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生活里的普遍现象,心理学家们花了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将这些理论成果恰当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都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向教育目标靠近。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让我们的教育具有更好的引导和激励的功能。
【关键词】心理学效 应初中学生 教育
1.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由于年龄的增长,逆反心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犯错具有逐渐增加的情况,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开始不让将他完全认识自己的问题而且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弥补自己的过错,让他侥幸过关,那么就如一个窗户破了,就会不断发生其他窗户破坏的连锁反应。其他的学生也会尝试违纪或者学习不认真的情况。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所以我们说:防微杜渐,也是古人说的“不以恶小而为之”是有道理的。
2.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某事“不可为”,还是“应该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争论,比如: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够吸烟?我们应该交往什么样的朋友?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够恋爱?在明理、明事的基础上知道自己作为的后果,而不是盲目去尝试来验证。
3.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者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学生虚荣心强,追求表面东西,不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学业和为人。因此要注意控制对学生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4.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心理上属于半成熟状态,既想独立,又行为在一些事情上有人指导,老师、家长、同学对他们的关注可以极大鼓舞他们的信心。因此,我们既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让自己多得到同学的关注和认可。也要要求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心理的关注,平等、友爱的交流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多和学生采取协商、民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主人,不是老师要我怎么样,而是我想怎么样。
5.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对孩子所希望的是什么,不希望的是什么。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应该做出适当的回应,哪怕是几句话,一个拥抱,对孩子都是无声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在父母眼里无所谓的态度,会深深地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作为老师,对于缺点比较多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让他们从自卑的心理找到阳光,不要使他们陷入绝望。
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老师,多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搞好教育。加强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工作,应呼吁立法,家长也应持证上岗,配合老师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才会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真正有用的人材。
【关键词】心理学效 应初中学生 教育
1.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由于年龄的增长,逆反心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犯错具有逐渐增加的情况,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开始不让将他完全认识自己的问题而且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弥补自己的过错,让他侥幸过关,那么就如一个窗户破了,就会不断发生其他窗户破坏的连锁反应。其他的学生也会尝试违纪或者学习不认真的情况。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所以我们说:防微杜渐,也是古人说的“不以恶小而为之”是有道理的。
2.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某事“不可为”,还是“应该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争论,比如: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够吸烟?我们应该交往什么样的朋友?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够恋爱?在明理、明事的基础上知道自己作为的后果,而不是盲目去尝试来验证。
3.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者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学生虚荣心强,追求表面东西,不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学业和为人。因此要注意控制对学生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4.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心理上属于半成熟状态,既想独立,又行为在一些事情上有人指导,老师、家长、同学对他们的关注可以极大鼓舞他们的信心。因此,我们既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让自己多得到同学的关注和认可。也要要求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心理的关注,平等、友爱的交流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多和学生采取协商、民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主人,不是老师要我怎么样,而是我想怎么样。
5.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对孩子所希望的是什么,不希望的是什么。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应该做出适当的回应,哪怕是几句话,一个拥抱,对孩子都是无声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在父母眼里无所谓的态度,会深深地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作为老师,对于缺点比较多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让他们从自卑的心理找到阳光,不要使他们陷入绝望。
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老师,多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搞好教育。加强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工作,应呼吁立法,家长也应持证上岗,配合老师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才会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真正有用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