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传奇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b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维·瓦尔马是印度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在民间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
  拉维·瓦尔马以画印度教男女诸神和印度史诗中的场面而著称。他用人体模特儿为他幻想中的诸神作形体造型,按人世间端庄秀丽的倩女形象创作出克利希那、吉祥天女和娑罗室伐底等天神,既超凡脱俗又平易近人,这些天神肖像画深得人心。
  印度人竟是按照拉维·瓦尔马所作的画去想象诸神的样子。拉维·瓦尔马所创作的史诗画也成为印度人想象的一部分。某些妇孺皆知的描绘史诗故事场景的画作是在拉维·瓦尔马的画室里完成的。有一次,他正在画《罗摩衍那》中罗波那残害雄鹰雅塔伊这一事件时,他让年轻的侄女孔约蒂做悉多的模特儿,引来一群孩子围观嘻笑,孔约蒂感到难为情,便遮住了脸。拉维·瓦尔马捕捉住这一动作,疾笔画出草图。这就是画中的悉多为什么掩面的原因。
  拉维·瓦尔马在他的作品中把妇女理想化,经常使他笔下的人物比现实中的更加美丽端庄。有个时期,如果说哪位妇女长得像拉维·瓦尔马画的画一样,那就是一种最好的赞美。拉维·瓦尔马虽然画各个村落、各种阶层的妇女,但他的画作中出现最多的是身披莎丽服的孟买妇女。他长期居住在孟买,发现莎丽服色彩绚丽,褶层优雅,极富魅力。当时喀拉拉邦和印度许多地方不穿莎丽服,据说,随着拉维·瓦尔马的画家喻户晓。
  仿佛就是因为他的画,莎丽服也成为印度妇女的国服。西方的绘画艺术使瓦尔马赞不绝口,它那与印度传统绘画风格大相径庭的富有活力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引起他的共鸣。他对当时印度人尚不熟悉的油画兴趣十足,而不喜欢印度传统的蛋彩画。
  尽管拉维·瓦尔马不得不靠自学学习油画艺术,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期已完全掌握油彩的调色,他所创作的肖像画显示出他在描绘各种肤色和编织物方面的卓越才能。一位传记作家说,欧洲画家仅能画出印度人的外貌,而拉维·瓦尔马却能揭示他们的性格,特拉凡哥尔的土邦主十分赏识这个年轻人的技艺,授予他“勇士手镯”,这是该市的最高勋章,一个画家获此殊荣是亘古未有的。
  选自《世界文化》转自Art forum艺术论坛
其他文献
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平海路、中河路交叉口西北角,即现在的维景国际大酒店东侧位置,原为下兴忠巷33号,当时的扇子制作经营者在原址重建了“杭州扇业会馆”。会馆,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会馆负责人叫长老,经常请戏班子来聚集人气,或者在此组织经营者交流经验。这块石匾,当时就悬置在会馆的大门上。  扇业会馆是砖木结构建筑,三进,整个建筑坐西朝东。进入石库门,正面一座戏台,约20平方米,院落地面用石板砌
期刊
走进中国扇业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风的长廊”,告诉观众扇子从古至今的演变,把观众引进扇子的王国。  中国扇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扇业博物馆提供了几乎所有和扇子有关的知识和话题,从中国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制作沿革,到各地扇庄扇市,最后到国外扇艺,日本的,欧洲的,其他国家地区的,无所不有。  博物馆里最大的一把扇子来自王星记。王星记的董事长孙亚青,一个与扇子注定相牵姻缘的女人。从事扇
期刊
—— 你看见我了吗  我来了,因为你在。尽管每次见你都要飞越十万八千里,无论见面有多艰难,我来了,在不确定的纬度于每天早晨醒来,都会看见你,那熟悉的庭院,在流动生命中,赏赐了我更多一份的亲情念想。  看见你了。隔着许多浮动的岁月和机场所有的人声笑语;隔着一张张翻动的泛黄书页和西湖边鱼贯穿梭的人群……透过渺渺云烟,紧闭大门前“游人止步”的木牌,告诉我,你又在修建。  几百年来因屡遭毁,你经历过多少次
期刊
靳尚谊老家的人们问某事“中不中?”意为:“是否合适?对不对?”之意。中国人对“合适”与“正确”判断标准其实是一种“中庸”标准。孔子称之为一种最高的德性。北宋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兄程颢也说:“中则不偏,常则不易,为中不足以禁止,故日中庸。”孔子的“过犹不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皆是不走极端,不偏激,强调适度与平和的儒家思想。中国围棋崇
期刊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原址为清帝皇行宫,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将行宫中的圣因寺藏经阁改建为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入杭州,本为藏书阁的文澜阁不幸沦为兵营,阁中的藏书也都散佚四处。后来丁氏兄弟主持重建了文澜阁,收集、补抄,散尽家赀,出资赴沪购买散佚之书,使得《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之后又有史称“乙卯
期刊
还不曾见过单只手端一杯热茶,两条腿又迈开大步前行的人。如果您确实是想品茶而不是解渴,你不会手提瓶装茶饮料边走边喝,你必须首先消停下来,不管是坐在客厅,坐在茶馆,还是坐在路旁。你必须让自己的身躯进入外在的某种静止状态——品茶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活动,活动的开始起于双脚的停止。  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打招呼:来,喝杯茶吧。那么,他或者是她其实是说:来,到我这里来坐一会儿吧。  这是一种善意的召唤。从前日本
期刊
西泠印社是杭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申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重要门类之一,因而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和众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员,我也应邀来到了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美丽而华贵的城市”。  西泠印社的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收藏在馆里的各种印章。看着展示柜和展示橱窗内的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章印,我很是惊讶,这些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是如何能在这么小小的空间上,雕刻出花样繁多的艺术印
期刊
说起西泠,最先想到的,却是吴昌硕的梅花。  初见时吃了一惊,银钩铁戟,淡漠朱砂,一枝一干一蕊一瓣都仿佛是刻在一方石印上,风过处,满纸金石幽幽生响,有暗香。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一种传说中的奇石,名唤梅花玉。石质淳厚,肌理细腻,常作苍苔烟岚色。内中朵朵金晶暗绽,多为五瓣,如梅花吹雪。宋时为西南名贡,而如今金沙水拍了800年,早也英雄无觅处了。  而他的梅花,不是画,却是石,却是印。从此眉间心上,无计相
期刊
“马图拉”这三个字,已因艺术,由地名变为著名的佛教造像艺术流派代名词。  到印度已是第9天,一早,在马图拉博物馆门前,我们与前两天由胡馆长率领从国内来的另一支队伍会合。  考察、旅游,一路走来,我们希望将对异国及其艺术的想象,给予种种落实或颠覆。印度之行,对佛教石刻造像艺术,或熟悉,或陌生,已触动我连番的认同与惊异;在它的博物馆,在一尊尊石刻造型前,我仿佛总在不断地拥抱艺术,抑或又被艺术的历史拥抱
期刊
今年年初,我就踏上了德里印度艺术博览会的旅程。  艺博会定于几天之后的1月25日开幕,但与此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却已经处于进行时了。豪华的私人预展汇聚了孟买艺术界的各路精英,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艺术家薛堤的双层红巴士雕塑,它还长着一对巨大的银色翅膀。难道这是要把我们带到不胜寒的高处?  印度艺术博览会上新的国际化趋向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不过在这些艺术品中仍能碰到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柏林阿尔恩特画廊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