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生态散文诗的交响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书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美国的梭罗、日本的德富芦花,甚至国内写报告文学的黄宗英、徐刚等等。以往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创作,大多以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或者揭露人类破坏自然的罪行等为核心,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它告诫人们要简化生活,腾出时间来深入生命,品味生活。不要被繁复的生活所迷惑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的生活,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轻松与愉快。“瓦尔登湖”是他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再比如在徐刚的《大地备忘录》,揭示了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物种锐减以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作者看到了人类的虚伪,批判了人类对自然存在价值的漠视。总之,都是大自然的纯洁、神圣与这份纯洁、神圣被践踏的“故事”,人与自然基本上是两股力量,要么人走进大自然,要么展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而黄恩鹏的散文诗《过故人庄》则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在借助于大自然的各种意象来表达个我的思维与情绪。
  《过故人庄》的每一首诗里,都少不了大自然的意象,所有的篇章,都是大自然的畅想,是作者在“行走”之后对大自然的一次特殊的拜访,对大自然的一次特殊的巡礼,作者的关注点始终不能离开大自然中的物象,作者在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象、大自然中每一个细微的季候的变化,都成为作者思想的一部分,成为他重新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一个契合点。他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解说自然;也不是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作者是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感悟人生、涤荡心灵,启迪智慧。自我已经完全融入大自然当中,灵魂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境界,这种思维方式在散文创作以及散文诗创作里都是比较少见的。
  “峡谷里灵魂高贵的祈祷,时时温润我内心的十万大山。”“有暇到山里走走、湖边坐坐,身子轻盈头脑清醒。自然山河的葳蕤,给心灵的花草带来了一片明亮。以寂寞倾听寂寞,以孤独抚摸孤独,以思考催开思考,阅读大地生命,让我得到更多。自然物象是大地最好的言说者,是润养身心的果实。当生活遇到某些不能释怀的问题,只要去听听它们的声音,看看它们的生命本态,就全解决了。”(序)
  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大自然之于他的伟大力量。这段话本身就是韵味无穷的散文诗。这也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作者的散文诗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没有做作、没有矫饰,浑然天成。作者这些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恰恰是他散文诗创作的真实写照。对大自然的深层理解与热爱构筑了《过故人庄》这本诗集的主线,是这本诗集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这本诗集,笔者认为黄恩鹏《过故人庄》,其实就是生态散文诗的交响。其中所蕴涵的大气与智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归根到底是思之巧,构成了诗之巧。这本诗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中心主义”生存理念的无限怀想和希望。作者在作品中这样写道:
  “从今天起,我把大地上每一个村庄都叫故乡,把每一个人都认作我的乡亲。我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有我熟悉的乡音。”
  表现出作者对大地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景仰,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人与大地、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精神指向。整本诗集都蕴涵着崇尚自然的精神内核。在众多的作品里,充盈着树叶(茎叶、根须)、麦田、风、雪、大海、船、鸟、炉火、大陆、山谷等意象。作者对现实生活中“高谈阔论幸福的人”(《有人彻夜谈论幸福》)提出了谴责,作者最终想到的是“大地黯淡,麦子闪光。/饱满的大地将一切给予了他们,他们是否也能给予大地一些什么?”作者的思绪始终没有离开大地。这是作者独有的思维方式,一切以对大地、大自然是否恭敬、是否有回报为指针。哪怕是对社会现象的指斥。因为作者心中有大地,心中装着大自然,所以大自然当中的一切、哪怕是微小的事物都能给他带来愉悦,引起他的遐思,由对大自然的亲近转为对大自然中微小事物的关切,这也是他散文诗作自然流露出的思绪。《一粒盐里的海》,表现了一粒盐与大海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卑微与强大之间的相互转换,透视出作者对卑微与弱小的关注甚至颂扬。与整本诗集的主旨相呼应。
  在这样一本借助于大自然的意象来思考的散文诗集里,作者的想象力是超乎寻常的,这可能也是所有散文诗作家的共同特性。但是在黄恩鹏这里,除了惊人的想象力之外,还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比如《风把金子掀进大海》,充满神奇的想象,同时又彰显出作者博大的胸襟、透视出作者对果实、对麦田以及大自然的崇拜。“风把金子掀进大海”,这是多么新奇、大胆的想象。“阳光下的大海,秋天丰腴的麦田!”作者把波光粼粼的大海,想象成一望无际的麦田,这是对果实、对麦子、对大自然的礼赞。金子—大海—麦田,构成了一种奇特的链接,在作者眼中,麦田就像金子一样珍贵,阳光下的大海,就像秋天丰腴的麦田!就像风把金子掀进大海。作者要展示的重心是麦田。用金子被抛进大海这样的意象来形容麦田,这应该是作者的原创。作者歌颂了“辛勤耕耘”者,他们的品格是“默默承担、不怕苦难,风雨经年”。这些“辛勤耕耘”者,比美好还要美好,让无限更加无限。这与作者在《过故人庄》这本散文诗集里的总基调完全吻合,隆重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颂自然、歌颂淳朴、歌颂农人的主题。把以往人们仅仅看到大海的辽阔的特征丰富了、拓展了,除了辽阔还有充实还有珍贵,同时借大海意象,歌颂了麦田以及麦田所象征的淳朴与自然。最后两句特别具有新意:“风把金子掀进大海。大海是盛满金子的瓦罐。/那些白帆犁开海面捡拾金子。岸畔青山,是储金的屋檐。”把“大海、白帆以及岸畔青山”与金子(也就是麦田)一一对应,并且找到大海与金子之间的契合点,依然给人新奇无比的感觉。“岸畔青山,是储金的屋檐”巧妙呼应了前文对于麦田之辽阔的描述,使整首散文诗,气势恢宏,更显示出与天地合一的韵味。
  黄恩鹏的长篇散文诗创作,在创作形式上显示了作者的大气。他有《一朵火被缚到人间安居》(组章9题)、《内心的剑光》(组章6题)、《魏晋名士》(组章10题)、《一粒盐的魂》(组章20题)等等。这些散文诗作品,思绪绵长,但不像散文可以声情并茂地叙事,更不像小说可以借助于人物、情节、结构去细腻地展开历史的长卷,长篇散文诗只能依靠自己的情思与才思,更需要作者有宏大的构思与恢弘的气魄。长篇散文诗中每一篇作品,又相对独立,好比一串串袖珍珍珠,最终连缀成一串富丽堂皇的珍珠项链。相比较而言,长篇散文诗创作的难度定然要高于散文与小说。   当然,《过故人庄》里不仅仅有气势恢宏之作,同时也还有委婉含蓄之篇。比如《9月16日早上记梦》,就是一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的爱情诗篇。
  轻轻。你来了,像一尾鱼儿闪烁河里,让我猝不及防。
  内心积蓄多年的雨,柔柔洒落。
  摇曳生云。我身如故国之树,由沧桑变得年轻。
  伤口结成鲜嫩的果子。你的叹息和忧郁,让月光更加明亮。
  一棵草,因一种失误而痛苦不堪。
  但是如何能,重新选择一匹小马,与你一起走回青涩?
  天亮了。那一只春天的灰椋鸟,从你清逸的画里飞出。
  相思的梨花跌了几瓣。
  我来不及拾,就被蛇一样的风吹得,无踪无影……
  第一节,是讲爱情的不期而遇,爱情的力量让“我”变得年轻。第二节是爱情受到了挫折,但是“我”对对方依然如故,但是结局还分手。“我”幻想一切从头开始。第三节是讲作者的当下,虽然对过往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思只是暂时的。这篇作品,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但是每一句都委婉含蓄,既显示出爱情的纯洁也彰显出情感经历的复杂,整体的表达优雅别致,诗意盎然。字里行间,细腻情感的流淌,柔软同时也令人荡气回肠。
  散文诗的语言,无疑都是华美的,所谓的“诗意”是必须具备的。众所周知,格律诗的解放构成了自由诗,自由诗的解放构成了散文诗;作为人类审美变革的产物,散文诗虽然冲破了诗歌形式严格的格律要求,但是内在韵律的呈现与辞藻的考究,依然是散文诗的重要特征。有人可能会讲,任何文学形式的语言都是美的,但那只是从整体而言,宏观而言;而散文诗的语言,则是需要句句精雕细琢,这恐怕是除诗歌以外,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与之媲美的。比如黄恩鹏的《孤独的梭罗》:
  “梭罗不孤独,一只小松鼠给他搬来了一座可以装得下全世界鸟鸣的森林!
  他栽种山核桃、糖枫、白桦树和栗树。他听湖水的镜面打磨锋利的鸟鸣。他随清风吐扬文字的花香。那薄薄的香,切割着空气。他的孤独,是沿寂静而上、思想而升的雪花的孤独。他是一棵远离尘世的茅草,是一只浮游于天地的小木船。谦卑的小动物与朴实的大自然,是他内心频频闪亮的诗句,也是他超验生命的理由。”
  作品形象呈现了这位生态文学创始人的心路历程。每一句都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艺术地展示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实景,无论是小松鼠、白桦树,还是雪花、小木船,所有的文字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当然可能有人会讲,像上文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很适宜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而事实上,我们强调的是,即便是书写事物正反两个对立面的特性,文字本身依然是雅致的。比如《一朵花的力量》:“打开紧闭的宫门与窗帏,一朵花,呈现它的杀气与祥和。五百年、一千年或两千年,深不可测。/可以让卑贱与高贵错位,可以让剑影与刀光聚拢,可以让兴盛与毁灭瓦解。/无论是倾城倾国的牡丹,还是生死相许的玫瑰;无论是啼血啼泪的杜鹃,还是与世无争的南山隐菊。一朵花啊,是一瞬也是永久。它释放香气,也容纳乌烟瘴气。/一朵花,亦真亦假,柔软坚硬,抵得上十万大军的刀枪!”这里有牡丹、玫瑰、杜鹃与南山隐菊,同时也有杀气、剑影刀光与乌烟瘴气,作者深刻地表现出“一朵花”(女人)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能量。表明作者对历史与现实深邃的透视力。所有成功的散文诗概莫能外。
  作者在诗集的序言里这样说:“我行走,并不是单纯为写作,更多的,是为留住‘过去时’的生活影像。这种‘过去时’就像水珠,不及早关注,瞬间就会蒸发”[1]作者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写作态度,是笔者特别欣赏的。这其实道出了写作的真正意义。成熟的作品,大多应该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越是心无旁骛,越是纯真无邪,越是至真至善。由此可以见出,黄恩鹏创作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任何作家要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恐怕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历练。他的作品从文字到意境,都充满了诗意,是由作家心灵流淌出的一斛甘泉,透着由内而外地纯净。在《隐没的光》(组章12题)里,其中《聚拢》[2]写道:
  几粒种籽在夜里开始交谈。
  它们谈论白天的阳光够不够足色。早上的清露是否纯天然。中午时分的雨水是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当清风抚摸它们身体的时候,是不是还像从前那样,温柔、激情。
  意象独特,想象奇异。种籽在夜晚的“交谈”,作者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大自然风光,阳光、清露、雨水、清风,从种籽对大自然的感受入手,呈现大自然的清新与祥和。
  那一只常来偷摘松果儿的小松鼠,总想把整个森林搬回家里。
  还有河边一群窥视许久的麻雀,会不会将一个庭园啄起,飞向另外的山谷或平原。
  溪水流淌,空气中弥漫金盏花的味道。突然,我听见一枚小石子在水里惊呼:瞧,这条粗鲁的小鲫,他差点绊了我一跤!
  作者眼中的一切都富有生命,小石子与小松鼠、麻雀是一样的生命体,它们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整个画面清新、活波,充满生机。
  那个夜晚让我异常兴奋。我看见一个怀抱古琴的女子,从一条蜿蜒的小溪上轻轻走来,她凌波微步,笑靥生花——当她走到我门前的时候,晨光就照过来了。
  清新的一天又开始。
  展现了作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理想。与上文的小松鼠、小麻雀等等的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物我合一的美妙图景。这里熔铸了作者对人类的美好憧憬。其中《深入》:[3]
  “我要像根一样的深入。
  像白菊花深入南山。像翅膀深入天空。像大海深入一粒盐。
  深入大地矿藏,集合众金属的光芒。”
  “深入”这种意象本身更加奇特,“像白菊花深入南山。像翅膀深入天空。像大海深入一粒盐。”从空间角度看,由小深入大,而后又由大至小;最后“深入大地矿藏”,“深入”的空间又至大。空间的变化,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游刃有余,自如地跳跃性,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他的散文诗作品,语言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即是雅俗相彰。优雅与通俗在他的诗句中结合得天衣无缝、自然天成。比如《谁的内心吹开了雪》,其中有些诗句如:   “菊花开放,小小花瓣摆渡心灵的高洁。”、“山那边的风吹啊吹,把一场雪吹进了那个人的内心,灵魂秘密的殉葬,果实悄悄的转移,他的心灵被大雪清洗,他的身体因此而在千年的河畔生根、发芽。”
  诗句的前一半通俗、浅显,后一半则典雅、深刻甚至是言人未言。俗,俗得坦荡;雅,雅得自然,他的诗句常常是由浅近的俗而抵达深刻的雅。又比如这首散文诗的最后一句:“大风吹,大雪下。这一场大雪啊,能否召回一些破碎的灵魂?”当读者读到俗语俗句之时,千万别以为会“俗”到底,后面的语句马上会峰回路转,后面的诗句一定会带给读者惊喜,一定会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语言的魅力。
  另外一个特点是喜欢运用隐喻。比如《一朵花的力量》,非常明显的隐喻,表明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超现实主义。花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展示了“柔弱之坚硬;一瞬之永久”。她有柔弱之躯,但是却有改变世界命运的力量,她让千秋万代都记住那个花一样的公主或宫娥。富于哲理意味。
  “一朵花的一生会有什么让我记住?
  比如花蕊和种籽。比如蜜液和花香。比如花一样的公主和宫娥。
  谁会看见,一朵花的清嫩和苍老、蓬勃和萎糜?
  谁会看见,被令人眩晕的花色与令人颤栗的血光濡染了皇权的江山,是如何在苍苍大水中把大船小舟一次次倾覆?
  那些被花光宝气照亮的后庭楼阁、雕栏玉砌,以及被无数双握紧欲望的手更改了朱颜的朝代,是一朵花的力量?”
  除了写现实,他也写历史,比如《竹林七贤》,“九月的夜晚,我必是看见了七贤在南山脚下,饮菊花酒、吟竹林诗,说重阳心事。”入题很快,很巧妙,抓住了竹林七贤“饮酒、赋诗”的特征。“一扇通往竹林的门开着,竹子被禅意的月光清洗。月亮,一定要清白,不能有任何污渍。它照临万物,万物也要清白。”“禅意的月光”,极其准确,“清白”,强调了竹林七贤的高尚气节。写历史,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有所创新,不拘泥于历史,这个度是不容易把握的,在这篇散文诗里,作者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对魏晋时代特征的描述,作者表现得轻松自如:
  “道路向下,灵魂漂泊,寻找菊花盛开的山谷。你们愤世嫉俗,因为身边时时都有阴谋与利益的私奔,天天都有政客与小丑的媾合。/鹿车辗动长路。当砂砾变成宝石混际江湖,谁还会相信水的纯度?当真理被谬误取代、命运被伤口摆布,谁还会驻足阳光里歌唱?”
  其中“阴谋与利益的私奔”、“政客与小丑的媾合”,高度概括,又极其形象,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比喻的作用。同样“真理被谬误取代、命运被伤口摆布”,也具有贴切、巧妙的效果。作者对历史题材的书写,虚实之间,依然给人具体可感的感觉,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当然,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明智的作家都会有同感。黄恩鹏作为当代散文诗作家中的代表,同样也还有提升与历练的空间。某些作品中的文字依然还有推敲的余地,比如《隐没的光》里的《独愁》一节,其中一句“梨花还鲜润的女人,迎着月光,走上了一道曲折山路。”其中“一道”改成“一段”是否更顺畅?另外一句“雌色的火在引诱什么,让我受刑于这温柔的裹缠?”其中“裹缠”改成“缠绵”是否更符合内在的韵味?当然笔者的感受也不一定正确。文学艺术,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作者的优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曾经这样说道:“‘天地君亲师’[4],古人的认识比我们深刻。试想:天地初始,先有山水,后有人、有城,那么,以自然为中心天经地义。现代人应该觉醒并改变态度,认识自己的窘境,削减或节制利益的无限需求,变‘人类中心主义’为‘自然中心主义’。我常以这种心理,探寻遗存的生态。对于我内心早已久远了的村庄来讲,也许只有把它当作天堂来热爱,神性才能够找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这种敬畏,特别值得现代人学习、思考,我们只有理解了作者这种对大自然的态度,才能真正读懂他的《过故人庄》。总之,黄恩鹏的这本散文诗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它是中国当代生态散文诗的交响。
  注 释
  1.黄恩鹏:《过故人庄·自序》,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黄恩鹏:《过故人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115页。
  3.同上,第118页。
  4.黄恩鹏:《过故人庄·自序》,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其他文献
去诗十五年的成都青年诗人彭志强回诗后所做的一项工作——唯一的诗歌工作,是把文物翻译成诗歌。我读他此前的《金沙物语》(四川人民出版社),现在的《草堂物语》(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实是在读文物——读翻译成了诗歌的文物。志强不像好些去国的人,去了就不回来了,或回不来了。读读志强的诗就知道,他是回来了的,真正回到了他的冰清玉洁、烟朦雾胧的诗国的。  我有过在成都东郊某区文化局工作十年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对文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谢克强:1947年生,湖北黄冈县人。当过兵,上过大学,作过文学编辑,曾任《长江文艺》副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诗歌》执行主编,黄冈民间文化学会名誉会长。  1972年开始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发表作品,已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二千余首(章);有诗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百家哲理诗选》《新时期诗歌精粹》及各类年选等二百余部诗选;大学毕
期刊
诗美学巨著《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独具慧眼地把诗人归类为“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二者区分是除却才华、想象和情感等共有特征外,“客观之诗人”需要经受社会磨练,及其作品能够承载起丰富阅历,这为后世留下一个判识诗人个性风格的特质的“路标”。照此生发,跟着个人感觉走的诗人即为“主观之诗人”,把自己的写作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去运笔即为“客观之诗人”。  在有些浮躁和喧嚣的当下,诗人中绝大多数
期刊
正是午后初霁,阳光一颗一颗掉下来,世界安静到没有声音。我坐在窗前,手捧着周庆荣的散文诗集《预言》,在静静地读。窗外,昨夜疏风骤雨,落花拂下来,一地胭脂,一地雪。而树也会在这个时候落叶,落叶的同时生出了新叶。因此,上海的五月是万物新旧交替比较繁复的时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上海的秋天,那个时节的上海,少了些浓妆,多了些骨秀与清朗。这样的骨秀与清朗,亦如周庆荣给我的感觉。  身怀对散文诗的虔诚,钟爱与思
期刊
诗人王钻清首创“大时空诗”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我与北京、上海等几所大学的专家学者讨论,用解释学来分析的话,可以说“大时空诗”找到了一种新的言说方式,可能更好地使诗人视野开阔且有超越常见时空的想象,内容丰富且有深远的意境和充分的意向,形式新颖且呈现独特的风格与深厚的韵味。  自2005年以来,王钻清一直尝试写作“大时空诗”,早期只是将天体和星系等太空元素移植诗中,意图在于突破诗作中的陈词滥调,制
期刊
诗歌写作无论在何种意义上指向最后的那个“自我”,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只不过有的诗歌对这一关系呈现得过于明显,有的看起来则十分隐蔽。19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在新世纪愈演愈烈,任何自由写作的模式都可以拿来实验,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深刻的成功。但不论如何,作为写作者的主体在借助客体以探索和审视自己的经验上都要通过一条真实而新颖的道路,以期完成对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人的心灵
期刊
一个作家在一个文体领域过于成功,其他的领域便会被主动忽视。沈从文就是如此。相比较于他的小说、散文,沈从文在诗歌领域的探索持续时间长,贯穿了作者终生。在《沈从文全集》诗歌卷中,他生前未发表过的诗歌占了40%多。依据沈从文诗歌的语言体例,我们可以大约看到三类:土话诗,白话诗和旧体诗。沈从文的旧体诗作于1961年以后,前两类诗歌构成了沈从文建国前的诗歌写作,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诗歌统称之为新体诗。如果把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评家。他的詩评以感悟、印象入手,“道他人之所未道,言他人之所未言”,显示出其不同流俗,独立创美、寻美的诗性气质。虽然他曾自谦地说:我并不懂诗,尤其不懂近十年来的诗。”[1]“我提不出什么特别意见,因为我并不怎么懂现代诗。”[2]但从其《沫沫集》、《新废邮存底》等关于诗论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沈从文对诗歌审美赏鉴的独到、精准,而且也为
期刊
作为诗人的三色堇,其在诗坛已经是大家都熟悉的重要作者。但是,关于散文诗的创作对于她来说,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应该把分行诗与散文诗区别对待,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然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有过分行诗写作经验的作者,如果尝试着不分行的散文诗创作,必然会遭遇两者在表达方式,语言节奏、表现艺术处理上的不同所带来的困扰。那么,人们就不得不承认分行诗与散文诗确实应该属于现代诗领域
期刊
花语:“读我国一/著名(国宝级)抒情诗人的诗集/我把每页上的/‘ 啊 ’/ 都改成了/‘ 呸 ’/ 结果都是这样的// 呸!大地/呸!太阳/呸!黄金般的稻谷/ 呸!海洋/ 呸!母亲/ 呸!滚动的车轮//改完整本诗集/ 改完整本诗集/爽死我了”,这是你的诗作《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做了》,说实话,读完整首诗,我没稳住笑,很大声,完全没有顾虑办公室还有别人!真的很过瘾,很爽,反讽的意味很浓,不笑不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