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工实能锐意丹青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绿山水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原初形态,也符合山青水绿的自然本色。然而,在中国画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水墨艺术风行天下,名家佳作迭出,而绚烂明丽的青绿艺术反而显得式微,以青绿名世的中国画家也很有限,如唐代大小李将军父子,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以及赵伯驹、赵伯骕皇族兄弟,明四家之一的仇实父等。一直到近现代画坛,这种“水墨为上”的格局都未曾改变,以致给外界留下“中国画家在色彩领域落后”的印象。所以,我非常期待中国青绿艺术的振兴和人才涌现,去描绘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最美的中国画色彩!
  年轻画家张能锐先生,就是我极为看重的一位当代青绿工笔画家。张能锐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在当下中国画坛以青绿山水著称。他有着明确的艺术方向以及鲜明的个人面貌,在青绿重彩领域尤有不俗表现!
  中国青绿艺术自魏晋肇始,就受到宗教艺术影响,佛教壁画中的色彩用法被借鉴到青绿山水画中。张能锐博士近年创作的系列青绿重彩作品,如《饲虎图》系列、《传道图》系列等,匠心独运,借鉴了敦煌壁画佛本生故事和形式,进行空间的置换和艺术的演绎。例如张能锐创作的《饲虎图》,他将敦煌壁画《舍身饲虎》片段抽离出来—不仅师其形式,且师其精神,化身为浓墨重彩的中国青绿山水画。《饲虎图》构图高远,有高山仰止的虔敬之感,上留天、下留地、当中立意布景;色调也是从上到下由暖色过渡到冷色,大片暖黄色的天空下,白云萦绕,青山耸峙,绿树丛生,底部有幽深的潭水。近景局部是一幕幕佛陀舍身饲虎情节的画面呈现。画面里的人、虎、马形象,更多地保留了敦煌壁画形式的特点:身躯被拉长,富有曲线韵律美感,造型简约、写意而飘逸,灰黑色调表达出压抑悲愤气氛,对应着佛本生故事的主题。
  中国山水画是从人物画背景中独立出来的,敦煌壁画《舍身饲虎》中的山水就是作为背景呈现的。张能锐创作的《饲虎图》则是以青绿山水为表现主角,不仅用工笔手法细致描绘,且占据画幅主导地位。画家特意以五幅立轴形式营设五个场景,且能够将其相互组合并统一起来。我们在观看该作品时,虽然有宗教的意蕴,但扑面而来的,更多是青绿山水艺术的美丽与魅力。
  近年张能锐还创作了《传道图》《问道丹青》等工笔重彩画作,画面上有敦煌佛国壁画的绚烂色彩,又有世外佛陀的意境禅机。而这一切,都被引入画家的丹青世界,幻化为其独有的艺术生命……于是,在水墨之外,青绿之中,我们感受张能锐博士营设的一种大道可求的无限艺术空间,一种佛国光华下的神圣艺术旨归,真工实能,非戏玩也!
  张能锐博士在青绿艺术的传统性、当代性以及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思考和探求。从整体来看其画面,它仍属于中国传统青绿工笔山水之列,意象写实,仍是传统的笔墨线条,笔笔写出,松弛有度,而设色沉实、厚重,慎用热烈之色,墨色与青绿彼此相契,融为一体,形成宁静致远的大美诗境。他笔下的青绿创作,继承唐宋青绿艺术所具有的盛大气象和高贵气息,并借鉴明代仇英等先贤细致入微的探索精神,从而在应物写照、随类赋彩等方面借古开今,构建了青绿艺术的当代图式面貌,形成能锐自己的语言风格。他注重以更加强烈和统一的色彩,完成画面的整体氛围营造,并构成视觉上的冲击力量。
  张能锐在艺术上是一位十足的完美主义者,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常常为了解决创作中的一个问题,他废寝忘食地思虑、更改,直到获得他想要的理想画面。有一段时间,我曾亲见张能锐的创作过程,这让我对画家肃然起敬。这是一幅他倾注数月心血的画作,眼见他一丝不苟地调整颜色,精益求精地描绘画面,如铸剑一般,淬火、锻打,然而最后却不合其心意。这时令我吃惊的是,能锐毫不犹豫地将之一把扯起并撕掉重画。眼看着面前一幅六尺工笔青绿瞬间灰飞烟灭,给我的震撼可想而知!
  张能锐选择了青绿工笔绘画艺术,这注定是一条艰辛艺途。因为这种“真工实能之迹”的创作发展道路,不仅需要健康身体、充沛精力,更离不开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艺术追求。因此相较于水墨写意领域,青绿工笔领域显得不那么人气旺盛、喧嚣热闹。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生活和市场推动下,青绿工笔画家耐住孤寂并奋力开拓者不多,有所进取并成就大美者弥足珍贵!
  概而言之,张能锐可谓是真工实能、锐意丹青的画家典型。就“真”而言,能锐为人真诚,做事极为认真,艺术崇尚至真至美;就“工”而论,能锐秉性勤奋,五日一石,十日一水,以工夫、精力成就本领;“实”与“能”,是指他踏实勤奋地提升艺术造诣,显示创作能力,这同樣是对能锐艺术品格之写照;“锐意丹青”不言而喻,能锐以丹青自命,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定然会在丹青世界开拓出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
  求真唯美开新境,不负丹青不负君。我们衷心祝愿真工实能、锐意丹青的张能锐,在未来创作出更多的当代青绿艺术精品!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陶瓷手工业迅速发展,工艺不断完善,技法不断成熟。景德镇御窑厂的设立使得陶瓷的艺术性大大增强,统治者的审美意志促使陶瓷装饰题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新了陶瓷艺术的表现题材,版画“以线造型”的装饰方式影响了陶瓷艺术的技法体系,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理念又影响了陶瓷绘画的形式语言。这些因素使得陶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器形的约束,瓷上绘画不再是简单的器皿装饰而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
期刊
清初的画僧石涛(1642—1707),因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变的艺术面貌、反对法度的创新精神等,近百年来始终为海内外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其主要经历、书画诗歌创作、艺术思想等方面,学界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石涛的研究该如何出新,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新问题。  2019年8月,张长虹教授推出新著《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石涛的研究著作,以广阔的
期刊
设想如果回到大唐盛世,我去拜谒许太学,那不用问童子,他一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在大山里也不采药,一定是提着一支笔,坐对着大山,相看两不厌。待到日薄西山,他也就收拾好笔墨,飞鸟相与还。但这也绝不仅仅是设想。工作再繁忙,许太学一旦觅得空闲,就转进大山。如果问他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他一定会回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长在广西大山之中,许太学敦厚纯朴,胸次洒脱。大学毕业后,他入大化县
期刊
《秋江雨渡》是一幅简洁而别致的山水画。乍看之下,残崖断壁间,片片寒叶伴着秋风飘然而落,江面上泛起涟漪,一叶扁舟翩然而至,两位白衣船客端坐其中,舟行于山水之间。这仿佛是一幅来自南宋的诗意山水画。但是细细观来,船夫披蓑戴笠,弓背行橹,仿佛在奋力与自然博弈;乘舟者团坐于船,紧握伞柄,仿佛稍一放松,手中之伞就会被吹落江中。再加上飘零的落叶和满江的波澜,特别是画面上方水墨渲染下的光影明灭之感,这种风、光、雨
期刊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
期刊
内容提要:“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关键词:“铁”与“画”;芜湖铁画;画稿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
期刊
一、硕学通儒 气节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学渊源,先辈数代业儒。其父名杰,字鹤臞,是饱读诗书的博雅之士,“喜属文”。其母陈氏知书达理,尤“喜读明史”。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他6岁叩见南京词人端木埰,18岁入泮,19岁为廪生。其曾随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读《说文解字》及诗、古文辞。后其就读钟山书院,每试皆名列前茅,为书院山长黄翔云(黄侃之父)器重。  以
期刊
南朝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其中“韵”者,本义乃指声韵,由此或可溯源绘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清人王原祁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绘画与音乐的相通性。依宗白华之论:“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故宗
期刊
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主创的《说戏》一书,甫出版即收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英国D&AD Awards铅笔奖”等业内荣誉。腰封上几句推荐语,更显得本书戏味十足。  该书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联出柯军主演的十一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
期刊
王仁海  1971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方向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倾情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精研于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专著《走近(清明上河图)》《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入选省部级课题项目,多篇论文入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