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文本中,那么师生的视野也只有这么狭窄。课文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更多的是扮演“例子”,从自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学完之后,有法可依,去自主学习更多类似的或层次更高的文章。
关键词:小古文;文化经典;诵读;思维辩论
《书戴嵩画牛》全文篇幅不长,用九十三字记叙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中的一“谬处”引发小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的故事,并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文章语言精练,不仅生动刻画了牧童和杜处士两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还画龙点睛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谓充分体现了古文所具备的“微言大义”。
课例呈现
一、预习反馈——读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下面一起读。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写的小古文。(课件出示题目)
二、初读感知——读全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这篇文章。由于这是一篇小古文,同学们不仅要听准字音,还要把停顿听清楚了。这是我们读古文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师配乐朗读)
三、理解文意——抓文眼
(一)“爱”之深
师:每篇小古文,都具有特定的朗读节奏。这不只是字面意义决定的,还有文字的内涵在影响着它。刚刚我们朗读了那么多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你们读懂文章了吗?
生:就是非常喜爱的意思。
(二)“笑”之谬
1.牧童之笑,拊掌大“笑”
师:然而,一个小牧童看到了这幅画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是怎么评价这幅画的呢?
生: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处士之笑,“笑”而然之
师:听了牧童的这番言论,杜处士也笑了,只有四个字——
生:笑而然之。
四、思维辩论——明是非
师:学完课文,我们发现苏轼这位大文豪也很赞同小牧童的看法,觉得这幅画不切实际。可是我们后人却是这样评价的——
生: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
五、总结全文——悟真理
师:刚刚同学们针对这幅画各抒己见,都很有道理。其实,你们知道吗?不同品种的牛,它们相斗时的动作是有不同的。请读!
生: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但也有“掉尾而斗”者。
教学评析
(一)轻拢慢捻抹复挑,读到深处知多少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复习导入环节,就必须开始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题目是学生对小古文的第一印象,正确有节奏的朗读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在学生把题目错读成“书戴/嵩画牛”之后,便随机进行指导,提问是否有其他的读法,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了题目含义的基础上再把题目的停顿读准确。老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扫清楚文字障碍,也能让整篇文章的节奏感在他们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指生朗读的时候,文章的多音字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有认读障碍,文意理解与朗读指导是杂糅在一起的,在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意思后自然能够朗读准确了。比如“所宝以百数”中的“数”,读去声。不少学生容易读成入声。联系上下文,可发现“数”表示计算,只能读去声。同理,小古文的朗讀节奏也是需要在品味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初读通顺,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四读哲理。
(二)回眸一“笑”百味生,细嚼慢品顿生香
内涵理解要透。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凝练,饱含深意,对于没有古文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字句准确地翻译成白话文,或是生动有趣地讲述这个故事是很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自然生发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本文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了逐字逐句翻译这种老套的教小古文的方法,抓住第一小节中的“尤所爱”,第二小节中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两种不同内涵的笑。这样“爱之深”与“笑之谬”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鲜明对比,在朗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但是古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篇文章本身,否则就被桎梏在课文的范例中,跳不出圈,学生的思维力成长终归有限。“戴嵩画牛”是一桩千年公案。针对画中之“谬”,其实,戴嵩并没有画错,牧童说的也有道理,也是存在的现象。不同人看事物的时机不同、角度不同,事物呈现的面貌自然有所不同。这是人类思维认知力的发展与磨砺,也是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思维力的重要角度。不迷信、不从众,跳出文章来学文章。这块的思维训练亦被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维辩论要明。《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在初步设计的时候,遵循的是常态教学的模式——朗读、释义、分析、演绎。一步一印,踏踏实实,教学目标也都达到了,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是亮点,是灵魂!最初的课堂设计将释义与阅读分割开来教学,违背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准”的学习规律,将本来有趣的小古文变得平淡无奇。学到后来的演一演,学生已经被磨光了兴趣和好奇,完全是配合教师的教案在一步一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文本中,那么师生的视野也只有这么狭窄。课文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更多的是扮演“例子”,从自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学完之后,有法可依,去自主学习更多类似的或层次更高的文章。
但是思辨力的塑造需要建立在理解力的基础上。所以为了达到思维辩论的最高目标,在前文指导朗读和理解文意的时候进行了长时间的铺垫,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的意思和内涵:第一小节抓住“尤所爱”,学生通过文本朗读、联想想象等方式,理解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爱之深”。第二小节抓“谬”和“笑”,学生又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揣摩出牧童和处士两种不同内涵的笑,深刻领悟“笑之谬”。学生思维产生了“爱之深”与“笑之谬”的鲜明对比,并为“《斗牛图》究竟是不是一幅佳作”的思考做好了铺垫。最终“佳作否?谬作否?”的辩论精彩纷呈,学生各抒己见,感悟丰满而真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理便水到渠成。
古文,正襟危坐地读,是为了懂;站起来读,才是为了发展。
关键词:小古文;文化经典;诵读;思维辩论
《书戴嵩画牛》全文篇幅不长,用九十三字记叙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中的一“谬处”引发小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的故事,并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文章语言精练,不仅生动刻画了牧童和杜处士两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还画龙点睛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谓充分体现了古文所具备的“微言大义”。
课例呈现
一、预习反馈——读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下面一起读。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写的小古文。(课件出示题目)
二、初读感知——读全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这篇文章。由于这是一篇小古文,同学们不仅要听准字音,还要把停顿听清楚了。这是我们读古文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师配乐朗读)
三、理解文意——抓文眼
(一)“爱”之深
师:每篇小古文,都具有特定的朗读节奏。这不只是字面意义决定的,还有文字的内涵在影响着它。刚刚我们朗读了那么多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你们读懂文章了吗?
生:就是非常喜爱的意思。
(二)“笑”之谬
1.牧童之笑,拊掌大“笑”
师:然而,一个小牧童看到了这幅画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是怎么评价这幅画的呢?
生: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2.处士之笑,“笑”而然之
师:听了牧童的这番言论,杜处士也笑了,只有四个字——
生:笑而然之。
四、思维辩论——明是非
师:学完课文,我们发现苏轼这位大文豪也很赞同小牧童的看法,觉得这幅画不切实际。可是我们后人却是这样评价的——
生: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
五、总结全文——悟真理
师:刚刚同学们针对这幅画各抒己见,都很有道理。其实,你们知道吗?不同品种的牛,它们相斗时的动作是有不同的。请读!
生: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但也有“掉尾而斗”者。
教学评析
(一)轻拢慢捻抹复挑,读到深处知多少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复习导入环节,就必须开始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题目是学生对小古文的第一印象,正确有节奏的朗读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在学生把题目错读成“书戴/嵩画牛”之后,便随机进行指导,提问是否有其他的读法,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了题目含义的基础上再把题目的停顿读准确。老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扫清楚文字障碍,也能让整篇文章的节奏感在他们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指生朗读的时候,文章的多音字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有认读障碍,文意理解与朗读指导是杂糅在一起的,在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意思后自然能够朗读准确了。比如“所宝以百数”中的“数”,读去声。不少学生容易读成入声。联系上下文,可发现“数”表示计算,只能读去声。同理,小古文的朗讀节奏也是需要在品味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初读通顺,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四读哲理。
(二)回眸一“笑”百味生,细嚼慢品顿生香
内涵理解要透。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凝练,饱含深意,对于没有古文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字句准确地翻译成白话文,或是生动有趣地讲述这个故事是很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自然生发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本文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了逐字逐句翻译这种老套的教小古文的方法,抓住第一小节中的“尤所爱”,第二小节中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两种不同内涵的笑。这样“爱之深”与“笑之谬”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鲜明对比,在朗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但是古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篇文章本身,否则就被桎梏在课文的范例中,跳不出圈,学生的思维力成长终归有限。“戴嵩画牛”是一桩千年公案。针对画中之“谬”,其实,戴嵩并没有画错,牧童说的也有道理,也是存在的现象。不同人看事物的时机不同、角度不同,事物呈现的面貌自然有所不同。这是人类思维认知力的发展与磨砺,也是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思维力的重要角度。不迷信、不从众,跳出文章来学文章。这块的思维训练亦被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维辩论要明。《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在初步设计的时候,遵循的是常态教学的模式——朗读、释义、分析、演绎。一步一印,踏踏实实,教学目标也都达到了,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是亮点,是灵魂!最初的课堂设计将释义与阅读分割开来教学,违背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准”的学习规律,将本来有趣的小古文变得平淡无奇。学到后来的演一演,学生已经被磨光了兴趣和好奇,完全是配合教师的教案在一步一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文本中,那么师生的视野也只有这么狭窄。课文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更多的是扮演“例子”,从自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学完之后,有法可依,去自主学习更多类似的或层次更高的文章。
但是思辨力的塑造需要建立在理解力的基础上。所以为了达到思维辩论的最高目标,在前文指导朗读和理解文意的时候进行了长时间的铺垫,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的意思和内涵:第一小节抓住“尤所爱”,学生通过文本朗读、联想想象等方式,理解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爱之深”。第二小节抓“谬”和“笑”,学生又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揣摩出牧童和处士两种不同内涵的笑,深刻领悟“笑之谬”。学生思维产生了“爱之深”与“笑之谬”的鲜明对比,并为“《斗牛图》究竟是不是一幅佳作”的思考做好了铺垫。最终“佳作否?谬作否?”的辩论精彩纷呈,学生各抒己见,感悟丰满而真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理便水到渠成。
古文,正襟危坐地读,是为了懂;站起来读,才是为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