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英译作品风格的赏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作品1000多篇,他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作品已广为流传。但是老舍先生也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多部英语作品,以他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赢得了国内外人的一致好评。但是,对于老舍先生的翻译思想和他所翻译的作品国内研究的人不多,本论文就以老舍先生曾翻译的萧伯纳的《苹果车》为例,来赏析和分析老舍先生英译作品的风格。
  关键词:翻译 风格 自然 贴切
  1 对翻译的解释
  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中间为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
  翻译要求译出来的文章在思想内容,情感氛围,风姿神韵方面都需要与原文本相符合。其中如何传达原作的风姿神韵,即风格,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牵涉到译文的遣词造句,还关系到译文整体基调的把握。
  2以《苹果车》为例,赏析老舍的翻译风格
  《苹果车》这部剧描述了国王马格纳斯与以首相卜罗塔斯为首的内阁大臣们的宫廷斗争。卜罗塔斯野心勃勃,企图独揽大权.他向国王马格纳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不再做讲演”,“停止暗中操纵报纸”,“不准再提国王否决权”。聪明机智的国王以在退位时解散国会,举行大选,同时自己以平民身份参加竞选为要求同意退位。卜罗塔斯感到前途未卜,惊恐不已,为了自保,他亲手撕毁“最后通牒”,宣布“一切照旧”。
  下面摘自《苹果车》的一段及老舍先生的翻译文本来具体赏析。
  To music o’er flood and fell;
  To slowly trace the forest’s shady scene;
  Where things that own not man’s dominion dwell;
  And mortal foot hath ne’er or rarely been;
  To climb the trackless mountain all unseen;
  With the wild flock that never needs a flod;
  Alone o’er steeps and foaming falls to lean;
  This is not solitude;
  ‘tis but to hold;
  Converse with Nature’s charms;
  And view her stores unrolled.
  老舍先生的翻译是:
  踞石临波有所思兮,
  或徐步林荫之幽胜;
  罕见人迹兮,
  物聚乎无人之境;
  群兽无栏兮伴我行,共攀无径之荒岭,
  时倚峭壁与飞瀑兮,
  大自然兮相与呼应;
  信非孤独兮,放观万象之展映.
  《苹果车》(“The Apple Cart”,1929)是萧伯纳创作的第四十个剧本,也是他的创作生涯后期一出最重要的戏剧。《苹果车》来源于英国俗语“弄翻苹果车, (“upset the applecart”),意为“搅乱如意算盘。在《苹果车》这个“政治狂想剧”里,萧伯纳把现实和幻想混合起来, 讽刺意味很浓烈。
  老舍先生在翻译该作品时,对讽刺语言的拿捏十分准确,让读者领略到英国宫廷的斗争,如“罕见人迹”,让人身临其景,体会那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漩涡四起的勾心斗角。单从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上,便可感受到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对文字语言灵活驾驭的风采。老舍先生对古英语的把握与翻译也是恰如其分。整个译文与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气氛与格调是符合多对多,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更能体会到宫廷斗争的残酷。让现实跟幻想更能很好的交换与融合。
  老舍先生本人的作品也是以环境、人物来表现社会的,其语言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进行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也做到了语言上的大胆与独特。把自己的风格也运用到所翻译的作品当中。所翻译出来的作品自然,有风格。
  3老舍的翻译观
  老舍一生的翻译理论只有两篇呈书面形式以供参考:《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文章少不代表没有理论,文不在多,而在质,在精辟。老舍的一些笔谈中,也涉及到了翻译,其中不乏有精辟之论,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和事业,仍很有启示作用,总结如下:
  (1)翻译中的创作
  老舍身为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非常厌恶翻译腔。他认为翻译是“再创造”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能力。他对译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翻译者也不例外。最保险的办法是我们要深入生活,亲力亲为,连一草一木之微也不轻易放过。了解得够深入、透彻,才能处处译得明确。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他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译本,比原著更美,是翻译中的创作。”
  (2)翻译的语言
  他在翻译的语言用法上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好的译文既要体现汉语简练,富有神韵的特点,也须尊重外文的细腻明确的风格。“不使译文冗长累赘,而仍能不损失原意。”他反对随便使用陈词滥调,为言简意赅而损伤了原文的精致细密。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去翻译,而不是顺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3)翻译的层次性
  老舍先生认为翻译是可以有层次的,以供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使文化程度略低的读者也能知晓这些作品都说了些什么,这在同时代的译论中鲜有提及的。优秀的译作,不仅使读者知道作品中有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写的。可见当时他提出的有不同层次的翻译与今天所谈论的翻译上的高标准和多元标准是不谋而合的。
  (4)翻译的规划
  老舍先生提出应对译者加强组织和规划。规划可以分为个人规划和集体规划,对科学和哲学的名著“应进行集体翻译,个人不便独立工作。集思广益,能够保证精确。集体工作对于规划译名也有好处……”。对待文学翻译他认为应个人单干,即使几个人合作,最后也应由一个人执笔,以便保持风格的统一。他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老舍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他的翻译规划思想对今天的翻译事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战略性的建议。
  4 结论
  老舍先生是个译者,很成功的译者。他翻译的文本很贴切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还有当时多对多社会下人们丑陋的、麻木的等的一面。能更好的把握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语言的特点,并融入自己的写作特点与风格。更将作品与中国相结合,使得读者能更深刻的了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黄龙 《翻译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4]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f Translation.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汶川特大地震中,临近震源中心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教学楼岿然不倒,全校22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被人们称为“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人们感动感慨之余,也在问
期刊
日前,围绕如何在已取得成绩基础上增强紧迫感,认真做好下一步我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会议选址在井冈山召开,意义深远。会议要求在新形势下学习实践科学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正在深入做好“两篇文章”,努力实现崛起新跨越,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而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具有基
建设和谐校园,是当前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首先。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学校是知识的殿
一、2008年教育民生工程完成十项任务:一是增加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二是向10478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79.57万元;三是向607342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灾区英雄的老师,您为什么能感动得亿万人民热泪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