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以幻想写声、人神交融,乃是李贺《李凭箜篌引》突出的浪漫特色,对此诗可作四个层面剖析:一是可人的清秋美女弹琴图的勾勒;二是盛赞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三者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来描摹音乐的形象感、动态感及音乐效果强烈的感染力;最后工笔描摹静态感与浮雕感的深秋神仙赏乐图。
[关键词]李贺 《李凭箜篌引》 通感的音乐描绘 人神交融 浪漫色彩
以诗评乐、赏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评论鉴赏的一大特色,周代即有,唐时为盛。“举凡形容歌声之婉转,纂写演奏之非凡,叙述歌调之来历,畅谈乐人之轶事,述乐工沧桑之感,话歌妓沦落之情:无不以诗之形式表达。”
唐代有三首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的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赏乐之诗。一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二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再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韩愈、李贺三位诗人描绘音乐,皆得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之妙。皆能够通过事物音响与色调的暗示唤起对音乐的听觉想象与视觉联想。从而收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
比较起来,韩、白诗触音乐而伤情。似有对境遇不平的愤激慨叹,不过后者较为直白而已,而李诗是自我心迹的抒发,完全沉浸于音乐之中。忘我忘物、自由驰骋。
韩、白诗善比喻、象声,工于音乐形象的描摹,很有现实主义气息。不过白诗皆以生活中所见所闻事物设喻,如珠贯耳、连绵不断、工笔细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而韩诗则夸张巧妙、联想丰富、比喻新颖、设色富丽,构思奇险但不怪诞;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绘境”:既具现实意味。又含浪漫气息。李诗则洞出一景,夸张大胆、想象神奇、比喻瑰丽,化抽象为形象、变模胡为具体、从人间到仙境,长于音乐效果的渲染,颇具流动摇曳之音乐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难怪方扶南评价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一、唯美纯情的浪漫激赏、感人动神的迷离境界
《箜篌引》原属《乐府歌辞·相和歌·瑟调》,是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本事叙述女子用凄惋箜篌之声,悲悼溺水而死的丈夫。曹植写过一篇《箜篌引》,实乃借古题写新事的饮宴宾客之诗,表达对未来命运不可预测的深沉忧患和珍惜光阴以酬壮志的热切渴望。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经典的赏乐诗,是为其母郑氏忧称“是儿要呕出心来已耳”的李贺在任长安郎时听了“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的、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的梨园弟子李凭激情演奏箜篌之后所作,诗分四层描写音乐。
第一层前四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乐声由远及近,镜头由虚入实,缓缓展示了一幅清秋美女弹琴图。起句以箜篌构造之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之高超,人琴具佳:且于“秋高气爽”演奏,更见高格。二、三句从鉴赏客体着笔概写乐声感物、感神。以实写虚,以形写声。箜篌声让空山浮云住足聆听,令鼓瑟湘娥、素女泪眼愁怀。其琴声神奇美妙、优美悦耳,“惊天地、泣鬼神”若何自不待言。自然逼出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先琴后人的写法。强调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层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具体写乐声。既照应前文“空山、湘娥、素女”凝眸住足的忘情之听,又过渡下文着重描写音乐效果对人、神、自然之物的强烈震撼之力。五句以声写声,以美玉脆裂之声,状乐声悦耳清脆,用凤凰鸣叫之音,拟乐声和缓甜美:重在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六句以形写声,用芙蓉泫露如泣状其声之惋怨悲抑,香兰含情似笑摹其声之艳丽欢快: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绘声绘情、形神兼备。
第三层七至十二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蚊舞。
借助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夸张,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描摹音乐效果的强烈感染力。
“十二”句照应开头云遮雾掩,谓长安城的人们陶醉在李凭弹奏的美妙箜篌声中。忘情、移情所以,竟连深秋的风寒露冷也丝毫未觉:既是浪漫夸张之词,又是一时气候实景。“二十”句形容箜篌之声不仅打动“君王”。而且感动天神。箜篌之声情与自然之景物交融,结舍成统一和谐的音乐形象。“紫皇”一词,巧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过渡到仙府。“女娲,--句,是说音乐飞升震撼天庭,结果天惊石破、秋雨霪霈。“石破天惊逗秋雨”乃高潮诗句。一场秋雨巧合于“李凭中国弹箜篌”,平庸的作者或无暇理会,然而李贺却能触景生情,知音把玩。借外界惊风急雨之声势,写箜篌奔腾壮阔之激情:箜篌声与秋雨声。相应相和、交响辉映: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梦八”二句实乃“石破天惊逗秋雨”之余响。神思李凭箜篌音乐之精妙,教神仙折服,使鱼蛟见赏。上句谓音乐使听众渐入幻境,恍惚中想象李凭技艺之高足以教箜篌高仙“成夫人”弹奏箜篌:下旬说老鱼、瘦蛟体力本已不支、行动艰难。竟然伴随音乐翩翩起舞,足见乐声之美妙绝伦、感物至深。
第三层所写皆运动物象,联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音乐的形象感、动态感于此可见。
第四层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全诗尾声。用静止物象,以环境幽冷来烘托演奏的清冷优美,余味悠然不尽:吴刚斜倚桂树,为赏乐何虑疲惫劳苦:玉兔蹲伏于地,因醉乐哪管露水浸润。乃至于清夜深沉、幽深渺远之时。好一幅深秋神仙赏乐图!音乐的静态感、浮雕感由此可赏。
该诗想象丰富、夸张神奇,设色瑰丽、形象鲜明,结构清晰、主次分明,意蕴丰富、神气十足,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半篇幅着重渲染箜篌音乐效果的感人、感物、感神,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音画交响诗。作者巧妙地将初弹、续弹、高潮、余响、尾声的箜篌独奏过程放在自然天气变化的背景之下,并想象欲雨凝云、冷气骤暖、秋雨露霈、雨歇云消、明月复出皆音乐魔力感染所致,正是乐声与天籁之音齐鸣,演员与听众之情共赏,不仅人、神、自然之物为箜篌音乐所痴迷熔化,而且音乐、演员、听众、神、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深切感受和对李凭技艺的高度评价,成就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二、它山之石、比较玩昧
盛唐杨巨源也曾写过《听李凭弹箜篌》绝句二首,其一云。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诗表面上说宫殿上下为听李凭弹琴而倾巢。悦耳的音乐时时随风轻扬于宫禁园林之中,玄宗皇帝痴迷于李凭之表演惠及皇家音乐人其乐融融。李凭所奏古今名曲无所不包。实则暗含了美好的音乐可使政治清明、君臣调和、百姓安生之意。李凭琴技之高、作用之大自不待说。
其二云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此诗谓李凭所奏箜篌声如黄莺歌于花丛,玉泉流于石间,婉转悦耳可人。于是每每在皇上跟前演奏,玄宗皇帝高兴之下也就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箜篌音乐恩赐民间了,所以百姓有幸得以听到李凭的演奏。
杨诗以实写实,音乐风飘、暖气熔融,李诗以虚写实,仙乐激荡、感物感神。读者尽可比较把玩之。
[关键词]李贺 《李凭箜篌引》 通感的音乐描绘 人神交融 浪漫色彩
以诗评乐、赏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评论鉴赏的一大特色,周代即有,唐时为盛。“举凡形容歌声之婉转,纂写演奏之非凡,叙述歌调之来历,畅谈乐人之轶事,述乐工沧桑之感,话歌妓沦落之情:无不以诗之形式表达。”
唐代有三首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的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赏乐之诗。一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二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再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韩愈、李贺三位诗人描绘音乐,皆得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之妙。皆能够通过事物音响与色调的暗示唤起对音乐的听觉想象与视觉联想。从而收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
比较起来,韩、白诗触音乐而伤情。似有对境遇不平的愤激慨叹,不过后者较为直白而已,而李诗是自我心迹的抒发,完全沉浸于音乐之中。忘我忘物、自由驰骋。
韩、白诗善比喻、象声,工于音乐形象的描摹,很有现实主义气息。不过白诗皆以生活中所见所闻事物设喻,如珠贯耳、连绵不断、工笔细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而韩诗则夸张巧妙、联想丰富、比喻新颖、设色富丽,构思奇险但不怪诞;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绘境”:既具现实意味。又含浪漫气息。李诗则洞出一景,夸张大胆、想象神奇、比喻瑰丽,化抽象为形象、变模胡为具体、从人间到仙境,长于音乐效果的渲染,颇具流动摇曳之音乐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难怪方扶南评价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一、唯美纯情的浪漫激赏、感人动神的迷离境界
《箜篌引》原属《乐府歌辞·相和歌·瑟调》,是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本事叙述女子用凄惋箜篌之声,悲悼溺水而死的丈夫。曹植写过一篇《箜篌引》,实乃借古题写新事的饮宴宾客之诗,表达对未来命运不可预测的深沉忧患和珍惜光阴以酬壮志的热切渴望。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经典的赏乐诗,是为其母郑氏忧称“是儿要呕出心来已耳”的李贺在任长安郎时听了“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的、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的梨园弟子李凭激情演奏箜篌之后所作,诗分四层描写音乐。
第一层前四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乐声由远及近,镜头由虚入实,缓缓展示了一幅清秋美女弹琴图。起句以箜篌构造之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之高超,人琴具佳:且于“秋高气爽”演奏,更见高格。二、三句从鉴赏客体着笔概写乐声感物、感神。以实写虚,以形写声。箜篌声让空山浮云住足聆听,令鼓瑟湘娥、素女泪眼愁怀。其琴声神奇美妙、优美悦耳,“惊天地、泣鬼神”若何自不待言。自然逼出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先琴后人的写法。强调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层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具体写乐声。既照应前文“空山、湘娥、素女”凝眸住足的忘情之听,又过渡下文着重描写音乐效果对人、神、自然之物的强烈震撼之力。五句以声写声,以美玉脆裂之声,状乐声悦耳清脆,用凤凰鸣叫之音,拟乐声和缓甜美:重在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六句以形写声,用芙蓉泫露如泣状其声之惋怨悲抑,香兰含情似笑摹其声之艳丽欢快: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绘声绘情、形神兼备。
第三层七至十二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蚊舞。
借助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夸张,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描摹音乐效果的强烈感染力。
“十二”句照应开头云遮雾掩,谓长安城的人们陶醉在李凭弹奏的美妙箜篌声中。忘情、移情所以,竟连深秋的风寒露冷也丝毫未觉:既是浪漫夸张之词,又是一时气候实景。“二十”句形容箜篌之声不仅打动“君王”。而且感动天神。箜篌之声情与自然之景物交融,结舍成统一和谐的音乐形象。“紫皇”一词,巧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过渡到仙府。“女娲,--句,是说音乐飞升震撼天庭,结果天惊石破、秋雨霪霈。“石破天惊逗秋雨”乃高潮诗句。一场秋雨巧合于“李凭中国弹箜篌”,平庸的作者或无暇理会,然而李贺却能触景生情,知音把玩。借外界惊风急雨之声势,写箜篌奔腾壮阔之激情:箜篌声与秋雨声。相应相和、交响辉映: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梦八”二句实乃“石破天惊逗秋雨”之余响。神思李凭箜篌音乐之精妙,教神仙折服,使鱼蛟见赏。上句谓音乐使听众渐入幻境,恍惚中想象李凭技艺之高足以教箜篌高仙“成夫人”弹奏箜篌:下旬说老鱼、瘦蛟体力本已不支、行动艰难。竟然伴随音乐翩翩起舞,足见乐声之美妙绝伦、感物至深。
第三层所写皆运动物象,联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音乐的形象感、动态感于此可见。
第四层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全诗尾声。用静止物象,以环境幽冷来烘托演奏的清冷优美,余味悠然不尽:吴刚斜倚桂树,为赏乐何虑疲惫劳苦:玉兔蹲伏于地,因醉乐哪管露水浸润。乃至于清夜深沉、幽深渺远之时。好一幅深秋神仙赏乐图!音乐的静态感、浮雕感由此可赏。
该诗想象丰富、夸张神奇,设色瑰丽、形象鲜明,结构清晰、主次分明,意蕴丰富、神气十足,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半篇幅着重渲染箜篌音乐效果的感人、感物、感神,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音画交响诗。作者巧妙地将初弹、续弹、高潮、余响、尾声的箜篌独奏过程放在自然天气变化的背景之下,并想象欲雨凝云、冷气骤暖、秋雨露霈、雨歇云消、明月复出皆音乐魔力感染所致,正是乐声与天籁之音齐鸣,演员与听众之情共赏,不仅人、神、自然之物为箜篌音乐所痴迷熔化,而且音乐、演员、听众、神、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深切感受和对李凭技艺的高度评价,成就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二、它山之石、比较玩昧
盛唐杨巨源也曾写过《听李凭弹箜篌》绝句二首,其一云。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诗表面上说宫殿上下为听李凭弹琴而倾巢。悦耳的音乐时时随风轻扬于宫禁园林之中,玄宗皇帝痴迷于李凭之表演惠及皇家音乐人其乐融融。李凭所奏古今名曲无所不包。实则暗含了美好的音乐可使政治清明、君臣调和、百姓安生之意。李凭琴技之高、作用之大自不待说。
其二云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此诗谓李凭所奏箜篌声如黄莺歌于花丛,玉泉流于石间,婉转悦耳可人。于是每每在皇上跟前演奏,玄宗皇帝高兴之下也就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箜篌音乐恩赐民间了,所以百姓有幸得以听到李凭的演奏。
杨诗以实写实,音乐风飘、暖气熔融,李诗以虚写实,仙乐激荡、感物感神。读者尽可比较把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