纪实元素的呈现而在广大观众中就逊色得多了。
  三、世界格局及中国境况
  纪录电影重回院线是一个全球现象,首先从美国开始。2002年以来,《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l》等社会问题影片不仅电影院票房大卖,还获得奥斯卡奖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每年130多部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欧洲纪录电影也频频发力,《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海洋》等一批自然纪录电影全球放映,人文内涵、电影美学与技术标准堪称极致,并取得票房成功。
  从法国电影票房看,近30年来法国纪录电影排名前三位的都是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电影:《微观世界》(1996),350万人次;《海洋》(2010),288万人次;《迁徙的鸟》(2001),275万人次。法国平均每年有超过70部纪录电影在院线放映。据统计,自2002年至2011年,有625部电影纪录片在影院公映,其中法国本土纪录片389部,占62.2%,而且83.8%的影片100%由法国制片。根据法国电影中心公布的纪录片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法国电影纪录片总投入2700万欧元,院线纪录电影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峰,在影院公映的104部纪录长片中,70部为法国国产纪录片,占全年纪录片电影总量的67.3%。2016年电影纪录片的院线票房为220万人次,同比提升9%,票房收益为1330万欧元。票房最高的是法国纪录电影《明天》24.6万次,入场人次同比上升12.7%。   2009年由法国嘉拉蒂影业公司、百代电影公司等联合制作的自然生态纪录电影《海洋》,聚焦海洋及海底生物100多个物种,是迄今电影史上投资最多的纪录片。著名导演雅克·贝汉等采取高预算、高科技、高品质的巨片格局,用交响诗的结构展现出气势恢弘、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该片全长104分钟,耗资5000万欧元,约4亿人民币。全球公映后获得巨大反响,票房第一阶段总收益超过6322.9万美元。2016年由法国盖拉特电影公司制作、法国导演雅克·克鲁奥德、雅克·贝汉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地球四季》,讲述了地球两万年的历程。导演携制作团队进行了历时5年的艰苦创作,带领300多人的团队辗转8个国家中的100多个拍摄地点进行取材,预算2976万欧元,通过动物的视角去审视大自然的更迭进化,用细腻的镜头娓娓讲述动物真实生活与人类想象的自然栖息之间的天差地别,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在美国,纪录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2016年美国电影院线市场共产出纪录电影156部,共售出电影票587万张,总收入达到5077万美元,在全美院线总票房中占据0.45%份额。2016年,美国票房超过百万美元的纪录电影共有9部,其中《希拉里的美国:民主党的秘密历史》票房超过千万美元。另一部票房超过700万美元的纪录电影为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美丽星球》。在2016年美国纪录电影市场中,9部进入百万美元票房阵营的影片中有三部音乐类纪录片——《披头士:一周八天—巡演之年》《新颂乐团:让希望崛起》《陌生人的音乐: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近五年来,共有三部音乐类纪录片获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艾米》《寻找小糖人》《离巨星二十英尺》。
  纪录电影在亚洲也不断获得成功。2004年关注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的纪录片《生命》,在台湾票房胜过故事片,此后《无米乐》《拔一条河》《看见台湾》等影片不断冲击票房纪录。2009年,韩国纪录电影《牛铃之声》吸引了近300万观众,并引发一场乡愁思潮。五年后,《亲爱的,别过河》再次取得票房成功,超过500万观众涌进电影院。
  在世界各地,电影纪录片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而电视纪录片也呈现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国际化品牌实现了全球范围传播,并从不同地域吸纳资源,整合营销,其文化影响力与经济能量占据行业主流地位,并且国际品牌之间的合作成为发展趋势。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 Chanel)在170多个国家落地。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el)已于2008年上市,2015年在22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累计订户30亿。2016年探索频道所属的探索集团总收入为64.97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集团净收益为11.94亿美元,增長了15%。近年来,探索集团纪实真人秀节目比重加大,摄制了大量野外生存类节目、生活类真人秀节目、科普真人秀类节目。探索传媒集团还加大了对体育节目和虚拟现实体验类节目的投资力度。
  2016年度,英国公共广播系统纪录片总投资为5.39亿英镑,比2014—2015年度的4.98亿英镑增长8.2%;播出纪录片总量为16954小时,比2014—2015年度的15812小时增长7.2%。2016年11月6日《地球脉动》第二季在BBC1播出,其中第一集《岛屿》有1300万名英国观众观看,是英国15年来自然史纪录片播出的最高收视纪录。
  作为非虚构作品的纪录片,自它诞生以来,它的定义一直在演进;特别是在近年来先进科技推动的影视变革的态势中,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这个革命性的变化更奠定了它的新时代的美学价值、商业价值和思想价值。当下纪录片需要重新定义。传统的纪录片样态,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对纪录片与时俱进的要求,传统的或者经典的纪录片样态只是今天纪录片大花园中的一株花卉。除了纪录片定义中的真人、真事、真实场景、真实时间节点等等元素不能更改变动之外,一些符合历史真实逻辑、突出影片思想价值、彰显纪实力量的细节或情节构建是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还原虚构”的。新时代的纪录片在传递真实信息的基础之上,必须大量吸收虚构作品的手段,使纪录片具备甚至超越虚构作品的艺术魅力。真人秀的即兴表演,悬念迭出,要借鉴;戏剧作品的内在矛盾冲突,要吸收;文学艺术作品的人物性格塑造,诗歌散文的语言艺术,要吸收;音乐,雕塑,绘画,书法,这些艺术都要为纪录片所用。但是无论是纪录片本身艺术的采用,还是虚构艺术的借鉴,都必须使片子要呈现出纪实的风格,这是笔者所认为的当下新纪录片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纪录片这门艺术的风格是纪实的,主要元素是真实的,内在思想逻辑和外在艺术风格是统一的。其实,现在西方的纪录片创作实践,已经发展到了虚构现实的程度。比如《当地球人口消失的时候》,这是班夫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看上去是真实镜头,但拍的是地球人口消失之后,现实的地球并没有发生过,但大家仍然认为它是纪录片,即使片子是完全用特技制造出来的。其外《恐龙世界》,人类还未诞生,但该节目风格用3D制作出恐龙生活场景,完全是纪实感觉。这种对纪录片本质的异化,即对真实的忽视乃至否定,可以是一种探索,不能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常态和主流。但我们要充分运用人类的科技成果,3D、VR、AR等等,使影片题材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得到更丰富的和迷人的呈现。这是不容置疑的。纪录片只有博采众家艺术之长,才能在新时代继续引领时代风尚,传播思想价值,达到成为今天的爆款作品的目标。
  在全球化语境里,中国纪录片距离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中国纪录片在电视媒体出现之前,皆以电影形式存在,传播方式亦是在电影院放映,只不过是以故事片前面的“加片”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直到电视媒体出现以及影院商业化运营之后,电影纪录片才退出影院,也失去了纪录片作为影视生产主力军的地位。中国纪录片退出影院后,以电视为载体,数量增多却失去产业定价权,慢慢形成“有市无价”的尴尬局面。
  大概在2000年前后,中国纪录片开始重返影院,一批纪录电影试水大银幕,如《圆明园》(2005)、《劫后》(2008)、《归途列车》(2009)、《活着》(2009)、《千锤百炼》(2012)、《超越那一天》(2013)、《五月天诺亚方舟》(2013)、《乡村里的中国》(2013)、《金色时光》(2014)、《三十二》(2014)、《我就是我》(2014)、《旋风九日》(2015)、《烈日灼人》(2015)、《喜马拉雅天梯》(2015)、《我的诗篇》(2015)、《燃烧的影像》(2015)、《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我们诞生在中国》(2016)、《生门》(2016)、《摇摇晃晃的人间》(2017)、《冈仁波齐》(2017)、《二十二》(2017)等,这些纪录片陆续踏上了“回归”影院之路。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总收入约30亿元, 该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直逼300亿元,而纪录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000万元。纪录电影票房收入所占比例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
  2016年,进入院线放映的纪录片中,四部为国产纪录片,包括真人秀纪实电影《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生门》。一部中外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一部纯国外制作纪录片《地球四季》。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票房1.25亿元,“纯”纪录电影票房总计8032万元。在高达457亿元体量的2016年度中国电影总票房中,还不足0.5%的纪录电影票房占比显然是偏低的。曾代表着电影诞生初始样态的纪录片沦为电影的“穷兄弟”。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了559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到30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战狼2》单片票房超过56亿元,刷新了国产片票房纪录。当年获得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通过的纪录电影一共有4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仅为9部,纪录电影票房为2.6亿元,其中《二十二》成为我国第一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片。
  有人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每年总量达到了550亿元,如果有10%给纪录片,票房为55亿,可见潜力有多大。也有人说纪录片的潜力在院线之外,2017年电视纪录片全年总产量约2万小时,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规模大约有100亿元。
  但是,中国纪录片产业为什么不能够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探索频道,去年收入是70亿美金,差不多500亿元人民币。你一个国家干不过它一个公司,不能整出1000亿,还能叫纪录片大国吗?所以是应该达到的,也是必须达到的!这才能称得上从纪录片大国迈向了纪录片强国,获得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地位。
  没有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可能是人们严重忽视了中国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或者说中国纪录片跨界产业带动的巨大增值空间成为人们的盲区。为什么?因为人们没有找到把纪录片跨界融合及其价值传播变现的商业模式。
  四、商业模式
  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纪录片应当长在相关行业上面,可以根深叶茂并反哺行业发展,这个观察视角来自人类的纪录片走向。但是,中国的纪录片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商业模式。
  《舌尖》让黄门老灶火锅火了,但黄门有一分钱反哺《舌尖》吗?没有。
  诺邓火腿因为《舌尖》火了,但这家云南的火腿企业取得数十倍上百倍的盈利增长后,分了一杯羹给《舌尖》吗?也没有。
  黄馍馍,同样因为《舌尖》火了,价格提高,销量剧增,收益巨大。包括章丘大锅热销,但这些增加的财富跟《舌尖》有关系吗?还是没有。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分享被拍摄对象的盈利增长,没有分享拍摄对象的高速成长,礼让了一部爆款纪录片取得的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品方没有建立营商模式。当然,考虑到《舌尖》是央视拍的,央视作为国家宣传机构,运营上主要靠国家税收,不需要从运营收入这方面来考虑,应该无偿去支持中国的产业发展,而不享受其宣传成果。央视这样做有其媒体属性的合理性。但在其他许多差额拨款的电视台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已的状况下就不合理了;特别是社会投资制作的纪录片,完全靠中国市场的版权销售和贴片广告收入充抵成本投入就更不合理了。
  放眼中国纪录片行业,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体现纪录片价值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实际上,只要把一个系统的商业模式,智慧地植入在整個纪录片行业里面,以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与价格形成相辅相成、互相反哺的文化与产业生态,形成一个互动互利的营商模式,中国纪录片就会得到井喷式蓬勃发展。
  这个商业模式怎么构建呢?继续以黄门老灶火锅为例。假如制作方与它在拍摄之前签订一个协议,以黄门老灶火锅原来的流水和盈利为基准,如果黄门原来的营业额一年是一百万,因为我来投资拍摄,播出播映过后,黄门营业额超过一百万的增长那部分的10%、20%或30%归我,即我与黄门一起分享增长的那部分收益。按照这个原则签订合同后,我再去投资拍摄。节目播出后,如果没有带来超过原有的收益的增长,我认赔;如果因为观众看了节目产生更多消费因而带来超过原有收益的增长,那么我享受此前双方合约约定的收益分成。被拍摄方愿意吗?节目投资制作方既不要它的制作费,也不要发行运营费用,它只坐享其成,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干呢!拍黄门老灶火锅,拍诺邓火腿,拍同仁堂,拍一汽二汽,拍庐山,拍红旗渠,拍嵩山少林,凡此等等,可以拍各个行业,可以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展开。
  按照这个商业模式,中国纪录片营收将会达到一个多么空前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转化成了年复一年的投资性分配。比如拍摄《红旗渠》,原来红旗渠每年门票收入500万元,大型史诗纪录电影《红旗渠》进院线上映,以及在各级电视媒体播出,产生巨大影响,人们慕名而去红旗渠景点旅游观览,门票收入超出500万元以上的增长,可能是5000万,也可能是5个亿,甚至更多,投资制作方取得增长部分的10%或15%、20%。这个数字巨大,而且每年会有,越来越多。当《红旗渠》播映了五六年过后,影响力降低,投资制作方可以再以另外一个视角重拍红旗渠。于是又因新片爆款引发新一轮红旗渠旅游热潮。当然红旗渠本身的建设要相应跟上。以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个模式的另一个价值,是投资制作方有明确的效益预期,可以量化未来收益,于是各种基金等金融产品跟进,制作方便敢于反过来扩大影片投入,倾力制作爆款精品影片。这样,纪录片为行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了行业发展;同时行业发展也反哺了纪录片,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共赢和共同成长的局面。
  有人可能会提出,有些行业是不好算账的,如何建构以分享利润增长为前提的商业模式?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测量已经成为解决信任的根本,商家究竟销售了多少,信息化和大数据是有测算方法的。有的是原产地直接销售,有的可以是线下的商店。走电商更容易测算,它有交易窗口,也有管理后台,数据对于双方都可以看到。如果被拍摄对象无力搭建电商平台,如陕西的一种猕猴桃非常好,但是当地无力构建电商系统。这可找第三方作为营销渠道加入合作;或者投资制片方也可自营,由投资制片方延伸产业链来做。在纪录片背后,可以成立电商公司,就是跨界进入另一个服务体系。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营销1.0时代,以产品为中心,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差异化,产品的营销是说服销售;营销2.0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取代产品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企业的产品与品牌推行个性化定位,企业不仅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营销3.0时代,以人文为中心,顾客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内涵的独特个体,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功能,更注重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要拍成纪录片才能最大程度达到价值传播的原因。
  纪录片的大发展必须有大格局,延伸产业链也在其中,但最根本的,还是片子要好。制作方宣传各个行业的产品,所起的作用,第一个功能是广而告之,但不是一个简单的广告,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匪夷所思,播出后一下子打动天下,这是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美的阐释。原来没注意到,纪录片播出后,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带了出来。《舌尖》极度夸张了食材的色香味,把观众食欲勾起来了,欲罢不能,非要去那里尝尝不可。第三个功能,纪录片具有挖掘、唤醒、激活、重塑被拍摄对象的价值。比如说这块表的故事,它的价值在哪里?消费者通过片子知道了,原来在制造这块表的时候,有这么多想法,其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文思想价值,特别是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人文思想。这个品牌的文化价值得到纪录片的挖掘、张扬,从而达到价值传播的目的。
  对于这种商业模式,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是纪录片?其他不行吗。拍电影不行吗,拍电视剧不行吗?拍真人秀不行吗?本文前面说到的《少林寺》《庐山恋》,都是虚构的电影,难道不可以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不提到纪录片的独特性。纪录片是什么?对纪录片的定义和解释有无数种,但是最根本的特质,纪录片讲求的是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虽然是真实性的,但它是有思想的纪录,它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所以纪录片是一种价值传播。
  纪录片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真实的重要性。当今人类世界,最贵重的东西是什么?是黄金吗?是货币吗,都不是,是信用。其实,人类社会整个运转的根本,就建立在信用之上,特别是现代文明。而信用的基础是什么?是信任。信任的基础又是什么?是真实。离开了真实就无所谓信任,离开了信任就无所谓信用,离开了信用整个工业文明的世界就坍塌了。影视文化中,纪录片真实传播被拍摄的人物事件,拍摄对象是真实事物。因为纪录片的特质,要求它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生存境遇的真实展示,因此它一诞生就被赋予了可以信任、可以信赖的价值。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离开了真实就无所谓纪录片了。从这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国的纪录片还没火到我们期望的程度,恰恰是因为有些纪录片作假了,人们自然把它抛弃。
  纪录片向来被誉为“社会与人类生存之镜”,它以真实为基础,乃是纪录社会与历史变迁,洞见人性的绝佳媒介。试想,如果黄门老灶火锅在同样地方拍摄同样镜头,换一个虚构作品里的一个虚拟名字,不是黄门老灶火锅了,虽然拍的还是这些内容,人们一定不会认为真有其事,就不会寻味找来。当将它放在纪录片里,对拍摄的内容观众才会确信无疑。但若放在了虚构故事影片里面,改头换面后谁还去呢?电影《满汉全席》花了多么大的力量,还有大制作的《深夜厨房》,收看的人可谓不少,但是因为观众都知道剧情是虚构的,里面哪个美食火了呢?人們只是过过眼瘾,他们心里清楚地知道那些都是虚构的。反过来,如果把它们拍成纪录片,在生活中具体的实店进行拍摄,结果必然就会不一样,这就是虚构与非虚构作品的最大的区别。在传播的过程中,纪录片会带着真实一路走下去,人们会下意识对此报以信任。而有了信任,后面的一切消费,各种生活活动,就会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就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
  真实可信,信以为真,这是纪录片传播当中最重要的,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因为,“真实就是力量”。
  新的商业模式需要通过纪录片去成就,还因为只有纪录片才能够进到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都可以拿来作为纪录片拍摄题材。一片树叶,茶的故事,可以拍茶叶。一根香肠,可以拍香肠的人文故事。没有什么不能拍,“全聚德”烤鸭,有无数故事可以展示。老字号,现代产品,文旅故事,都可以拍摄。五行八作,行行都可以拍。
  必须给纪录片以开创新商业模式之重任,还因为中国正处在崛起过程当中,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讲述中国的故事,只有纪录片堪称最佳载体、渠道和桥梁。因为纪录片天生就是影视作品的世界通用语言,一般不需要翻译就能够看懂。目前,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步伐还很小,电影走出去的难度更大,但是纪录片很容易走出去,因为它可以跨越社会制度、国别、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文明的障碍,成为在全球传播的最佳影像作品。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人的使命,第一要真实纪录,以获得信任;第二要全面纪录,以展示真相;第三要带着思考去纪录,以寻求真理。每一个行业都可以被纪录,而每部以行业为题材的纪录片又都可以探索和呈现出超越行业的普遍价值。“进得去,出得来”,是纪录片基于行业又高于行业的独特所在,体现了纪录片的思想文化价值。纪录片在商业价值传播的表象背后,进行的是思想文化价值的传播。
  新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手段,让中国的纪录片进入各行各业,再通过纪录片把中国的各个行业全面推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各行各业的勃勃生机,带动他们对中国各行各业从熟悉到喜欢,从信任到产生消费和购买的愿望并且最终进行实际消费和购买。伴随着纪录片与品牌故事的同频共振,伴随着文化与商业的互动交流,最终使中国的故事抵达全世界。从这个意义来讲,本文推动的纪录片营销不仅仅是品牌,而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精神,推介中国主张。在这里,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达到了高度融合。
  五、构建平台
  商业模式确立之后,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纪录片创作运营及其关联产业聚集的平台,我称之为纪录片小镇。   一定有人会说,上面已把新型营商模式讲清楚了,剩下来的就是各个纪录片机构或公司各自去干就行了,还要小镇干什么?错,大错!上述只阐述了新型营商模式,但没有阐述这种营商模式运作的平台、环境乃至生态。要使这个新型营商模式顺利运行,则必须重构商业生态,创新要素配置平台,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于纪录片传播价值跨界思想所构建的超级产业集群——纪录片小镇。
  把新的商业模式建立起来,通过超级平台——纪录片小镇所集成的运营要素解决一系列运作道路上的拦路虎,为纪录片千帆竞发构建标准体系,疏通运行航道,提供各类保障。
  纪录片小镇可分为三大功能区。
  第一大功能区,是纪录片从选题确认、到跨界融合营商模式研发、到拍摄制作、到宣传推广、到营销发行等形成纵向产业链闭环过程的运行平台,即从纪录片创意直至到达观众的过程的运行平台。可叫纪录片小镇的核心区,也可称为小镇第一功能区。
  第一功能区的功能就是实现纪录片价值传播。项目内容建设涵盖纪录片题材、素材、人才、拍摄剪辑、特效、设备等创新资源共享与协作中心,为广大纪录片机构和团队提供从策划创意、拍摄制作、后期传播、金融支持等一站式创新服务,促进纪录片资源在流程中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纪录片机构(团队)的创新与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优化纪录片生产营销生态系统,构建中国乃至世界纪录片创作生产、交易、传播、交流体系的最大最强最美平台。
  说完了第一功能区,我们先跳过第二功能区,先说一下第三功能区。第三个功能区是纪录片价值跨界传播所带来的产业聚集平台。即纪录片价值传播变现的运行平台。综合打造“纪录片+”形成横向跨界产业群落。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纪录片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各种相关产业布局与配置的优化。比如拍完《舌尖上的中国》后形成的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一条街,拍摄《茶叶的故事》时举办的茶文化高峰论坛、茶叶的展销等。这个区域是纪录片小镇的主体,产值营收的主要来源。这个区域项目内容会根据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及其关联行业的情况而构建,它是开放的、动态的、逐渐形成的。
  说完了第三功能区,我们再来说说第二功能区。第二功能区是第一个功能区与第三个功能区之间的桥梁,即把纪录片价值传播变现的中介服务区域。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金融机构、法务机构、人力资源公司等等。
  纪录片小镇的三个功能区并不绝对分隔,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交叉。但三个区域的功能各自有着严密、科学的商业逻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球顶级纪录片创作人才聚集纪录片小镇。首先对各行业如何让纪录片成为爆款进行研发和评估以确定选题。
  最好的团队、技术和设备,最好的发行公司,离不开资金支持。这个平台可以把爆款的大片与风险投资、投资基金、金融公司对接,解决钱的问题。
  平台还要解决与拍摄对象建立商业模式的问题,包括市场渠道,监管渠道,甚至对拍摄对象的产品、规模进行评估,保证热播后的批量供应不断货。
  平台还要推动价值链延伸。通过节目的爆款,使一个产品从地方级别跃升国家品牌,从区域价格拉升为稀缺优质产品价格。
  这个平台的最大价值,是它的优秀的创作营商生态环境使得各种资源达到最佳匹配,通过各种契约,最好的纪录片创作团队、设备、创意公司、发行公司,还有院线、电视媒体,各种金融机构、会展公司、电商公司、直商公司、现代物流公司等等,达到空前的产业联合,产生最佳化学反应。
  六、百千万亿工程
  建设纪录片小镇的根本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在“两个一百年”之际,强力推动中国从纪录片大国向纪录片强国迈进,以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
  通过对中外紀录片市场的比较,单从经济体量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强国的标志有三大指标,也可称之为百千万亿工程:
  电影纪录片即纪录电影进院线的票房,要达到一百个亿以上;
  电视纪录片的运营,要上千亿;
  纪录片带动的产业,要达到一万亿。
  实现百千万亿工程,首先要以商业机制为动力,激活纪录电影。每年争取能够有十几部乃至几十部、每部投入几千万乃至上亿元人民币来拍摄的能进入国内国际院线的纪录电影。
  电视纪录片像《舌尖》这样投资动辄上千万制作费的作品,一年能够制作几十部上百部,在国内外强势电视媒体播出并产生爆款效应的电视纪录片。
  新媒体的短视频、微纪录多如牛毛,属于纪录片的人民战争,是群众路线的体现。
  这三种类型的纪录片形成三足鼎立,内生动力就是全新的运营模式。
  目前,欧洲与美国好莱坞对纪录片的投资模式,依然是回报来自影视本身,是在影视行业系统内部进行收益的获取。而当下中国纪录片靠的也还是发行收入和广告贴片,但那点钱根本无法对“百千万亿工程”提供支撑,也无法使中国纪录片在新时代迅速获得应有的战略地位。
  中国纪录片小镇的构建与运行,让纪录片与行业共享发展,真正体现了纪录片的传播价值。纪录片小镇商业模式的建立,是跨界融合理论的具体商业行为,超越了好莱坞运作模式,也超越了西方目前最流行的纪录片运作模式,因为它售卖的已经不仅是纪录片本体价值,这种模式最主要的收入来自纪录片传播价值跨界所产生的溢价的分享。纪录片价值,跨到红薯上,LV上,富硒大米上,由此产生溢价进行分享,有多少个行业,纪录片就扎下多少根须;有多少个行业,纪录片就拍到多少题材,因为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真实传播。也因此纪录片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建立了关系。
  与行业一起汲取营养,让行业的成长带动纪录片自身的成长,共享增值部分。这种模式跨出影视行业这个领域,跨越到了影视系统之外,向其他关联行业索要利润和收益。
  在这样的制作模式下,由于可以计算的盈利,投资商就敢投了,就会有无数的资金追逐着纪录片,纪录片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宠儿之一,被资本追逐,被商人追逐,被行业追逐。因为行业要发展,都希望来拍它们,发现并传播它们的价值。同时,纪录片本身的功能、价值,将会被无限放大。一个展示纪录片巨大魅力的时代就会拉开大幕,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纪录片的伟大时代,就会款款走来。
  注释:
  ①详细请参见《互动百科》“庐山恋”词条,http://www.baike.com/wiki/%E5%BA%90%E5%B1%B1%E6%81%8B&prd=button_doc_entry。
  ②陈原、魏巍:《2014年我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收入30亿元》,《人民日报》2015年4月21日。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体神经干细胞 HIF-1α、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常温组(B组)、缺血再灌注+亚低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母亲”这一角色在对待子女行为上违反伦理规范较为突出的问题,确定具有典型性的重点研究议题,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在全网范围内搜索与该议题相关的文字文本。在此基础上,利用语言处理软件对文本进行加工和处理,从媒体舆情和公众舆情两个方面呈现某一议题的舆情现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母亲伦理失范现象,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家庭;伦理;责任;舆情  一、研究缘起  梁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探讨了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重点论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期为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对新兴媒体认知的逐步深化,媒介技术快速更新,世界范围内的媒体行业正加速融合发展,各种新的探索模式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更加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
目的调查安徽省江淮地区孳生粉螨种类与分布。方法于2006年4—10月粉螨孳生高峰期对江淮地区11个城市的储藏室、工作环境及居室环境进行样本采集,运用电热集螨法、水膜镜检法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纳入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63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将患者分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
期刊
目的 研究稀土元素镧对镉暴露下鲫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和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鲫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5 mg/L Cd2+染毒组、低(0.5 mg/L Cd2++0.25 mg/L La3+)
【目的】探讨胎儿皮下软组织厚度及肝脏长度(LL)与胎儿体质量(EFW)的相关性。【方法】将孕龄为13~40周的1713例正常胎儿按照孕龄分为六组:A组(13~16周);B组(17~20周);C组(21~2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蔬菜、水果中三氯杀螨醇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 样品粉碎后用有机溶剂提取,经石墨化炭黑-NH2柱和硅胶柱进行固相萃取净化,用DM-17毛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