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突发缺血性脑卒中一例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kf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49岁,因反复心悸1周,再发1天入院.有长期饮酒史30年,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示左室增大,室间隔及前壁广泛运动低平,左室射血分数0.44.入院后考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次行药物复律后患者突发缺血性脑梗死,急诊取栓.
其他文献
目的 验证脂质体药物在心肌缺血区域的炎症靶向效应,探讨其减少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优势.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膜挤出法制备胺碘酮及丙酮酸乙酯(E P)脂质体,并对其进行粒径、包封率检查.通过阻断和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并通过缺血再灌注(I-R)前后心电图变化验证模型.尾静脉给药,考察荧光脂质体在I-R心肌中的炎症靶向效性;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考察胺碘酮脂质体对M I-RI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另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
目的 针对临床上缺乏精确有效的心脏起搏器寿命的预测方法,提出基于起搏器电池的放电曲线特性,对起搏器电池耗竭时间进行预测.方法 建立锂电池消耗模型和动态预测机制,使用锂电池进行放电实验;同时,对未耗竭起搏器进行离体实验以及实验条件的探索.结果 放电测试实验表明预测效果良好,离体实验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结论 基于起搏器电池放电特性曲线进行心脏起搏器寿命的预测具有可行性,在进一步的离体实验中支持下,可望建立精确的临床预测机制.
双孔钾离子通道是一类参与调节细胞兴奋性的钾通道超家族,其中的T REK-1通道可被花生四烯酸和机械牵张所激活,在心脏中表达较高,参与心脏的机械电反馈.目前研究发现某些心律失常发生时涉及到T REK-1的上调,阻断T REK-1电流会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异常延长导致心律失常,而T REK-1电流的异常加强也可能会通过增加超极化引发传导阻滞.已有研究提示调节T REK-1可以治疗心房颤动,但是对T REK-1的特异性调节剂临床应用的研究仍然缺乏.
目的 通过体外消融实验验证不同压力和功率对射频消融损伤的影响.方法 使用SmartTouchTM导管,以不同导管贴靠力(低1~3 g、中5~15 g、高15~20 g)在不同功率(低30、中40、高50 W)下对猪心心外膜侧进行射频消融至目标消融指数(A I)值(350、450、500),测量消融灶宽度和深度,并计算体积.结果 射频消融中,A I与消融灶最大内径、深度及体积呈正相关(r=0.66、0.7、0.7,P<0.05);在固定压力、AI为350,功率为40W时,消融产生的消融灶较大[表面直径(4.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其并发症不可避免.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心房食管瘘.心房食管瘘虽然少见但通常致命.预防食管损伤的策略很多,而广泛采取的方法是使用食管腔内温度监测,然而各大数据显示使用常规食管温度探头并不能降低食管损伤的发生率.虽然新型的红热外成像系统可以准确、有效反应导管消融期间食管腔内温度变化,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全面评估红热外成像系统在食管温度监测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导管射频消融(RFCA)目前已成为心房颤动(AF)防治的重要策略,而术后复发则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近年研究表明优化及综合管理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OSA)、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可改善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和自主神经重构,从而可减低RFCA术后AF的复发.RFCA不应仅单独作为AF的治疗方法,而应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式.
分析本科存档的265289例(束支传导阻滞、分支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心电图(ECG)资料,发现13例间歇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的ECG资料(男性7例、女6例.年龄43~8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3例),得出结论:① 间歇性LAFB较少见;②其诊断首先要除外交界/室性激动或室性融合波;③LAFB可拟似、掩盖异常Q波、ST-T改变;对ECG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④间歇性LAFB隐现受以下因素影响:急性心肌缺血发作;3相阻滞(生理性、病理性);4相阻滞;3+4相阻滞;文氏现象;间歇性LA
患者男性,55岁,因“心房颤动消融术后2个月,心悸1周”入院.心电图提示不典型心房扑动.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3.8 cm,右房4.3cm,左室4.8cm,左室射血分数0.78.三维电生理激动标测示左房激动呈放射样扩布,且存在色块及标测周长缺失.于M arshall静脉内植入微电极拖带标测良好,随后于M arshall静脉内行无水乙醇化学消融终止心房扑动,再未诱发.
报道Ebstein畸形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安置无导线起搏器一例,患者女,60岁,因Ebstein畸形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已有10年,考虑如置放起搏导线可能会干扰置换的生物瓣功能,因此选择了无导线起搏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如考虑放置导线可能影像瓣膜功能时,可选择安置无导线起搏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患者女性,62岁,因胸闷就诊,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RR间期散点图间断出现4层分布,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呈多分布时的散点密集的块团沿平行于Y轴分布,相对应的团块逆向的片段心电图,长RR间期2倍或>1倍、<2倍的基础窦性心律周期,诊断为Ⅱ度Ⅱ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