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改变我对“学校”定义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澳洲两年,我觉得改变我最大的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环境,还有在校内校外所经历的各种活动,这些经历同时也改变了我对“学校”的定义和理解。我就读于墨尔本公立中学-Balwyn High School,这里课外活动真的是太丰富了,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学校的上学时间为早上8点45分到下午3点半,比国内早放学很多,为的就是要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参加课内课外活动。
  先说校内的吧。Balwyn High School内部有非常多个学生组织。有参加全国各种体育比赛的高中低年级校队,有爵士乐团、交响乐团、高中低年级弦乐管乐合奏团、合唱团,有戏剧社(每年上演两部舞台剧、要买票的)、辩论组(参加校际辩论)、环境保护组、语言小组、棋社、动漫社等等,非常多列举不完的组织和活动。活动更是无比的多,再闲着没事干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愿意参加的活动,而且实际上当地生们都是蜂拥参加的。比如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Public Speaking、歌唱比赛,还有一年一度的Carnival Day(狂欢日)等。学校的各个教学楼里还经常展出学生们艺术作品并以其为装饰装点校园。学校上课时,根据所选的科目不同,有些科目比如Business Management会有校外短程游学的机会。
  所有学生组织中最大的是Student Representative Council,也就是学生会。刚到澳洲半年读完Language Centre的过渡课程后,我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演讲竞选成为了所在年级的SRC代表。SRC是每年从Year 7到Year 11(初一至高二)的每个年级选出六名学生作为各年级SRC代表、加上Year 12(高三)的正副School Captain四位、正副SRC President(学生会会长)两位和两位SRC Executive组成的庞大学生群体,每周三开例会,其作用是为校内的各种活动和学生的生活提供支持。简单地举个例子,在游泳节和运动会的时候SRC得负责卖饮料、亲自烧烤的香肠、自制水果串、棉花糖、刨冰,在爵士乐团公演的时候扮演侍者的角色,在戏剧社表演的场次前管理好秩序、准备茶点等等,每次活动所赚到的钱款都会以学校全体学生的名义捐给慈善机构。SRC成员每半年一次会聚在一起开Party,在School Captain的家High一整个晚上。
  去年的维州的国际教育周,我还作为学校的留学生代表,受邀请在维州总督府和同是留学生、来自秦皇岛的同学一起表演了古筝和琵琶的合奏。第二学期的时候参加了校际辩论赛,虽然是Secret Topic,在赛前一小时才知道辩题,第一次经历比较紧张,但还是和队友们一起赢了比赛。因为我在国内的时候就从小参加羽毛球训练和市比赛,所以来到澳洲之后也成为了高年级女生校队的一员,在第二第三学期从District打到Zone,拿到了Zone的冠军,最后到Victoria State维州州级比赛,我们最终成为了第三名。同时我也是Year 7(初一)校队的学生教练,在高年级的赛事结束后和另一位学生教练一起培训学妹们,带她们参加校级比赛。我还参加了语言学习小组,帮助当地学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作为Tutor同他们交流会话。去年我参加了澳洲数学竞赛,还被邀请参加墨尔本大学数学竞赛,不过那个够难的。
  上了Year 11和Year 12,每年都会有年级Formal宴会,是大家都翘首以盼的。为了Formal大家都会好好打扮得非常正式,男生西装革履,女生晚礼服,几人租一辆limousine开到会场,年级300多人大家聚在一起享受晚宴和跳舞,Formal结束后很多当地生还会留宿在朋友家继续狂欢。
  去年年底,通过竞选和校长们面试,我成为了International Students Captain,是学校的Student Leaders的一员。我所参加的活动仅仅是所有活动的凤毛麟角,毕竟是到高一才出国来到这所学校,当地的学生在初中时会有非常多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而且非常有趣的是,所有年级的学生当中,Year 12学生,也就是即将迎来高考的高三生,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最高!大家都是抱着珍惜高中的最后一年、享受校园生活留下最美好回忆的心态积极参加的,所以看到每一届参加各种活动比赛的高三生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这点和国内很不同。
  所有这些丰富的活动都被称为Co-curricular Program,学校每半学年会根据学生所参加的校内活动来评写报告,并且校长会在学年大会上在全校师生面前为表现出色的学生颁奖。去年的学年大会上我总共拿到了三个奖项,学习成绩好的Academic Award、羽毛球比赛Zone级冠军的Sport Award(还有金牌)和积极参加活动对学校作出贡献的Buchanan Award。来到澳洲学习之后,我经历了和在国内完全不一样的校园生活,这些经历锻炼磨砺了我,它们都是我非常非常珍贵的宝物。同时我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授人知识的场所,还是锻炼、养育学生的地方。若学校仅仅是教授人知识的场所的话,学生完全可以在家学到知识,没有来到学校的必要。正是因为大家都来到校园中,人和人之间才会交流,才会理解,能力和品性才会得到锻炼而成长。因此,我的建议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请把握住机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更何况所有参加的这些经历都能在你的CV上添上重要的、有竞争力的、将你从万人当中独立出来的一行。
  说完了校内活动的部分,现在来谈一下校外的。我在校外参加最多的就是所属教会的活动。2009年刚到墨尔本的时候,学校Balwyn High School附近有一个教堂St. Hilary’s。教堂有分英文堂和中文堂,中文堂里有许多年轻人,其中不少是Balwyn High School的学长学姐,他们每周五下午都有一个Free Friday活动,邀请在Balwyn High School读书的留学生们参加,为的是希望能在异国他乡为留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方面提供帮助。我就是因为这个契机而来到St. Hilary’s教会当中的。在教会的家庭当中得到了许多帮助,同时也在努力地帮助别人。上半年教会的活动是Food Collection 2011,就是从教会所在地区周围邻舍们那里收集食品,捐给贫穷需要的人们。我在这个项目中的工作便是发传单和收集。
  这里的一个建议是,出国的同学们有机会也请去附近的教会听听,不是说传教什么的,就算不信基督,与教会中的人们来往的话对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能够得到排解。
其他文献
到奥地利,第一感觉不是蓝天白云,不是沉淀数个世纪的历史,是人们的安静。餐馆、咖啡厅、火车、公车上,安静得近乎静谧,绝少听到有人大声喧哗。餐馆里,人们的交谈都极轻声,谈话很少热烈到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很多交流都在一颦一笑之间。偶尔有两三岁的小孩子声音稍微大一点,父母马上轻轻以“嘘”示意。在厚重的历史与广袤的自然之间,人们谦卑地行走在自己的角色里。  这是一种生长在灵魂深处的安静。或许这是长期教育和代
期刊
在网络普及,以快速消费为向导的当下,如何抓住客户善变又敏感的心理,已成为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也是一块值得深挖的宝藏。新兴的在线留学交流平台的一经出现,便在传统教学权威平台引发热议,新的服务运营模式成为本次激战的核心。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留学服务亦是创新之举,其本质在于客户服务体验的改变和升级。长期以来,留学行业的服务受地域限制的缺陷,客户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以及
期刊
英国超市卖的东西大同小异,留学生们对超市的选择采取的老方法就是比价  在英国,超市卖的东西大同小异,你卖土豆,我也卖土豆;你有烤鸡,我也摆着架子烤。即便方圆十几个街区里最大的超市,虽然面积大了几倍,也不会多出一些新花样,不过是把土豆分成“英国土豆、法国土豆、莫扎特土豆”,把烤鸡拆成“烤翅、烤胸”罢了。  英国超市更多把目光放在家庭主妇身上,围绕家庭消费打主意,以实打实的低价取胜。想炒菜突然发现酱油
期刊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期刊
哥伦比亚大学简称为哥大,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属于私立的美国常春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山姆大叔(Uncle Sam)是美国的男性代称,而哥伦比亚(Columbia)常作为美国的女性代称。  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Film Program)是始建于1948年的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一部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岛西北侧晨边高地。与美国西海
期刊
荒木经惟是目前日本最具国际影响的天才摄影大师之一,其“私写真”的拍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共鸣,已出版摄影集 450多册。本书为荒木经惟出道以来的随笔结集,配以部分摄影作品,记录了他对摄影的见解,对父母、妻子以及爱猫的深情爱恋,对生死的体悟,完整呈现他的人生轨迹、从业道路、生命感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情最动人的告白。
期刊
海攀,本名潘海,旅美学者,兼职作家,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从事人类脑功能及军人战场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作者沉淀三十年,呈现真实的留学生活,书写留学生在逆境中的磨难与成长,成就属于一代人的“致青春”。本书纪实性强,文笔幽默生动,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赴美留学的一代人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在经受着重重考验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以实现理想的奋斗历程。
期刊
我手持盛有仙果的陶壶进入寓所,为飨饮了圣水并庇护此处的人们实施涂油礼。我走进这间寓所,并从此安居。——阿闼婆吠陀  被宗教信仰沐浴千载的印度文化像一本古籍,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令人敬畏的神秘。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宗教仪式,无论他们扎根何处。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一位美籍印裔朋友的乔迁庆宴,有幸目睹了火供仪式的全过程。  乔迁火供仪式在印地语中称为Grhapraveshaneeya homas,其中
期刊
社团,是指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为了同一目的和目标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在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很早就意识到了社团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美国高校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与活跃的社团活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美国大学培养出的政界、商界、科技界、艺术界精英人物都是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如:尼克松、肯尼迪、克林顿、布什等都曾是学生社团活动的风云人物。  大学中最早出现的学生社团,是耶鲁大
期刊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缩写为UCLA,简称洛杉矶加州大学或洛加大,也常译为洛杉矶加州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中的第二所大学。它的最强专业就是电影制作,是公立大学的电影天堂,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戏剧学院成立于1947年,位于洛杉矶西部,西木区紧邻比弗利山庄。UCLA影视戏剧学院与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并称为美国三大电影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