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专业培养的反思与对策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然而,伴随着近二十的发展历史,办学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都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以南京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思路。
  【关键词】 国际化合作办学 专业培养 专业教学
  
  1.引言。在当前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拥有新时期人力资源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2.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现状。从1995年我国正式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至今,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有14年的历史。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办学举措、办学思路,都有了阶段性的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己达1100多个。从合作办学对象的国别和地区来看,外方合作伙伴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和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对此进行了排位,美国最多,有138个,澳大利亚有135个,日本有56个,加拿大有54个,其他依次是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英国、我国台湾地区、法国、韩国以及德国。
  
  3.办学过程中专业培养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本着打造品牌项目、服务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学生培养的新途径和新举措。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和暴露出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近日,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一些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表所示。经过分析和调研,总结出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专业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外教授课教学内容偏浅。从我们实际走访学生和问卷调查统计两个方面来看,目前美方教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明显反应的问题,尤其集中在外教配备较多的工商管理专业和国际会计专业。在对外教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认为外教授课内容偏浅的学生比率,工商管理高达78%。
  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多数同学都有未来在国内考研的打算,尤其是选择“4+0”模式的同学。因此他们都希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国内考研的需要,从而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重点突出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美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标准的不同,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使得大部分期望在国内考研的同学感觉“营养”吸收不足。
  3.2 中外对于学生培养标准方面存在差异。总体来看,西方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精神、高素质、多识博闻的学生。这种教育理念的优点在于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广阔的知识面。由于美方的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识课程设置也成为我院当前教学课程设置的核心。
  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通识教育模式与我国当前社会和大学生学历深造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国内考研对于专业知识有比较深入的要求。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08级的四个专业同学中,目前打算在国内考研占有率均多于出国的比率,尤其在数字媒体和工商管理专业打算出国的同学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中,用人单位对于学生专业水平也有着苛刻要求。当前屡遭用人单位诟病的专业性不强和专业知识浅薄的特点,成为很多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的差异主要说明了中外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同,这就直接影响J,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因此,需要大家在以后的办学中认真思考应对。
  3.3 外教招聘人员质量良莠不齐。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美方配备的个别外籍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年龄偏大,身体条件不佳,创新思维能力下降,不符合我国引进外智的政策初衷和现实需要;二是缺乏“资格证”,而且没有基本的教学能力,有的带有地方口音发音不太标准,教学质量不能有效保障;三是有些外教缺少对我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基本了解,在工作中很难彼此理解并达到默契。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于个别美方授课教师效果给予了比较负面的评价。这也从事实上说明了,美方个别教师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3.4 外教配备人数呈现“文”多“工”少的现象。从走访高校近两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看,美方专业外教教师的配备主要集中在偏文科的相关专业课程上,而理工科方面课程的授课老师明显缺乏。如某高校本学期(2008-2009第二学期)除公共基础课外,各专业专业课美方教师配备情况是:工商管理3门,数字媒体技术2门,通信工程l门,计算机l门。
  目前,从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反应来看,认为外教配备偏少的也主要是理工科的专业,而文科专业同学对于目前的外教配备情况基本还是很满意的。
  3.5 规模化的中外合作办学给专业教学带来挑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由于对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同,从而对于专业培养的需求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在笔者走访的某些重点高校中,由于中外合作项目招生较多,这些学生当初入校的动机和出发点各有差异,因此呈现出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径选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国内考研、2+2学习模式、3+1学习模式、国外考研以及4+0模式学习后直接就业等。选择的多样化就形成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也必将导致在对学生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
  
  4.针对相关问题的对策。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美双方在对待教学管理的相关问题上还处于磨合协调的过程当中;另一方面,我院办学时间较短,管理运作的经验还略显不足,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就我校海外教育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工作。
  4.1 建立备案制度来规范外教聘用程序。《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L教育、教学经验。职业证书一般指TEFL(Teach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和TESL证书(Teach English as a SecondLanguage),只有持上述证书者在国外才有资格在非英语国家做英语教师。而作为专家引进的外籍教师,国家外专局规定应取得硕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教育工作经历。   目前,在我国外籍教师必须得到外专局发出的外国专家确认件,才能申请来中国的工作签证,用人单位要根据外教的工作签证再向主管部门申请专家证,在获得外专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后才能上岗、才可以办理合法居留证。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可以建议美方在正式聘用外籍教员时向我方就相关人员的专业背景、任职经历等做出备案。从而,有利于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充分的了解,并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
  4.2 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适当配备中方助教。考虑到当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建议美方可以考虑在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上配备一定数量的中方辅导教师。当然,一方面限于经费预算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时也不能过多过紧,避免造成学生整天濒于应付上课。
  4.3 外教专业教师的配备应科学合理规划。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同学们对于外教配备的数量反应不一,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四个专业配备的外教分布不均。就配备外教较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配备外教最多,但是学生的评价最差,而且意见也最多。从而说明,外教配备的数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非正相关。不科学的大量外教配备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反而严重加大双方的办学成本的压力。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专业教师的配备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从美方目前的情况来看,外教的配备基本取决于教师招聘的难易,而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就教师设课程”现象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建议美方每一学年开学之前,尽早做好写学期的外教配备的合理计划,中方可以适当参与。专业教师的配备一定要因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而定。
  4.4 尽可能在外教配备上做到文理平衡。目前,我院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美方专业授课教师较少。当然,这其中也有理工科外教招聘的难度,以及当前办学不具有规模化和年级完整性的制约因素,但是在今后长期的办学中,这个问题值得中美双方重视和解决。
  4.5 及时有效的沟通制度。通过近两年来的办学体会,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一些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与学生之间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与广大同学的及时沟通交流可以很好的了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及时疏通同学们的疑惑和顾虑,避免同学们由于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较大的意见和抵触情绪。
  南邮海外教育学院办学两年来,虽然在一些层面上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但是通过中美双方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大家对于大多数外籍教师务实敬业的从教精神和严格认真的治学态度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赞誉。而且,同学们对于在海外教育学院的学习经历和收获大都感觉十分满意。问题应该在不断的前进中去解决和消化,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外合作办学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摘要】 默会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默会知识无法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它通常存在于人的预感、直觉、情感、价值和信仰中,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传播。独立学院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公共选修课,它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特殊性质与默会知识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传递的特殊
期刊
【摘要】 语文是什么?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曾专门作过说明:“关于原来的‘国语’和  ‘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期刊
【摘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尝试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人为本,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设境诱情,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大胆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自主探究活动空间。  【关键字】 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从自身的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经验出发,借助系列外部行为(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予以自我
期刊
【摘要】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时间、方案、步骤、教材的组织等等。它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对教学作用极大,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如打仗无作战计划、表演无剧本一样,最终必将影响教学效果。中学地理教师备课、上课与批阅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往往是环环相扣、亦步亦趋,而教案备写则是第一步。  【关键词】 地理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己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任何语言教学都应把学习者个人看作足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分析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力求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统一。    1.质疑导读——教师“精讲”体现“主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巧设疑问,最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定向—
期刊
【摘要】 本文围绕宪法保障人权、限制政府权力这一功能,由此产生宪法的价值取向、正当性问题和实现宪法的辅助性工具手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宪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宪法基本原则 价值性原则 辅助性原则    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或准则;基本原则,即是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准则;宪法基本原则,则指贯穿于宪法规范之中,指导宪法规范的制定、修改及其实施的依据、基本准
期刊
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代数中理论性很强的函数等内容理解不透,而学习立体几何所需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
期刊
【摘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实践 感
期刊
1999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六大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的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校后勤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保证作用,提高了后勤工作效率,初步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节省r学校的管理开支。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广大后勤职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作为后勤服务
期刊
【摘要】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即生活情景、游戏情景和创造情景,且在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中注重情感的投入,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创设情景 情感投入 创新活力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日趋发展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数学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乡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