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自我体验,必将形成一个超过数学学科的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出现这样一词“数学素养”,它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展开研究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2、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评价体系,这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1、从观念层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计算得到答案,然后回答现实中进行检验,将此类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以便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具备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数学源于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數学素质。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自我体验,必将形成一个超过数学学科的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出现这样一词“数学素养”,它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展开研究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2、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评价体系,这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1、从观念层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计算得到答案,然后回答现实中进行检验,将此类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以便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具备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数学源于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數学素质。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