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正面和背面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12327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家、名师多从自身的阅读起点解读、分析《背影》,较少关注学生的阅读起点。为此,笔者做了一次《背影》的学情调研。通过分析学生的原始理解,引发了对《背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调研;分析;思考
  一、调研的缘起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5年10月,发表于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的《背影》,自1930年首次被选入由赵景深主编、北新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第三册,之后,不断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1952年,因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争论而退出教科书;1982年,重新回归教科书,成为经典课文,研究不衰。笔者研读了近30年来《背影》的主要研究文章和名师课例,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和演绎中,感受到《背影》的博大与厚重,《背影》的文化意义、文学史意义、社会学意义、伦理学意义等方面不断地被挖掘和显现,同时也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1.考证式的名家解读。名家教授为了解读清楚字里行间作者隐藏的情感,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家谱、与父亲的关系以及父亲的生活细节等方面的资料,佐证解读的正确或解读的新意。如果没有了背景资料,仿似无法解读作品,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主旨解读各是其是。《背影》发表后,特别是编进教材后,研究者和教师从不同角度研究文章的主题。早期多从“爱”的角度进行解读,且多从亲子之爱理解文章——
  叶圣陶先生认为《背影》的主旨 “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文章例话·〈背影〉》)这是早期比较公认的见解。
  蒋济永(2001)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父亲的慈爱的形象,从而得出“《背影》是作者对母爱赞美与渴望的颂歌”的结论。这一结论引发诸多驳斥。(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名作欣赏,2001(02).)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背影》时,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背影》感人的情感是“爱和被爱往往有隔膜,情感是错位的”。(《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韩军老师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将《背影》的主旨解读为“肉体的生命并不坚强,它非常脆弱;肉体的生命并不永恒,它非常短暂”, “生命短暂、脆弱,不可恒留;光阴匆匆,稍纵即逝,不可久驻”。(韩軍《背影》课堂实录语)引起学界关注,四川大学文学院李华平老师一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引发“韩李”之争,至今未曾了断。
  3.名师课例内容不一。一篇经典之文,可学者甚多。不同的施教者,面对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情,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属无可厚非。然而,细致分析名师课例,却发现精彩各自的精彩,而无共同的必须学习的内容。
  有的名师是这样的:感动的内容都与背影有关——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些信息对理解本文有联系(出示佐证材料)——再回到文中理解感情。
  有的名师是这样处理的:读“父”(怎样的父亲)——读“子”(怎样的儿子)——读“父”与“子”(情感)。
  有的名师是这样处理的:读课文谈感受(原始理解)——顺着学生的感受,从文章选择内容理解——拓展理解。
  二、调研测试
  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是带着学生往前走。学生对《背影》的原生态理解究竟是怎样的?哪些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学生共同的关注点是什么?带着这些思考,笔者设计了《背影》的调查问卷,并于2019年10月11日在顺德区勒流街道富安中学八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测试校是顺德区勒流街道初级中学,就近划片招生,学生整体水平在当地属中上,测试班是学校优秀班级。学生全部没有读过《背影》,这很大程度保证了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测试时间为45分钟。调研测试的要求和题目如下:
  【阅读要求】
  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圈起来。
  把你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并打上个问号,然后在相应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疑惑。
  把你觉得精彩的或含义深刻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打上个感叹号,然后在相应的空白处写点评。
  【阅读测试】
  1.用一个词语概括父亲的形象,然后找出能表现这个形象的一句话。
  2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对父亲的情感,然后找出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一句话。
  3.你认为促使“我”流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分析出来?
  4.你认为本文有哪些方面最值得学习?说说理由。
  三、调研测试数据分析
  1.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比较集中在“典质”“赋闲”“簌”。由于年代的变化,一些行业退出社会,如典当业,或一些词语已极少见诸现代报端,学生不理解属正常,如“典质”“赋闲”。如果把“典质”换为“典当”,如果把“赋闲”改为 “失业”,则绝大多数学生会理解。“簌”小学教材曾出现,那么多学生不懂,有些令人不解。
  2.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
  《背影》语言朴素。质朴无华的语言最容易迷惑人,最容易让人一滑而过,而不会停驻关注的目光。然而,朴素的语言却是最内敛的,最值得挖掘和回味的。遗憾的是,学生画出不懂、有疑问的语句,最多者也就三句。最为集中的是“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学生的疑问也无非是“为什么说太聪明”。
  3.觉得精彩的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集中认为第5、6段的语句精彩,只有两位学生没在此画出句子。由此可见,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认识和认可。   4.用一个词语概括父亲的形象。
  学生比较集中从父亲关心儿子的角度理解父亲的形象。这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习惯于从人物關系角度理解人物形象使然,也是《背影》父亲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最直接的体现。从原始理解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理解是起步,绝非终点。
  5.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对父亲的情感。
  较多学生读出的是“思念”和“感恩”,难能可贵的是有7位学生读出“愧疚”的情感,这比较接近文本内在的真实情感。
  6.本文最值得学习的方面。
  学生从平常学习课文的方法,提出方法、结构、情感是《背影》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综上分析,学生在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仅用45分钟的时间,没有任何背景材料,没有任何指导的原生态阅读,完全依靠自身的语文学习方法、习惯,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凭借语言透露出来的信息,理解文章。从各项调研数据看,无论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或是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判断和把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学生对文章的初始理解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满意的。这是《背影》调研的正面。
  然而,从这些数据中,引起笔者思考的是数据的背面。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未知的《背影》,或者说让学生知道《背影》的背面,而这背面绝不只是靠背景资料才能解决的。学生未知的《背影》背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这就是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另外,如何让学生知道《背影》的背面,绝不能靠老师的告知,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体味,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最后,语文教学不是道德说教,语文教学应该通过课文教语文。
  四、该如何学习《背影》
  面对已经如此理解《背影》的八年级学生,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不会的知识、方法、能力,或者在学生已会之处,引领学生再往前走一步,让学生获得新知。
  1.体味情感,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对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理解,出现比较大的分歧。认为作者对父亲“思念”的占了35.5%,认为“感恩”的占22.2%,认为“愧疚”的占15.5%,认为“不满”的占4%。如果把正面的 “思念”“感恩”加起来,超过一半,占大多数。这是学生理解的分歧,是教学最好的出发点和生长点,也是教学必须给予正确引导的地方。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认为《背影》表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或感恩,那只是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层面,并没有引领学生向未知前进,并且这种已知并不完全正确的。如果完全不理会那“愧疚”的15.5%,学生即使理解正确,也不知其所以然。
  面对如此,只要轻轻一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仅仅只有“思念”和“感恩”么?就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紧紧抓住“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反复让学生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埋怨和写作时的愧疚。《背影》之所以动人,不是在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等的动作,而在于儿子历经生活的波折,逐渐理解父亲的不易,由埋怨父亲而转变为对父亲不理解的愧疚。作品中的两个“我”交替出现,两种情感交织一起。事件发生时对父亲的不解、埋怨甚至有些许的怀恨,写作时对父亲生活的不易理解,以致对自己为曾经埋怨父亲而愧疚。无须背景材料,只要文本,就能让学生体会“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那种自责、那种愧疚的情感。
  2.涵咏语言,提高语言敏锐能力。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为首要任务,离开语言学习,语文将不成为语文。《背影》最值得学习的语言范式是朴实、内敛而又富含情感。激情洋溢、辞藻华丽、情感外露的文章接触得多,而像《背影》这样语言的文章,初中教材并不多见,更值得学习、推敲、借鉴。《背影》的语言魅力是内敛而情感丰富,非静下心来咀嚼涵咏,难以理解。
  一句平实得不能再平实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包含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信息和情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父子双方没有见面,不是简单的,更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不相见”,是刻意而为,其间有多少心酸,有多少难言之隐,作者没有明说。但是,作者在最后,又隐隐约约地暴露了原因。“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家境的衰败,家庭琐屑之事直令父亲“情郁于中”。“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终于”一词,暗含着他们父子关系曾经是多么紧张,多么令人不快。“他终于忘却”,表明是父亲主动缓和关系,忘却不和谐的父子关系,主动修复,“写了一信给我”。同时,作者也承认了“我的不好”。家境衰败、家庭琐屑、“我的不好”导致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如此朴实而内涵丰富的语句,随处可见,正可借此推敲、涵咏,提高学生语言敏锐能力。
  从调研问卷中可知,学生基本视第6段为精彩语段,并且聚焦在对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这是值得欣慰的事。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那么细致地观察描写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事?作者在细致描写父亲时,是带着怎样的情感的?如果教学只是欣赏分析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背影》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作者的每一次观察、每一处描写,都饱含情感,只是不露痕迹,需用心去体会。“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胖子”父亲爬过月台有多艰难,想想便知。问题是作者的眼睛始终没有一刻离开父亲,父亲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哪怕是一个“探”的动作,无论是走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还是回来时的正面,甚至是父亲离开,“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都在作者的眼睛里,在作者的心里。这是子对父的爱,子对父的感激,可因为“我的不好”,情感的表达受阻、压抑,仿似隔膜,实则已融解。“我赶紧去搀他”,便是明证。可是,作者还不能让父亲看见,不能让父亲体察到作者的心。“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对父亲那种既有埋怨,又有感激的微妙的心理,尽在那对父亲“努力”的动作描写。让学生这样去揣摩、品味、涵咏语言,语言的敏感力自然会提升,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自然会浓郁。
其他文献
有篇小说叫作《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其中写到了1989年夏天几个武汉人逗趣的一席话:  猫子说:“我和他们去聊天。”  嫂子说:“天有么事聊头?二百五!没听人说的么:十一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在跳舞,剩下的都是二百五。”  猫子说:“二百五就二百五。现在的人不怕戴帽子。”  ——《小说月报》1991年第2期29頁  “二百五”,本是数词,等于250。当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百、一百五、二百、二百五
广东一考生  美人,总让我想到“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鬼,或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外表美艳,肤如羊脂就是美人,直到我遇见那位舞者,才第一次明白美是从内到外,美人在骨不在皮。  老师为我的笛子演奏找了个伴舞,我见她第一眼就不中意,这大鼻子!这粗腿!还有那黄泥巴似的皮肤,怎么配做我的伴舞!我颇是厌恶地皱起眉头,盯着她手里那双磨破了的舞鞋。她换了鞋,压腿,热身。我吹响笛子
在广东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一类作文选材的要求为: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在五个加分项中,“构思独特”“富有个性”也直接指向选材的独特性。因此,考场作文要想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个性化选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中考考场佳作,与同学们说说中考作文个性化选材的技巧。  一、基本技巧:贴近生活,关注自我  选材,实际就是考生选择生活中的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牵挂的人,或是远在他乡的朋友,或是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我也有一个时时牵挂的人,那就是我最亲爱的奶奶。  记得很久以前回去看过奶奶,那时奶奶的眼睛有点看不清,特别是在晚上,老是流眼泪,但她还是每日忙碌着。正是春耕的时候,奶奶顶着太阳在田里插秧,弯着腰一簇一簇地插,汗水浸湿了她的衣服,只有路过的村民跟她打招呼时,她才会直起腰来回应一声。汗水流在脸上,她用胳臂蹭了蹭汗,又继续干活。傍晚我去叫
网络直播平台上普遍存在的生态不良现象,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网络赌博行为的一些新趋向。赌博趋向年轻化、网络化  “黄、赌、毒”作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法制治理和专项整治的对象。其中,“赌”因其迷惑性相对较高,在青少年中颇具市场。  黄某是一名“90后”财务,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他接触了赌博网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时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盡,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
基本信息:  作 者:梁培生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2月  定 价:70.00元  ISBN:978-7-5575-5930-4  梁培生的新作《滇池之珠》是其继小爨(cuàn)(宝子)字库、小爨(宝子)字体字典之后的一部爨体书法普及之作。小爨(宝子)字库是一款根据爨体字制作而成的电脑字体,该字体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非常
摘要:《写作日常课》基于读写共生的原理,依据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动物”的单元主题和“如何突出中心”写作主题,设计了日常化的片段训练。同时,通过“学—教—评—测”体系的构建,从合理选材、方法技巧和议论表达三个层级让学生逐步把握明确中心、凸显中心、深化中心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共生;写作日常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日常写作研究,
中文名 《我不是药神》  外文名 Dying to Survive  制片地区 中国  拍摄地点 南京、印度  导演 文牧野  编剧 韩家女、钟伟、文牧野  制片人 王易冰、刘瑞芳  类型 剧情  主演 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  上映时间 2018年07月05日  片长 116分钟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彩 彩色  用喜剧手法照亮的社会现实,《我不是药神》在前半段以忍俊不禁的幽
清晨,阳光倾洒在大地上,鸡鸣狗叫和哞哞牛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不远处,潺潺江水在村边流连,缕缕炊烟从一家家屋顶上飘散,如梦似幻。这就是外婆家。  高高的榕树,青墨的方砖,绿绿的青苔,穿过儿时玩耍的小巷,恍如昨日。  轻轻推开小院的木门,外婆头戴凉帽,正扛着锄头,手挎菜篮往外走。“呀!丫头,怎么来了?也不让外婆去接你。”外婆笑呵呵地嗔怪道。她摘掉凉帽,放下锄头和菜篮,一把抱住了我,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