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的“空间维度”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文学史的研究多从"时间维度"展开,这使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未能得到完整的呈现,文学史作为情感表达历史的情感温度被系统知识所替代,文学史作为精神史、心灵史的生命情趣被淹没,文学史应有的丰富性和立体感难免被遮蔽.注重从"空间维度"展开文学史的研究,能够还原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文学史场景,呈现特定时间和空间中作家的情感,感知作为文人阶层的作家的生命情趣,促使文学史研究和思想史、心灵史、生活史、情感史等相互衔接,让文学史的研究回归"文学史"的本质.
其他文献
林顺夫教授,1943年5月生于台湾.1965年获东海大学英文学士学位,1967年秋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方研究系博士班,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现代英美文学文论,分别师从高友工、牟复礼、李滋三位教授.1972年9月起在华盛顿大学中日语文系执教,同年10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73年9月转赴密歇根大学东亚语文系任教,2012年6月荣休.
期刊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神曲》的接受,确立了这部作品的经典地位,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的工作也成为学术范本.其贡献的特殊之处在于:但丁是流放诗人,在《神曲》成书前已经逝世,而人文主义者通过构建物质形态和语义形态两条相互呼应的接受路径,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文本传承的典范.在物质形态方面,《神曲》文本沿着“散本—抄本—印刷本”的路径演变,在15世纪下半叶完成了版本的蜕变和存续.在语义形态方面,评注和传记两种副文本在正文本之外发展出引导、解读、建构作者身份和推广作品的重要功能.结合正副文本两种材料,可以系统考察人文主义
期刊
"讴"既是一种中国戏曲的腔调,也是一种古老的声乐演唱技法,至今留存在近六十个戏曲剧种的声腔艺术中.作为声乐演唱技法,"讴"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典籍所记录的声乐表演,随后逐渐分化成多样的艺术形态,并贯穿于戏曲声腔的演变进程."讴"是元明戏曲的重要行腔方式,随着昆曲兴盛,其高难的声乐技法在南北曲音乐中逐渐被废止.而在明清时期的梆子腔等地方声腔中保留的"讴",则展现了这一古老声腔的历史遗迹."讴"在剧种发展中的存废,展现出明显的时代审美变化规律.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有价值的稀见史料可遇而不可求,发掘与研究都比较困难,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只是主流史料与常规史料.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包括手写史料、印刷史料、手写与印刷混合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网络史料等不同类型,其特征为罕见、缺乏有效传播、有价值、原生态等.发掘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有三方面的意义,即抢救史料、还原历史、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在研究方法上,处理稀见史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鉴别真伪,准确评估稀见史料的价值,实现新旧史料的融合与互证,在此基础上化“异”为“常”;其次,在“同时代性”视野中
期刊
杜牧早在晚唐五代就有“纵声色”的名声,由此形成的风流形象影响了后人对他的诗和人的评价.这个形象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竞争”的结果.尽管杜牧年轻时的作品创造了浪子的自我形象,但到了晚年却力图摆脱,把与这一形象相关的诗作排除在他的文集之外.然而读者并未遵从他的意愿,继续传播他删除的诗作,同时也想象、制造、讲述他的风情韵事.考察晚唐五代读者建构杜牧形象的具体方式(如想象诗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将诗中描写的普遍性情感读作诗人自身的情感经验表达,化用诗的词语、格调和传记材料讲诗人的故事等),有助于我
期刊
伴随当代英美美学的"伦理转向",部分理论家在论及审美想象力时,开始着力探索其伦理限度.相关论证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立场:坚称纵使在虚构语境下,审美想象也绝对不可逾越日常伦理规范的"极端有限说";认为审美想象享有一定自由度,但需要确保对象的准确性及动机之合理性的"适度有限说";主张在艺术虚构的名义下,审美想象根本不存在道德禁忌的"适度无限说".这些研究虽各有逻辑缺失和实证乏力之处,但其理论价值仍不可磨灭.它们启示我们重审想象、道德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为当代英美美学和文艺伦理研究中的其他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凭依.
期刊
在阿尔托的代表作《戏剧及其复象》里,"复象"是一个关键却神秘的术语.对关于艺术起源的影子神话的分析表明,复象源于古代的巫术信仰,是对不可见者的具身化,有别于图像对可见物的模仿.阿尔托从复象的思维出发,意图建立一种以魔力为核心的、非再现的戏剧模式,即"残酷戏剧".戏剧的复象不仅恢复了戏剧的神圣传统,凸显了戏剧的身体语言的价值,而且用异质的魔力对抗图像的同一性逻辑,试图在物质和精神陷入失衡的危机时代,为艺术找到一条重返生命的道路.
期刊
在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民族国家和民族语文的兴起,西方美学体系中英、德、法三种语言的美学理论彼消此长,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作为现代美学源头之一的不列颠美学,与大陆美学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中.18世纪是趣味世纪,"趣味""无功利性""美""崇高""如画"等概念在英伦的出现,不但先于德法美学,且对后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一枝独秀,但英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思潮在相当程度上绘就了西方美学的版图.20世纪,随着美国崛起和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尤其在语言学转向和语言分析哲学的主导下,英语美学
期刊
《诗大序》通常被视为我国诗歌创作理论由"诗言志"向"诗缘情"转化的重要开端.但如若联系先秦礼乐文化语境审视,就会发现,此说是对《尚书·尧典》及《诗大序》"诗言志"理论的断章取义与主观附会.实际上,《诗大序》直接继承了《尚书·尧典》的"诗"学观念,其所言"诗",指宫廷礼仪活动中雅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抒发性情的文学之诗.《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情",指的是伦理道德情感而非自然情感,它是"诗"乐礼仪活动的表现动因,而非诗文本的创作动因.《诗大序》虽也涉及源于人之自然情感的诗文本,但其与"诗"是两个完
期刊
萨伏那洛拉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多明我会的一位布道者,也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盛期社会和文化的改革者甚至颠覆者.萨伏那洛拉对文艺复兴盛期的图像艺术持激进的批判立场,但这并没有影响那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成为他的追随者.1498年萨伏那洛拉被处死后,16世纪初的佛罗伦萨绘画出现了一种令后世艺术史家难以理解的图像神秘主义.这一看似"错时论"的风格回转虽然历经的时间不长,却暗示了文艺复兴艺术的某种图像转向,尤其画家对图像惯例的解域化重置预示了贝尔廷意义上的"图像时代"的终结.透过这种图像神秘主义,可以探寻到萨伏那洛拉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