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库塔,又稱“字库”或“惜字宫”,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
目前在四川,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字库塔在川北盐亭县,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型之丰富为国内罕见。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县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关于字的牌坊——惜墨如金牌坊。
惜墨如金牌坊
盐亭县最有名的字库塔,位于榉溪乡任广村四社真武宫。它建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坐北向南,面积3.61平方米。塔平面呈四方形,塔基高为0.9米,塔身三层,高约为4米。塔身第一层有序文及捐款建塔人的姓名及捐款数,但字迹已模糊不清。
盐亭县高灯镇阳春村,有一座莲池寺字库塔。塔基高为0.8米,塔身三层,高约为3米,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村民杨德武告诉我:“三十多年来,我家老小天天都从这里经过。每天看着它都很亲切,但小时候不知道塔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还和同村的小伙伴爬到上面耍,有时还在上面画点什么。后来听老辈人说是从前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得尊重,我们就再也不在上面乱刻乱画了。”
有趣的是,古代的盐亭人不但修建了许多字库塔,还建造了一座“惜墨如金”牌坊,这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字库牌坊。
惜墨如金牌坊位于盐亭县麻秧乡檬子村敬老院门口。这座牌坊高6.2米,宽7.4米,四柱三开间,左右次间各有一字库,坊身开龛,供奉仓颉、孔子、关羽造像,正面和背面正中分别刻有“惜墨如金”“学海文宗”四个大字。牌坊正楼之上还耸立着一座六角楼阁式塔。这种坊上有塔的造型,在国内几乎绝无仅有。
檬子村村民赵和青说,小时候他听爷爷讲,明朝万历年间,村里有个金石匠看到乡人经常丢弃字纸,他看了痛心,屡屡规劝无果,就领着儿子金大兴上山采石,历时三年多,终于凑够了所需石料,此时金石匠家中已快揭不开锅了。但金石匠父子的义举感动了乡民,也令读书人自愧不如,他们纷纷捐资,协助金石匠建造了这座牌坊。
字库塔的“使命”
被逐渐遗忘的字库塔,上百年前到底有着怎样的“使命”呢?
巴蜀历史文化专家谭继和认为:在中国古人眼里,文字神圣而崇高,字纸不应该随意丢弃,哪怕是废纸,只要写着文字,丢弃时也应该焚化。据《四川地方志》资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及了。于是在四川、重庆等地民间普遍有这样的说法:“写好字的纸不能乱丢,不然仓颉老人会怪罪。”
这样,在纸张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简。即便宋代印刷术出现,书籍纸张逐渐普及,文人们依旧不会随意处理字纸,甚至把这份对字纸的敬仰与爱惜物化,修建了字库塔,用来专门焚烧祭拜字纸。“很早的时候,四川不同地方开始修建字库塔,但不管是外形还是本身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谭继和说。
在盐亭各乡镇,字库塔通常修建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也有名门乡绅大户建在自家院里或家族宗祠旁,甚至还有乡人集资共同修建。功能上,塔身通常有一个小孔,或方、或圆或马蹄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我偶尔也把自己写的字画拿来烧一下,感受古人那份对文字的崇拜,对字纸的敬仰。”盐亭县博物馆的老冯说。
县城盐亭笔塔是省级保护文物,位于嫘祖文化广场,即原来的盐亭旧城西门外宝台观。这座笔塔建于1888年,到2008年整整120年,其间经历过两次大地震,赫然屹立。
在盐亭乡镇,像这样的字库塔还有很多。广庭村的文风塔、极庵村的毛罐寺字库塔、文同村的高院寺字库塔、云仙村云仙字库塔、天台村的天台字库塔、永寿村字库塔……盐亭的29座字库塔,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崇尚耕读的川北乡村大地上,默默撑起一片根脉厚重的“字文化”丰碑。
实物的佐证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遵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清代咸丰年间,盐亭县曾经有明文规定: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必须送到惜字塔焚化。过去在盐亭县乡村,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惜字篼”,废弃字纸都要集中存放在里面,因此还出现了专门的“化字队伍”。
20世纪以来,敬惜字纸的传统逐渐式微,很多字库塔也被毁坏。即便是幸运留存于世的石塔,现代人对其也极为陌生。这些硕果仅存的字库塔成了遗迹,也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研究的对象。
如今,在中国南方的荒野田畴间,仍然存在着两百多座清代字库塔,盐亭县则为全国字库塔最多的地方,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座,为全国罕见。
这些年,虽然很少有人来烧字焚纸,但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老人会到塔前点蜡祭拜,祈福许愿。或许,只有惜墨如金牌坊一旁的那棵百年黄桷树才知道字库塔最初的作用。
目前在四川,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字库塔在川北盐亭县,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型之丰富为国内罕见。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县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关于字的牌坊——惜墨如金牌坊。
惜墨如金牌坊
盐亭县最有名的字库塔,位于榉溪乡任广村四社真武宫。它建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坐北向南,面积3.61平方米。塔平面呈四方形,塔基高为0.9米,塔身三层,高约为4米。塔身第一层有序文及捐款建塔人的姓名及捐款数,但字迹已模糊不清。
盐亭县高灯镇阳春村,有一座莲池寺字库塔。塔基高为0.8米,塔身三层,高约为3米,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村民杨德武告诉我:“三十多年来,我家老小天天都从这里经过。每天看着它都很亲切,但小时候不知道塔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还和同村的小伙伴爬到上面耍,有时还在上面画点什么。后来听老辈人说是从前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得尊重,我们就再也不在上面乱刻乱画了。”
有趣的是,古代的盐亭人不但修建了许多字库塔,还建造了一座“惜墨如金”牌坊,这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字库牌坊。
惜墨如金牌坊位于盐亭县麻秧乡檬子村敬老院门口。这座牌坊高6.2米,宽7.4米,四柱三开间,左右次间各有一字库,坊身开龛,供奉仓颉、孔子、关羽造像,正面和背面正中分别刻有“惜墨如金”“学海文宗”四个大字。牌坊正楼之上还耸立着一座六角楼阁式塔。这种坊上有塔的造型,在国内几乎绝无仅有。
檬子村村民赵和青说,小时候他听爷爷讲,明朝万历年间,村里有个金石匠看到乡人经常丢弃字纸,他看了痛心,屡屡规劝无果,就领着儿子金大兴上山采石,历时三年多,终于凑够了所需石料,此时金石匠家中已快揭不开锅了。但金石匠父子的义举感动了乡民,也令读书人自愧不如,他们纷纷捐资,协助金石匠建造了这座牌坊。
字库塔的“使命”
被逐渐遗忘的字库塔,上百年前到底有着怎样的“使命”呢?
巴蜀历史文化专家谭继和认为:在中国古人眼里,文字神圣而崇高,字纸不应该随意丢弃,哪怕是废纸,只要写着文字,丢弃时也应该焚化。据《四川地方志》资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及了。于是在四川、重庆等地民间普遍有这样的说法:“写好字的纸不能乱丢,不然仓颉老人会怪罪。”
这样,在纸张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简。即便宋代印刷术出现,书籍纸张逐渐普及,文人们依旧不会随意处理字纸,甚至把这份对字纸的敬仰与爱惜物化,修建了字库塔,用来专门焚烧祭拜字纸。“很早的时候,四川不同地方开始修建字库塔,但不管是外形还是本身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谭继和说。
在盐亭各乡镇,字库塔通常修建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也有名门乡绅大户建在自家院里或家族宗祠旁,甚至还有乡人集资共同修建。功能上,塔身通常有一个小孔,或方、或圆或马蹄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我偶尔也把自己写的字画拿来烧一下,感受古人那份对文字的崇拜,对字纸的敬仰。”盐亭县博物馆的老冯说。
县城盐亭笔塔是省级保护文物,位于嫘祖文化广场,即原来的盐亭旧城西门外宝台观。这座笔塔建于1888年,到2008年整整120年,其间经历过两次大地震,赫然屹立。
在盐亭乡镇,像这样的字库塔还有很多。广庭村的文风塔、极庵村的毛罐寺字库塔、文同村的高院寺字库塔、云仙村云仙字库塔、天台村的天台字库塔、永寿村字库塔……盐亭的29座字库塔,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崇尚耕读的川北乡村大地上,默默撑起一片根脉厚重的“字文化”丰碑。
实物的佐证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遵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清代咸丰年间,盐亭县曾经有明文规定: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必须送到惜字塔焚化。过去在盐亭县乡村,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惜字篼”,废弃字纸都要集中存放在里面,因此还出现了专门的“化字队伍”。
20世纪以来,敬惜字纸的传统逐渐式微,很多字库塔也被毁坏。即便是幸运留存于世的石塔,现代人对其也极为陌生。这些硕果仅存的字库塔成了遗迹,也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研究的对象。
如今,在中国南方的荒野田畴间,仍然存在着两百多座清代字库塔,盐亭县则为全国字库塔最多的地方,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座,为全国罕见。
这些年,虽然很少有人来烧字焚纸,但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老人会到塔前点蜡祭拜,祈福许愿。或许,只有惜墨如金牌坊一旁的那棵百年黄桷树才知道字库塔最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