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则可以很轻松的掌握重难点,课堂效率亦可大大提高。但预习又是一项自主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这离不开兴趣的支撑。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课本中的知识产生于具体劳动,但较之生活十分抽象。如果我们将书本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进行预习,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
关键词:观察现象 寻找知识学会动手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确是如此,如果我们做一件事能做到事前心中有数,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预习,就好像去超市买东西之前,如能先列好购物清单,则不需在偌大的超市盲目打转。
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则可以很轻松的掌握重难点,课堂效率亦可大大提高。但预习又是一项自主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在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或是不知如何预习,往往只是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认为就是预习了。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预习中来,感知新的学习内容?
通过实践,我认为解决之道就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预习尽量贴近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课本中的知识产生于具体劳动,但较之生活十分抽象。因此,让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自主理解抽象的课本知识,会觉得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也失去了预习和钻研的兴趣。如果我们将书本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可大大提高预习的质量,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
一、在生活中观察现象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才能在生活中有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拥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在生活中寻找知识。这就要老师在课前做适当的引导。长此以往,学生便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拥有一双“语文眼”、“数学眼”、“美术眼”……
在学习七年级美术《身边的物品》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中午的时候,把一件学习用品放到课桌上,然后仔细的观察它。学生很不解:“天天看着他们,闭着眼睛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还需要观察它们吗?”我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重复了一次预习作业。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刚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学生在议论着自己看到了什么。上课铃响后,我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说:“老师,我看到阳光照到书上后产生了一个影子。”“是的,老师。我也看到了,而且我还发现靠近书的地方影子较深,书上的几个面深浅也不一样。”另一个同学迫不及待的说。“对,对……”接着班级中许多同学都赞同的说道。我称赞的点点头说:“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明暗知识。”
课本中的知识就在生活中,要让预习生活化,就要课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询问、探究。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新的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知识中找到了乐趣,学习变得更加快乐。
二、在生活中寻找知识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解读,而是要从本质上分析、思考。课本中的知识抽象、乏味,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它的身影,思考它的规律……让知识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
我校一美术老师在教大家学习二方连续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向两个方向连续循环排列的花边纹样。等到第二天上课,大家在服饰上,食品上,建筑上,生活用品上……都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很快了解了二方连续的概念。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启发,思考了二方连续纹样的作用,探究了它的几种制作方法。
学以致用,当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想解开它身上的疑团时,上课就会认真的听讲,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最终将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自己需要的地方。
三、在生活中学会动手
生活是个天然的实验室,它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对过程更了解,印象更深刻。学生制作取材方便快捷,比室内实验室效果更好。
在一次优课评比中,一位美术老师教大家学习生活中的图表,她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制作班级的课表,看谁最后能让废旧物变得最有艺术价值。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许多废旧材料,有纸盒、毛线、电线、布头……大家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了各具特色的艺术课程表。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我们惊讶不已。
通过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学生对新知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解决,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了正对性的预习便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预习中,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贴近生活的预习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关键词:观察现象 寻找知识学会动手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确是如此,如果我们做一件事能做到事前心中有数,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预习,就好像去超市买东西之前,如能先列好购物清单,则不需在偌大的超市盲目打转。
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则可以很轻松的掌握重难点,课堂效率亦可大大提高。但预习又是一项自主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在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或是不知如何预习,往往只是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认为就是预习了。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预习中来,感知新的学习内容?
通过实践,我认为解决之道就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预习尽量贴近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课本中的知识产生于具体劳动,但较之生活十分抽象。因此,让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自主理解抽象的课本知识,会觉得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也失去了预习和钻研的兴趣。如果我们将书本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可大大提高预习的质量,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
一、在生活中观察现象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才能在生活中有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拥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在生活中寻找知识。这就要老师在课前做适当的引导。长此以往,学生便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拥有一双“语文眼”、“数学眼”、“美术眼”……
在学习七年级美术《身边的物品》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中午的时候,把一件学习用品放到课桌上,然后仔细的观察它。学生很不解:“天天看着他们,闭着眼睛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还需要观察它们吗?”我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重复了一次预习作业。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刚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学生在议论着自己看到了什么。上课铃响后,我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说:“老师,我看到阳光照到书上后产生了一个影子。”“是的,老师。我也看到了,而且我还发现靠近书的地方影子较深,书上的几个面深浅也不一样。”另一个同学迫不及待的说。“对,对……”接着班级中许多同学都赞同的说道。我称赞的点点头说:“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明暗知识。”
课本中的知识就在生活中,要让预习生活化,就要课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询问、探究。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新的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知识中找到了乐趣,学习变得更加快乐。
二、在生活中寻找知识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解读,而是要从本质上分析、思考。课本中的知识抽象、乏味,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它的身影,思考它的规律……让知识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
我校一美术老师在教大家学习二方连续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向两个方向连续循环排列的花边纹样。等到第二天上课,大家在服饰上,食品上,建筑上,生活用品上……都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很快了解了二方连续的概念。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启发,思考了二方连续纹样的作用,探究了它的几种制作方法。
学以致用,当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想解开它身上的疑团时,上课就会认真的听讲,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最终将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自己需要的地方。
三、在生活中学会动手
生活是个天然的实验室,它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对过程更了解,印象更深刻。学生制作取材方便快捷,比室内实验室效果更好。
在一次优课评比中,一位美术老师教大家学习生活中的图表,她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制作班级的课表,看谁最后能让废旧物变得最有艺术价值。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许多废旧材料,有纸盒、毛线、电线、布头……大家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了各具特色的艺术课程表。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我们惊讶不已。
通过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学生对新知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解决,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了正对性的预习便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预习中,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贴近生活的预习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习变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