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北京,1500公里,22个小时硬座,奚夏只带了蔡智恒的《槲寄生》。这书是她准备送给徐端的,但这一路她已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她扭头看向车窗外,心想这22个小时实在是太无聊了,如果她不是一时兴起,想去见徐端的话。
北京,是奚夏高中三年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高考前,奚夏却把第一志愿从北京的学校改成了上海。结果,她眼前的这所大学里有徐端,没有她。
她立在大门口,打电话告诉徐端,她来了。
谁都知道,如果高中可以读四年,徐端绝不会只追奚夏三年半。
军训时拉歌,徐端和奚夏被一起推到人前,成了各自阵营的领队。卷起袖管扯着嗓子,他们在军训场上针锋相对,叫嚣玩闹。从这天开始,不知哪来的流言,说徐端对奚夏不简单。好友从隔壁班跑来说起这些八卦,奚夏别扭地白了好友一眼:没影儿的事儿。
秋季运动会,奚夏被体育委员撺掇着报了冷门的铅球,只是她那小胳膊小腿,怎么看都是去走过场的。谁料她前面那位选手举起铅球就滑了手,铅球向后划出一道华丽的抛物线,擦过她的脑门!
奚夏捂着头,晃晃悠悠一阵晕,接着稀里糊涂地跌倒在地。裁判女老师一看不对劲,随手招了个不远处的男生过来帮忙,把奚夏背进医务室。这男生就是徐端,奚夏老早就看到他在附近“闲逛”,但女孩子的心思像紧紧抿住的嘴角,怎能说破?怎能不靠猜?她迷迷糊糊地趴在他背上,一个心率叠着另一个心率,她间或瞄见他好看的侧脸,颇有些想笑。
医务室老师说,奚夏晕是因为低血糖和痛经,她的脑袋上只红了一片,没有肿起来,不碍事。
徐端像撞破了什么秘密,仓皇离开前竟憋红着脸跟奚夏说“对不起”。
奚夏愣住,眼神一时没处放,她的视线在白色的墙上撞来撞去,绯红的双颊泄露了她的羞赧。医务室老师立在旁边没忍住,“扑哧”笑出声……
因着“救命之恩”,奚夏才终于跟徐端熟起来。
时间久了,同学们总能在食堂和图书馆,碰见徐端“偶遇”奚夏,然后聊上一会儿。起先小道消息还会乱飞,后来大伙儿只当徐端一厢情愿做护花使者,丝毫撼动不了奚夏那张乖乖牌。
高二文理分班,好友调侃奚夏是因为徐端才选理科,奚夏辩白,理由充分:我是为了语文和英语更有优势好嘛!
高考结束那天,徐端打电话给奚夏:“我感觉还不错,应该能去北京,你呢?”
听到那声音,奚夏心扑通漏跳:“你,填了北京?”
徐端心情不错:“想想还是喜欢北京多一点。”
奚夏握着电话的手从左边换到右边:“是吗,那我——还是喜欢上海多一点。”
有些要讲的话还没说出口,就掐断在了彼此猝不及防的沉默里,消失在电话线的两头。
高中毕业聚会,大家打趣说徐端真不容易,追奚夏三年,结果天南地北,连个异地恋都没捞着。可谁又能知道,青春里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上天开的玩笑。遗憾或失落,如同必修课,学分攒不满,永远毕不了业。
每年同学聚会,徐端都免不了被众人起哄着翻出他与奚夏的旧账,他也每次都半开玩笑地顺杆儿缴械,朝奚夏示好。奚夏掩嘴陪着大家一起笑,只当这是保留节目,以娱观众。
到底是谁埋怨谁不够认真,其实不过是自己不敢当真。他们二人的关系似乎与众不同,却又隔山隔水说不清楚。
直到大三,有一回朋友喝多,聊起当年徐端明明喜欢上海,却偏偏为奚夏考北京学校的事。奚夏这才“一时兴起”,放弃乖乖女的设定,逃课去北京。
她立在徐端的大学门口,看他迎面走来,挺拔的身形映在夕阳里,脸上勾出她一整个青春里最美好的笑容。这一刻,她仿佛有了全世界。他带她去天安门看升旗,去故宫数台阶,去雍和宫焚香祈愿……那时电影院重映《大话西游》,人沉浸在那既喜又悲的故事里,让北京的夜愈发迷人。
当他们立在深夜的长安街,她扬起脸,望进他宛若星河的眼。
只是,他目光闪烁着避开她灼人的目光,任凭视线落在她身后的路灯下。奚夏顺势回头,焦点还未落定,便已听他介绍:“我女朋友,刚好……”
她不记得徐端说过什么,只记得自己笑说“幸会”,又笑称他们登对。她即兴表演,感谢他和她的款待,然后仰头看夜风卷走落叶,一身云淡,挥手道别。
那些原本想说的话,骄傲得终究无法落地为安。可惜了那本《槲寄生》,压在包底折了角卷了边,送不出去。而她,也未能逃过那结局。
曾有追奚夏的男生,说她是蔡智恒笔下那个在烟卷上写字,让人心动,叫人念念不忘的女生。可她知道,在她自己的《槲寄生》里,她是依赖徐端而生长的藤蔓,所有用时间垒砌的长情与陪伴,一旦失去宿主,就会顷刻崩塌。
对有些人来说,初恋醒得那么迟,那么悠长,连喜欢和告别都有它们各自孤独的模样,一旦连根拔起,再细弱的茎蔓上都连着血,以至于他们关上了心里那扇门,拒绝任何敲门声。
“就算人生可以重来,尽管再痛再苦,但有关于你的记忆,不换。”
2016年,奚夏去台北旅行,在诚品书店读到蔡智恒这本《不换》,她轻轻叹出一口气,握紧的手松开,落下眼泪来。
总有一个人,会一直住在我们心底,却注定消失在生活中。
研究生毕业后,奚夏留在上海工作,她换掉电话和地址,请朋友帮忙搬家。朋友举着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槲寄生》问好不好看,奚夏盯着书封笑笑:“还不错,你要喜欢,拿回去读。”
2017年年初,徐端从英国留学回来,他被高中同学拉进群。有人起哄,让奚夏冒泡,但奚夏早换了号码,根本不在群里。有同学私下发信息给徐端,问他要国内的地址,说有东西一直想寄给他。
过年聚餐,奚夏缺席。
徐端厚着脸皮,对老同学们再三旁敲侧击,才打听到她的电话,然后他捏了手机,立在包厢外,犹豫了半天才终于按下拨出键。
熟悉的声音里,好久不见的寒暄帶来恍若隔世的生疏,他沉默半响,压低声音,试探:“我前几天收到了《槲寄生》。”
她一愣:“那本书啊,是当初我去北京的时候要送你的,后来忘记拿出来了。”
他:“其实你那次回上海之后,我就分手了。”
她:“都过去……”
太多情绪压在他心里太久,一时间全涌上来,让他按捺不住:“奚夏——”
她:“嗯?”
他:“你的故事,我还走得进去吗?”
他们的故事没什么轰轰烈烈,他总想着大不了错过,大不了再重逢就好。
可这次他忽然怕了,不想放手。他拿着那张《槲寄生》里的旧书签——
“那年选理科改考上海的学校,其实是为你。
“可你去北京,我不敢承认你是为我。
“是否,可以不再天南地北错过?
“是否,你愿意走进我的故事里?”
他看着熟悉的字迹,发现这等待答案的过程无尽漫长。
电话那头传来奚夏轻柔的呼吸声,如同在完成某种仪式,直到她缓缓开口:“徐端,谢谢你,我今年六月就订婚了。”
《爱乐之城》在情人节上映,临近结局时,奚夏倚在男友肩上,眼泪轻手轻脚地溢出眼眶。散场后,男友问她怎么哭了,她轻轻一笑:“两个人啊,将彼此放在心底,从此各自走下去,永远不在一起。结局虽说遗憾,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那么一瞬间,我会不想猜中这结局。”
北京,是奚夏高中三年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高考前,奚夏却把第一志愿从北京的学校改成了上海。结果,她眼前的这所大学里有徐端,没有她。
她立在大门口,打电话告诉徐端,她来了。
谁都知道,如果高中可以读四年,徐端绝不会只追奚夏三年半。
军训时拉歌,徐端和奚夏被一起推到人前,成了各自阵营的领队。卷起袖管扯着嗓子,他们在军训场上针锋相对,叫嚣玩闹。从这天开始,不知哪来的流言,说徐端对奚夏不简单。好友从隔壁班跑来说起这些八卦,奚夏别扭地白了好友一眼:没影儿的事儿。
秋季运动会,奚夏被体育委员撺掇着报了冷门的铅球,只是她那小胳膊小腿,怎么看都是去走过场的。谁料她前面那位选手举起铅球就滑了手,铅球向后划出一道华丽的抛物线,擦过她的脑门!
奚夏捂着头,晃晃悠悠一阵晕,接着稀里糊涂地跌倒在地。裁判女老师一看不对劲,随手招了个不远处的男生过来帮忙,把奚夏背进医务室。这男生就是徐端,奚夏老早就看到他在附近“闲逛”,但女孩子的心思像紧紧抿住的嘴角,怎能说破?怎能不靠猜?她迷迷糊糊地趴在他背上,一个心率叠着另一个心率,她间或瞄见他好看的侧脸,颇有些想笑。
医务室老师说,奚夏晕是因为低血糖和痛经,她的脑袋上只红了一片,没有肿起来,不碍事。
徐端像撞破了什么秘密,仓皇离开前竟憋红着脸跟奚夏说“对不起”。
奚夏愣住,眼神一时没处放,她的视线在白色的墙上撞来撞去,绯红的双颊泄露了她的羞赧。医务室老师立在旁边没忍住,“扑哧”笑出声……
因着“救命之恩”,奚夏才终于跟徐端熟起来。
时间久了,同学们总能在食堂和图书馆,碰见徐端“偶遇”奚夏,然后聊上一会儿。起先小道消息还会乱飞,后来大伙儿只当徐端一厢情愿做护花使者,丝毫撼动不了奚夏那张乖乖牌。
高二文理分班,好友调侃奚夏是因为徐端才选理科,奚夏辩白,理由充分:我是为了语文和英语更有优势好嘛!
高考结束那天,徐端打电话给奚夏:“我感觉还不错,应该能去北京,你呢?”
听到那声音,奚夏心扑通漏跳:“你,填了北京?”
徐端心情不错:“想想还是喜欢北京多一点。”
奚夏握着电话的手从左边换到右边:“是吗,那我——还是喜欢上海多一点。”
有些要讲的话还没说出口,就掐断在了彼此猝不及防的沉默里,消失在电话线的两头。
高中毕业聚会,大家打趣说徐端真不容易,追奚夏三年,结果天南地北,连个异地恋都没捞着。可谁又能知道,青春里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上天开的玩笑。遗憾或失落,如同必修课,学分攒不满,永远毕不了业。
每年同学聚会,徐端都免不了被众人起哄着翻出他与奚夏的旧账,他也每次都半开玩笑地顺杆儿缴械,朝奚夏示好。奚夏掩嘴陪着大家一起笑,只当这是保留节目,以娱观众。
到底是谁埋怨谁不够认真,其实不过是自己不敢当真。他们二人的关系似乎与众不同,却又隔山隔水说不清楚。
直到大三,有一回朋友喝多,聊起当年徐端明明喜欢上海,却偏偏为奚夏考北京学校的事。奚夏这才“一时兴起”,放弃乖乖女的设定,逃课去北京。
她立在徐端的大学门口,看他迎面走来,挺拔的身形映在夕阳里,脸上勾出她一整个青春里最美好的笑容。这一刻,她仿佛有了全世界。他带她去天安门看升旗,去故宫数台阶,去雍和宫焚香祈愿……那时电影院重映《大话西游》,人沉浸在那既喜又悲的故事里,让北京的夜愈发迷人。
当他们立在深夜的长安街,她扬起脸,望进他宛若星河的眼。
只是,他目光闪烁着避开她灼人的目光,任凭视线落在她身后的路灯下。奚夏顺势回头,焦点还未落定,便已听他介绍:“我女朋友,刚好……”
她不记得徐端说过什么,只记得自己笑说“幸会”,又笑称他们登对。她即兴表演,感谢他和她的款待,然后仰头看夜风卷走落叶,一身云淡,挥手道别。
那些原本想说的话,骄傲得终究无法落地为安。可惜了那本《槲寄生》,压在包底折了角卷了边,送不出去。而她,也未能逃过那结局。
曾有追奚夏的男生,说她是蔡智恒笔下那个在烟卷上写字,让人心动,叫人念念不忘的女生。可她知道,在她自己的《槲寄生》里,她是依赖徐端而生长的藤蔓,所有用时间垒砌的长情与陪伴,一旦失去宿主,就会顷刻崩塌。
对有些人来说,初恋醒得那么迟,那么悠长,连喜欢和告别都有它们各自孤独的模样,一旦连根拔起,再细弱的茎蔓上都连着血,以至于他们关上了心里那扇门,拒绝任何敲门声。
“就算人生可以重来,尽管再痛再苦,但有关于你的记忆,不换。”
2016年,奚夏去台北旅行,在诚品书店读到蔡智恒这本《不换》,她轻轻叹出一口气,握紧的手松开,落下眼泪来。
总有一个人,会一直住在我们心底,却注定消失在生活中。
研究生毕业后,奚夏留在上海工作,她换掉电话和地址,请朋友帮忙搬家。朋友举着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槲寄生》问好不好看,奚夏盯着书封笑笑:“还不错,你要喜欢,拿回去读。”
2017年年初,徐端从英国留学回来,他被高中同学拉进群。有人起哄,让奚夏冒泡,但奚夏早换了号码,根本不在群里。有同学私下发信息给徐端,问他要国内的地址,说有东西一直想寄给他。
过年聚餐,奚夏缺席。
徐端厚着脸皮,对老同学们再三旁敲侧击,才打听到她的电话,然后他捏了手机,立在包厢外,犹豫了半天才终于按下拨出键。
熟悉的声音里,好久不见的寒暄帶来恍若隔世的生疏,他沉默半响,压低声音,试探:“我前几天收到了《槲寄生》。”
她一愣:“那本书啊,是当初我去北京的时候要送你的,后来忘记拿出来了。”
他:“其实你那次回上海之后,我就分手了。”
她:“都过去……”
太多情绪压在他心里太久,一时间全涌上来,让他按捺不住:“奚夏——”
她:“嗯?”
他:“你的故事,我还走得进去吗?”
他们的故事没什么轰轰烈烈,他总想着大不了错过,大不了再重逢就好。
可这次他忽然怕了,不想放手。他拿着那张《槲寄生》里的旧书签——
“那年选理科改考上海的学校,其实是为你。
“可你去北京,我不敢承认你是为我。
“是否,可以不再天南地北错过?
“是否,你愿意走进我的故事里?”
他看着熟悉的字迹,发现这等待答案的过程无尽漫长。
电话那头传来奚夏轻柔的呼吸声,如同在完成某种仪式,直到她缓缓开口:“徐端,谢谢你,我今年六月就订婚了。”
《爱乐之城》在情人节上映,临近结局时,奚夏倚在男友肩上,眼泪轻手轻脚地溢出眼眶。散场后,男友问她怎么哭了,她轻轻一笑:“两个人啊,将彼此放在心底,从此各自走下去,永远不在一起。结局虽说遗憾,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那么一瞬间,我会不想猜中这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