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选用粒径为12 pm的SiC颗粒和19 μm的2024铝合金粉末,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制备体积分数为5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研究固溶时效处理对SiCp/2024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热等静压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颗粒与铝合金结合良好.时效过程中SiCp/2024Al复合材料呈现出双峰时效行为,与铝合金相比,复合材料提前达到峰时效状态,此时基体中主要强化相为θ“相与S”相.与烧结态相比,复合材料硬度从255 HBW提高到281 HBW,抗弯强度从633 M
【机 构】
:
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北京 1001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粒径为12 pm的SiC颗粒和19 μm的2024铝合金粉末,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制备体积分数为55%的SiCp/2024Al复合材料,研究固溶时效处理对SiCp/2024Al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热等静压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颗粒与铝合金结合良好.时效过程中SiCp/2024Al复合材料呈现出双峰时效行为,与铝合金相比,复合材料提前达到峰时效状态,此时基体中主要强化相为θ“相与S”相.与烧结态相比,复合材料硬度从255 HBW提高到281 HBW,抗弯强度从633 MPa提高到747 MPa.
其他文献
研究了 12Cr-10Ni-Mo-Ti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在1000℃固溶处理+750℃重复低温固溶处理+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室温强度和低温冲击性能,并用XRD分析了不同固溶和时效工艺下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固溶处理工艺下时效响应强度逆转变奥氏体的析出和时效强化规律.结果表明,Cr-Ni-Mo-Ti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经1000℃固溶处理后再进行750℃低温固溶处理时以α\'→γ剪切逆相变形成奥氏体,不仅遗传奥氏体的晶粒形态和尺寸,且形成的奥氏体内高密度缺陷增大马氏体相变抗力
为改善10CrNiCuSi船板钢表面质量粗糙的问题,采用电阻炉开展了 1100~1300℃高温氧化试验,利用弯曲试验评价了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氧化铁皮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氧化速率增大,氧化层厚度明显增加.氧化铁皮主要由Fe2O3、Fe3O4、FeO和内氧化层组成,而内氧化层主要由FeNiCu、Fe2SiO4和FeO相组成.加热过程中Fe2SiO4/FeO共晶液相的产生对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具有重要影响.在1100℃和1150℃条件下,内氧化层中的Fe2SiO4呈现颗粒状或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等分析手段对C61齿轮钢试样经1000℃淬火+回火处理后组织和碳化物的析出行为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淬火和深冷状态下,一次碳化物基本溶解,基体为板条马氏体组织,此时固溶强化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强韧化基础.当回火温度为420℃时,析出的M3C渗碳体为其提供了较高的强度,但这种析出相的存在对冲击性能具有较大的损伤;M3C渗碳体会在482℃回火时溶解,10~20 nm尺寸的棒状M2C碳化物在板条马氏体内的弥散析出,提供了较高强
通过对比添加Nb前后72B钢丝的显微组织、拉伸曲线、弯曲次数分析了钢丝的基本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与72B钢丝相比,添加Nb后钢丝成品的晶粒度从12.5~13级升高至14~14.5级;屈服强度从1745.8 MPa提升至2108 MPa,提高了约20.7%;抗拉强度从1930.7 MPa提升至2209.5 MPa,提升了 14.4%;断裂前的弯曲次数从1041次增加到1335次,增加了 28.2%.说明钢丝在盖板针布的工作环境下具备更好的耐磨性,可以显著提高盖板针布的使用寿命.通过现场试验的验证,新材料钢丝
采用热模拟研究了 21Cr双相不锈钢在高温变形道次间隔时间内的静态软化行为,讨论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对静态再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条件通过影响两相内部应变分配进一步影响双相不锈钢静态软化行为.随着变形温度和变形程度增加,铁素体相内承担的应变增加,铁素体内部再结晶程度增加,促进双相不锈钢的静态软化程度增加;而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试验钢静态软化率的变化规律与奥氏体相承担的应变变化规律相同,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奥氏体相在应变速率为1s-1时的内部再结晶程度最低.21Cr双
采用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在M2高速钢中添加微量Co对其回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试验钢回火之后的组织都为回火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碳化物.添加0.82%(质量分数,下同)Co使得M2高速钢的峰值硬度提高了约0.3 HRC,使600℃保温48 h之后的红硬性提高了约0.8 HRC,可以看出微量Co添加对M2高速钢的硬度和红硬性的提升效果不大,抗弯强度提高了约950 MPa,而使得M2高速钢的韧性略有降低,均为脆性断裂.通过对试验钢中的碳化物进行观察发现,两种试验钢析出的一次
利用蔡司显微镜和Nano Measurer金相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下新能源汽车用高Nb-Ti无取向硅钢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并利用ICP-MS对不同加热温度下Nb、Ti的固溶量进行检测分析;然后采用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热轧过程中试验钢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增加明显,而Nb、Ti的固溶量仅略有增加.当加热温度为1230℃、变形温度分别为11001050、1000℃时,在应变速率0.1 s-1、变形量30%和应变速率1 s-1、变形量80%的条件下单道次压缩后的试验钢均未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变形温度为950~120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并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建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的流变应力本构关系及热加工图.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高应变速率下,流变曲线出现“类屈服平台”.试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14.57 kJ·mol-1,应力指数为4.18,峰值应力本构方程为(ε)=3.69×1015[
采用DIL805A热膨胀仪测定了 Ni含量分别为1.53%、1.72%、1.81%、2.06%的EQ70海洋工程用钢在不同冷速下的热膨胀曲线,结合组织观察和维氏硬度测定绘制其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冷速在0.5℃/s以下,试验钢的组织为贝氏体,冷速超过2℃/s时,组织全部转变为马氏体.随着Ni含量增加,试验钢的Ac3几乎不变,Ac1和Ms降低,贝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缩小,贝氏体转变的冷速范围扩大,贝氏体的形貌也发生变化,马氏体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揭示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螺旋压缩弹簧的抗应力松弛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在100、140、180和220℃下分别对弹簧进行了长达960 h的应力松弛试验.结果发现,经过松弛试验后,弹簧的自由长度变化较小.松驰温度为100℃时,在松驰过程中一阶段和二阶段间的拐点相较于其他松驰温度不明显,这是由松驰机理不同所导致的.此外,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螺旋压缩弹簧在100℃松弛时的塑性变形方式以位错的多滑移为主,而在更高的温度则以多滑移和孪生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