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小镇外在的地理空间到房屋的内部构造,层层深入,揭示出隐匿的“中心”权威。时间浓缩,凝聚为空间的第四维,一成不变的社会空间最后因沼泽地臭味这一自然力量的入侵走向坍塌的边缘。
【关键词】荒诞;社会空间;自然空间
Abstract: In the novelette of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the narrative space is structured by layers from the outer to the house of Amly,to exposed the hiden “center”. The narrative time takes the shape of the fourth dimensional space. The social space declines for the invasion of the natural power—the smell of the wetland.
Keywords: absurd; social space; natural space
1.引言
《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美国南方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叙述了美国老西南方关于爱与被爱的民谣故事:恶棍马文爱上彪悍女爱密利亚,但其在结婚十天后赶走了丈夫,而对罗锅李蒙表兄关爱有加,但后者又追随马文,弃她而去,却被马文卖给杂耍团。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朴实无华,但其中含意却晦涩难懂。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从爱与孤独、寓言式的象征意义、哥特式传统、存在主义、性别研究、狂欢理论、民谣式的叙事策略等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这些研究中,空间通常等同于等待填充事物或身体的容器,无名的南方小镇和咖啡馆被视为故事上演的背景和舞台。叙事空间的作用未能显现。本文试图考察叙事空间所呈现的特征,进而分析小说的叙事空间与时间、空间与人物和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的叙事空间参与叙事进程的方式。
2. 空间的第四维
后现代作品中,时间被揉碎。在片刻时间内空间地并置其它意象,追求“纯粹时间”瞬间的体验。她无意破坏情节的因果关系,制造时间的混乱和阅读的障碍。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回忆式叙事模式,叙述者清楚地交代了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她将大跨度的叙事时间浓缩并视觉化、空间化为不同寻常的场景,成为“空间的第四维”,从而赋予形式的时间故事性,渲染了虚无、荒诞的气氛。
小说叙述者对时间流里平淡无奇的东西不感兴趣,态度冷漠,对人物和事件冷眼旁观、评论讽刺,甚至对寻常化的生活不耐烦。她描述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例外,并在频繁使用罕见(not common)、稀有(rare)、特殊(special)等词语反复强调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异同寻常,而对重复的日子则加速叙述的进程,惜墨如金,不做过多停留,并请“读者用這些片断拼凑这些年的一个总的画面”。因此,叙述者只选取不同寻常的场景进行叙述,叙事时间呈现大幅度地前后跳跃。整个作品像是用线串起来的鹅卵石项链。开篇,叙述者以故事的结局作为叙事时间的起点,以哥特式的手法描写小镇的全貌,然后跳回十年前李蒙到小镇来的那个温暖、安静的夜晚,接着又以咖啡馆的诞生为视点,时间向前飞驰到四年后咖啡馆的鼎盛时期,然后又回溯到爱密利亚为期十天的婚姻,最后回到开篇的八月的场景,即咖啡馆被毁的三年后的八月。叙事时间如此循环往复,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然而,时间不再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生命体,变得呆滞、刻板、荒诞。
不可触摸的时间沉淀为空间的元素。麦卡勒斯通过并置和比较小镇社会“变”与“不变”的空间元素表现时间的循环。小镇“空”、“旧”、“脏”、“闷”、“怪”,没有多少东西。稀疏的景物,空荡荡的路,镇中心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和两间一栋的房子一样,“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看上去很脏,七歪八斜”,“倾斜的那么厉害,仿佛每一分钟都会坍塌”。路边几株矮矮的桃树是细小扭曲的。李蒙离开后,“那些桃树似乎每年夏天变得更加扭曲了,叶子灰得发暗,细软得有些病态”。路边的桃树也曾花枝招展,“像三月的云彩一样轻盈”。小镇也曾经有过一家灯光明亮、温暖如春的咖啡馆。咖啡馆的存在,暂时温暖了畸形人的心,给小镇带来了新的自豪感。然而,温暖和快乐是异同寻常的插曲。时间流逝,却失去了其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盛败兴衰,荒诞不减,孤独更甚。一切皆来自虚无,归于虚无,让人叹息。留白的时间里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所有的不同寻常都被寻常化为机械的重复。八月的耀眼发烫和冬天的寒冷砭骨年复一年循环上演,袭击小镇,留下痕迹,沉淀,累积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使其变得更暗、更脏、更荒诞,更接近坍塌。时间“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
“空间是一种产生意识的活动:信息,凭借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反射物和镜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活经验本身的内在属性”。卡森麦卡勒斯采用电影镜头式的场景,从长镜头到特写镜头,从外在的地理空间到房屋的内部构造,层层推进,进入控制小镇居民道德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内核空间,揭示出小镇中身体畸形和性格乖戾的个体和群体存在的根源。
麦卡勒斯开篇以全景式的镜头描述了小镇的地理空间。小镇离沼泽地三里远,但离社会城很远,“非常偏僻”且“与世隔绝”。而爱密利亚的家建在小镇的中心,是镇上最大的一栋房子。接着,作者从小镇的外围进入爱密利亚的家:店铺和店铺的二楼,从而进入权力中心——爱密利亚父亲的房间。在美国老南方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贫富的分化,贫穷的白人逐渐被驱赶到南方的边缘地带:红山、沙地、松树荒原和沼泽地。他们定居在贫瘠的土地上,远离市场,无法逃避,也难以获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被具有社会性的城市所边缘化。小镇与沼泽地和社会城的空间距离再现了小镇贫穷、落后、边缘化的历史面貌。小镇是被财富和社会发展所抛弃的社会空间。小镇的外在地理格局未发生变化,内部的格局也世代如此。依文斯家族依靠世代累积的财富,在小镇的中心建造了最大的建筑,成为了小镇的地理和权力的中心。“中心”的权威通过父权范式的建筑传递。爱密利亚父亲的房间是权力的内核,是一个禁区,除了爱密利亚的父辈、马文和李蒙外,没有人进过这些房间。房间的格局自爱密利亚出生,甚至更早就是如此,未发生改变,而爱密利亚的父亲,甚至是爷爷那里所建构起来的权力、权威和社会等级意识也由此一直延续下来,通过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内部的构造遗传给了爱密利亚。虽然“中心”早已移位,但“尸”却依然僵硬不移。它外在的躯壳已经破旧不堪,接近坍塌,但它依附建筑所建立起来的权威却在小镇居民意识中根深蒂固,控制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被边缘化的小镇居民并未抛弃将他们边缘化的“中心——边缘”的模式,反而内化为本能的行为。小镇的居民成为无意识的群体。他们对爱密利亚的敬畏,实质上是对建筑所建构的权威的敬畏,而爱密利亚的权威并非完全出自她的心灵手巧,而是父权式的建筑所赋予的。不论是爱密利亚,被冠冕的李蒙,还是小镇的其他居民,都固守父辈们已经建构起来的秩序。然而,秩序却让贫穷的人心灵深处感觉自己低贱,生命毫无意义,因此失去自我价值,也让富裕的人除了从别人身上榨取钱财之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人成为自我孤独的根源,而自我也成为他人的地狱。 作者以冷漠清醒的笔触反问“中心”之不在,“尸”将何附,讽刺顽固不化的继承者的滑稽可笑以及傀儡的荒诞不羁。然而,回忆式的叙事模式又赋予了作品一种思乡怀旧的情感。两种情绪在以“黑色”、“红色”和“绿色”为底色的空间中交集、碰撞、纠结。但作者却巧妙地将矛盾情绪隐藏在物理空间之中,如爱密利亚一样,用怪诞的身体和荒诞的行为掩盖内心的真实情感。作者因爱和眷恋而不能放弃,只有以冷漠讽刺的态度看着传统的南方倾斜和坍塌下去,在笑声中发出最后一声叹息。
3.若隐若现的自然空间: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
叙事时间的空间化,它所展现的因果性也随之弱化。“场景的空间化使得一个纯环境担任起叙述情节的任务。”小镇的社会空间固守南方传统道德意识,日益走向衰败。自然的空间,包括地理和天气,因其抒情、狂暴和怪诞的特性成为了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因。
自然是事物繁衍生息之地,有新生、成长和成熟,也有凋谢、没落和死亡。它使人心灵净化,具有诗意的情怀;同时,它又展现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具有建构性,也具有毁灭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真实空间。若隐若现的沼泽地和松林与变化万千的天气与小镇沉闷的社会空间形成对比。在小镇的居民看来,沼泽地与怪异、暴力、疯狂、阴暗、邪恶的象征。他们对沼泽地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偏见,认为沼泽地是未开化的,野蛮而疯狂的地方,与犯罪相连。爱密利亚夺财害命,深夜将李蒙埋尸沼泽地;马文的父母是放浪的年轻人,不管孩子,反而“喜欢在沼泽一带逛来逛去”;爱密利亚在沼泽地里给马文安了一个很厉害的陷阱;李蒙跟马文到沼泽地里鬼混,等等。他们认为到沼泽地里去的人(爱密利亚、李蒙、马文、马文的父母和疯子芮纳·斯密士)性格、行为和样貌异于“常规”和“常人”,也必将受到惩罚。然而,对爱密利亚来说,沼泽地是她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地点。沼泽地里的蓝色鸢尾花富含爱意、吉祥,是好消息的使者。一个平庸的人也可以获得如罂粟一般,热烈、狂放、美丽的爱情。她在沼泽地和田地里工作认真专注。巴赫金认为与自然的接触使得人失去了“個人的纯消费的卑微的性质”。田园式的劳作给了爱密利亚纯粹的快乐、生命力和魔力。她研制的药能治疗人的伤痛。她酿制的酒能温暖灵魂,激活早已麻木的情感,让人心中“升起一种像痛楚一样刺人的甜美的感觉”。沼泽地的百合是酒杯状的,是承装酒之精神的器皿。爱密利亚的酒和沼泽地的百合花形神合一,让人感觉纯洁、庄严、诗意和高贵,让人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获得一点点的自豪感。它们为死气沉沉的小镇输入了活力、生命力和自豪感,是连接沼泽地和小镇的精神纽带。因为爱密利亚在沼泽地酿的酒,小镇获得了新的自豪感,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沼泽地的花有美好的寓意,爱密利亚酿的酒能给人精神的安慰。它们的出现推动故事向积极愉快的方向发展。然而,沼泽地腐败的臭味改变了小镇的命运和叙事的进程。“自然的气味,无论是污秽的还是芬芳的,皆有表现力”。臭味具有暴虐性、入侵性、扩张性,潮滋滋的,让人感觉不舒服。它与马文身上卑劣的品质臭味遥相呼应。李蒙身上不再是爱密利亚给他抹的芜菁味。他被比喻为沼泽地的蚊子和苍蝇——让人厌恶,带来病毒的害虫。沼泽地臭味的入侵最终导致小镇走向坍塌的边缘。马文与李蒙的共谋将毁灭变成现实。人们认为决斗出现在七点与沼泽地冒出的臭气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事。“七”是爱密利亚认为吉祥的数字,也是爱密利亚某种神秘的信仰。叙述者却将其与暴戾的臭味相类比。意义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的类比产生诙谐的效果。幸运的“七”带来的却是厄运,让人唏嘘不已。滑稽荒诞的决斗将爱密利亚推向了彻底的绝望、无助和孤立,成为一个孤独的鬼魅。
4. 小结
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美国南方的地理图景,折射出了美国南方社会所经历的繁盛与衰败,线条流畅,断裂和留白也恰到好处,形之所似,神之所妙,让人赞叹。她所创作的物理空间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和主题,与文本的其它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交叉相连的网状空间。时间物质化为空间,获得了荒诞的特质,强化了小镇社会空间的荒凉、孤独和怪异。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建筑学[G].文化研究.周宪,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44.
[4]W.J.Cash.The Mind of the South. Penguin Books Ltd., 1971.
[5]杰罗姆·科林柯维支.作为人造物的小说:当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 [G].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0-69).
作者简介:甘细梅(1980年2月),女,韶关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叙事学。
【关键词】荒诞;社会空间;自然空间
Abstract: In the novelette of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the narrative space is structured by layers from the outer to the house of Amly,to exposed the hiden “center”. The narrative time takes the shape of the fourth dimensional space. The social space declines for the invasion of the natural power—the smell of the wetland.
Keywords: absurd; social space; natural space
1.引言
《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美国南方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叙述了美国老西南方关于爱与被爱的民谣故事:恶棍马文爱上彪悍女爱密利亚,但其在结婚十天后赶走了丈夫,而对罗锅李蒙表兄关爱有加,但后者又追随马文,弃她而去,却被马文卖给杂耍团。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朴实无华,但其中含意却晦涩难懂。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从爱与孤独、寓言式的象征意义、哥特式传统、存在主义、性别研究、狂欢理论、民谣式的叙事策略等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这些研究中,空间通常等同于等待填充事物或身体的容器,无名的南方小镇和咖啡馆被视为故事上演的背景和舞台。叙事空间的作用未能显现。本文试图考察叙事空间所呈现的特征,进而分析小说的叙事空间与时间、空间与人物和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的叙事空间参与叙事进程的方式。
2. 空间的第四维
后现代作品中,时间被揉碎。在片刻时间内空间地并置其它意象,追求“纯粹时间”瞬间的体验。她无意破坏情节的因果关系,制造时间的混乱和阅读的障碍。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回忆式叙事模式,叙述者清楚地交代了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她将大跨度的叙事时间浓缩并视觉化、空间化为不同寻常的场景,成为“空间的第四维”,从而赋予形式的时间故事性,渲染了虚无、荒诞的气氛。
小说叙述者对时间流里平淡无奇的东西不感兴趣,态度冷漠,对人物和事件冷眼旁观、评论讽刺,甚至对寻常化的生活不耐烦。她描述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例外,并在频繁使用罕见(not common)、稀有(rare)、特殊(special)等词语反复强调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异同寻常,而对重复的日子则加速叙述的进程,惜墨如金,不做过多停留,并请“读者用這些片断拼凑这些年的一个总的画面”。因此,叙述者只选取不同寻常的场景进行叙述,叙事时间呈现大幅度地前后跳跃。整个作品像是用线串起来的鹅卵石项链。开篇,叙述者以故事的结局作为叙事时间的起点,以哥特式的手法描写小镇的全貌,然后跳回十年前李蒙到小镇来的那个温暖、安静的夜晚,接着又以咖啡馆的诞生为视点,时间向前飞驰到四年后咖啡馆的鼎盛时期,然后又回溯到爱密利亚为期十天的婚姻,最后回到开篇的八月的场景,即咖啡馆被毁的三年后的八月。叙事时间如此循环往复,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然而,时间不再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生命体,变得呆滞、刻板、荒诞。
不可触摸的时间沉淀为空间的元素。麦卡勒斯通过并置和比较小镇社会“变”与“不变”的空间元素表现时间的循环。小镇“空”、“旧”、“脏”、“闷”、“怪”,没有多少东西。稀疏的景物,空荡荡的路,镇中心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和两间一栋的房子一样,“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看上去很脏,七歪八斜”,“倾斜的那么厉害,仿佛每一分钟都会坍塌”。路边几株矮矮的桃树是细小扭曲的。李蒙离开后,“那些桃树似乎每年夏天变得更加扭曲了,叶子灰得发暗,细软得有些病态”。路边的桃树也曾花枝招展,“像三月的云彩一样轻盈”。小镇也曾经有过一家灯光明亮、温暖如春的咖啡馆。咖啡馆的存在,暂时温暖了畸形人的心,给小镇带来了新的自豪感。然而,温暖和快乐是异同寻常的插曲。时间流逝,却失去了其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盛败兴衰,荒诞不减,孤独更甚。一切皆来自虚无,归于虚无,让人叹息。留白的时间里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所有的不同寻常都被寻常化为机械的重复。八月的耀眼发烫和冬天的寒冷砭骨年复一年循环上演,袭击小镇,留下痕迹,沉淀,累积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使其变得更暗、更脏、更荒诞,更接近坍塌。时间“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
“空间是一种产生意识的活动:信息,凭借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反射物和镜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活经验本身的内在属性”。卡森麦卡勒斯采用电影镜头式的场景,从长镜头到特写镜头,从外在的地理空间到房屋的内部构造,层层推进,进入控制小镇居民道德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内核空间,揭示出小镇中身体畸形和性格乖戾的个体和群体存在的根源。
麦卡勒斯开篇以全景式的镜头描述了小镇的地理空间。小镇离沼泽地三里远,但离社会城很远,“非常偏僻”且“与世隔绝”。而爱密利亚的家建在小镇的中心,是镇上最大的一栋房子。接着,作者从小镇的外围进入爱密利亚的家:店铺和店铺的二楼,从而进入权力中心——爱密利亚父亲的房间。在美国老南方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贫富的分化,贫穷的白人逐渐被驱赶到南方的边缘地带:红山、沙地、松树荒原和沼泽地。他们定居在贫瘠的土地上,远离市场,无法逃避,也难以获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被具有社会性的城市所边缘化。小镇与沼泽地和社会城的空间距离再现了小镇贫穷、落后、边缘化的历史面貌。小镇是被财富和社会发展所抛弃的社会空间。小镇的外在地理格局未发生变化,内部的格局也世代如此。依文斯家族依靠世代累积的财富,在小镇的中心建造了最大的建筑,成为了小镇的地理和权力的中心。“中心”的权威通过父权范式的建筑传递。爱密利亚父亲的房间是权力的内核,是一个禁区,除了爱密利亚的父辈、马文和李蒙外,没有人进过这些房间。房间的格局自爱密利亚出生,甚至更早就是如此,未发生改变,而爱密利亚的父亲,甚至是爷爷那里所建构起来的权力、权威和社会等级意识也由此一直延续下来,通过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内部的构造遗传给了爱密利亚。虽然“中心”早已移位,但“尸”却依然僵硬不移。它外在的躯壳已经破旧不堪,接近坍塌,但它依附建筑所建立起来的权威却在小镇居民意识中根深蒂固,控制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被边缘化的小镇居民并未抛弃将他们边缘化的“中心——边缘”的模式,反而内化为本能的行为。小镇的居民成为无意识的群体。他们对爱密利亚的敬畏,实质上是对建筑所建构的权威的敬畏,而爱密利亚的权威并非完全出自她的心灵手巧,而是父权式的建筑所赋予的。不论是爱密利亚,被冠冕的李蒙,还是小镇的其他居民,都固守父辈们已经建构起来的秩序。然而,秩序却让贫穷的人心灵深处感觉自己低贱,生命毫无意义,因此失去自我价值,也让富裕的人除了从别人身上榨取钱财之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人成为自我孤独的根源,而自我也成为他人的地狱。 作者以冷漠清醒的笔触反问“中心”之不在,“尸”将何附,讽刺顽固不化的继承者的滑稽可笑以及傀儡的荒诞不羁。然而,回忆式的叙事模式又赋予了作品一种思乡怀旧的情感。两种情绪在以“黑色”、“红色”和“绿色”为底色的空间中交集、碰撞、纠结。但作者却巧妙地将矛盾情绪隐藏在物理空间之中,如爱密利亚一样,用怪诞的身体和荒诞的行为掩盖内心的真实情感。作者因爱和眷恋而不能放弃,只有以冷漠讽刺的态度看着传统的南方倾斜和坍塌下去,在笑声中发出最后一声叹息。
3.若隐若现的自然空间: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
叙事时间的空间化,它所展现的因果性也随之弱化。“场景的空间化使得一个纯环境担任起叙述情节的任务。”小镇的社会空间固守南方传统道德意识,日益走向衰败。自然的空间,包括地理和天气,因其抒情、狂暴和怪诞的特性成为了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因。
自然是事物繁衍生息之地,有新生、成长和成熟,也有凋谢、没落和死亡。它使人心灵净化,具有诗意的情怀;同时,它又展现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具有建构性,也具有毁灭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真实空间。若隐若现的沼泽地和松林与变化万千的天气与小镇沉闷的社会空间形成对比。在小镇的居民看来,沼泽地与怪异、暴力、疯狂、阴暗、邪恶的象征。他们对沼泽地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偏见,认为沼泽地是未开化的,野蛮而疯狂的地方,与犯罪相连。爱密利亚夺财害命,深夜将李蒙埋尸沼泽地;马文的父母是放浪的年轻人,不管孩子,反而“喜欢在沼泽一带逛来逛去”;爱密利亚在沼泽地里给马文安了一个很厉害的陷阱;李蒙跟马文到沼泽地里鬼混,等等。他们认为到沼泽地里去的人(爱密利亚、李蒙、马文、马文的父母和疯子芮纳·斯密士)性格、行为和样貌异于“常规”和“常人”,也必将受到惩罚。然而,对爱密利亚来说,沼泽地是她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地点。沼泽地里的蓝色鸢尾花富含爱意、吉祥,是好消息的使者。一个平庸的人也可以获得如罂粟一般,热烈、狂放、美丽的爱情。她在沼泽地和田地里工作认真专注。巴赫金认为与自然的接触使得人失去了“個人的纯消费的卑微的性质”。田园式的劳作给了爱密利亚纯粹的快乐、生命力和魔力。她研制的药能治疗人的伤痛。她酿制的酒能温暖灵魂,激活早已麻木的情感,让人心中“升起一种像痛楚一样刺人的甜美的感觉”。沼泽地的百合是酒杯状的,是承装酒之精神的器皿。爱密利亚的酒和沼泽地的百合花形神合一,让人感觉纯洁、庄严、诗意和高贵,让人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获得一点点的自豪感。它们为死气沉沉的小镇输入了活力、生命力和自豪感,是连接沼泽地和小镇的精神纽带。因为爱密利亚在沼泽地酿的酒,小镇获得了新的自豪感,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沼泽地的花有美好的寓意,爱密利亚酿的酒能给人精神的安慰。它们的出现推动故事向积极愉快的方向发展。然而,沼泽地腐败的臭味改变了小镇的命运和叙事的进程。“自然的气味,无论是污秽的还是芬芳的,皆有表现力”。臭味具有暴虐性、入侵性、扩张性,潮滋滋的,让人感觉不舒服。它与马文身上卑劣的品质臭味遥相呼应。李蒙身上不再是爱密利亚给他抹的芜菁味。他被比喻为沼泽地的蚊子和苍蝇——让人厌恶,带来病毒的害虫。沼泽地臭味的入侵最终导致小镇走向坍塌的边缘。马文与李蒙的共谋将毁灭变成现实。人们认为决斗出现在七点与沼泽地冒出的臭气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事。“七”是爱密利亚认为吉祥的数字,也是爱密利亚某种神秘的信仰。叙述者却将其与暴戾的臭味相类比。意义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的类比产生诙谐的效果。幸运的“七”带来的却是厄运,让人唏嘘不已。滑稽荒诞的决斗将爱密利亚推向了彻底的绝望、无助和孤立,成为一个孤独的鬼魅。
4. 小结
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美国南方的地理图景,折射出了美国南方社会所经历的繁盛与衰败,线条流畅,断裂和留白也恰到好处,形之所似,神之所妙,让人赞叹。她所创作的物理空间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和主题,与文本的其它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交叉相连的网状空间。时间物质化为空间,获得了荒诞的特质,强化了小镇社会空间的荒凉、孤独和怪异。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建筑学[G].文化研究.周宪,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44.
[4]W.J.Cash.The Mind of the South. Penguin Books Ltd., 1971.
[5]杰罗姆·科林柯维支.作为人造物的小说:当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 [G].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0-69).
作者简介:甘细梅(1980年2月),女,韶关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叙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