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威博士的山东『热土』之梦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lzh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万人计划”走出国门踏上异土他乡,立刻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引发“地震”。这是近年来山东引进高科技人才力度最大、资助最大的一次“猎头行动”。在这个“万人计划”的大磁场里,高科技创业思维及完善的配套制度,使其能够长久焕发坚强的生命力。
  如果说“引才之路”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的话,那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就是其最好写照,谁都怀抱着希望,谁都承载着风险,谁都显示着实力,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山东的大刀阔斧的人才引进中,哈威博士是突出的一位。
  保尔·罗伯特·哈威(Paul Robert Harvey)博士,来自澳大利亚,致力于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作为“万人计划”中第一层次的人才,他成功获得山东省政府一次性1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拥抱“万人计划”
  哈威是“万人计划”中引进的少数“正宗老外”之一。
  在澳大利亚,哈威博士供职于CSIO——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相当于中国科学院),这个机构一直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而他一直是各大项目的负责人。无论从学历、资历还是地位来说,哈威都是顶尖人才。能够顺利加入“万人计划”,与生物所深入合作,可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一切似乎是在十几年前就埋下了种子,只不过是在今天发芽。
  这就不得不提起与哈威有深厚的同窗之谊,并且也是大力举荐他申请“万人计划”的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所长杨合同。
  1998年,杨合同从中国农大毕业,转赴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在南澳大利亚的实验室,杨合同与同为博士的哈威第一次结识。
  博士期间的透明、广泛、自由式的真诚交流,让他们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我们是兄弟。”哈威回忆起当年一起工作的情景至今仍倍感珍贵。
  读完博士回国后,杨合同与哈威的交流更加深入,同一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让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经常一起交流想法,很多非常棒的点子就是在这样的友善的交流中产生出来。
  与杨合同建立的深厚友谊仿佛是导火索,牵引着哈威对中国的热爱。在多项中澳国家间的合作项目中,哈威都积极组织参与,交往深了,互相就更加信任了。而今,在山东省大力实施招才纳贤的时候,杨合同第一个就想到了哈威。
  哈威是土壤微生物方面的专家。这次他们合作的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绿色食品产量的项目。在国际上这是热点,很多国际知名杂志都争相报道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而且在国内,大约7家单位也都竞相研究。
  哈威对合作很有信心:“我们做的都是高技术里的热点问题,要共同完成更多更好的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创造。这是为全世界人民造福的事情。”
  
  挖掘“土壤中的金矿”
  在农药残留、化学污染、生态危机……成为主流词汇的时代,“绿色食品”逐渐成为现代人最信赖的健康食品的代名词。茶余饭后我们谈论的不再是这个东西好不好吃,而是这个东西能不能吃的问题。食品危机导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如何做到“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摆在桌面上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了。
  哈威博士所致力研究的项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他将这种化学污染造成自然生态“失衡”危机比喻成“阴阳失调”,主张利用生物、自然的手段来控制病虫害,恢复自然的平衡,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
  不过却不失为一个上上之选。
  哈威博士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方面颇有研究,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证明,运用分子生态学和遗传学方法能有效识别和管理土壤中主要的功能性微生物种群,通过应用人工繁殖的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微生物,达到一种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态平衡,从而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的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食品更加“绿色”,更加“有机”。这个技术不光可以发展生物农药,还能够发现很多新的微生物种类及功能性代谢产物,在医药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比如抗癌药物,新型抗生素等。
  哈威对此有着莫大的骄傲。他用了一个形容词——“土壤里面的金矿”来形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而他,就是这个金矿的淘金人。
  来中国已经有10年之久的哈威,每次来都发现新变化。空气质量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他认为是中国政府确实下了很大工夫。话锋一转,“我们现在做的研究也会帮助实现目标的,比如,生产食物更加绿色,少用化学杀菌剂,少烧秸秆,生产食物更干净,中国的生活环境一直在改善。”
  
  消失了差异的合作
  哈威所在的南澳大利亚与山东省是姊妹省州,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哈威来到山东,感觉也非常舒服,不光是正在改善的环境让他觉得舒适,山东人的热情劲也让他受宠若惊。
  他每次来访,杨合同所长都要派一个年轻的科研专家全程陪同,这让他感觉非常温暖,而他也毫不保留的将自己平生所学教给年轻学者,有时还趁机学几句中文,虽然稀奇古怪的发音常成为大家的笑柄,但他并不气馁,仍然一本正经的说着他摸不着头脑的中文。
  哈威是一个勤奋严谨的人。这一点与其说是多年科研工作培养的习惯,不如说是他较高的科研素养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对于培养年轻专家,他不遗余力。去年和前年曾两次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举办过分子生物学培训班,从培训讲课、编写教材到实验室做示范,他都亲力亲为。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院、中国农大的学生有20多人都在这里接受培训。
  在教技术时,需要一些特殊试剂,中国国内买不到,每次哈威博士都从澳大利亚自己花钱买,然后带过来。哈威博士的许多技术绝活,让国内科研团队的整个实验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哈威博士强调差异化合作。“合作首先是人的合作,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年轻的专家和年轻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和培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彼此的想法,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开阔思路,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对科研很有益处。”
  哈威对中国年轻专家的技术和科研态度都很钦佩,这也是他积极申请“万人计划”的动机之一。“这里有很好的团队、厚实的技术基础,这些都是做科研必备的条件。”哈威博士信心十足。
  成功获得100万元的项目资助,让哈威难掩兴奋之情。这结结实实地为他解决了太多关键问题。还有很多的项目细化工作需要他来主持,很多的菌种交流工作需要他做桥梁,而这一切在政府的帮助下变得简单多了。
  而今后的3年,他将奔波于中澳,为这个国际热点项目做更多的努力。
  
  Dr Paul Harvey’ s “Hot Spot” in Shandong
  Dr Paul Robert Harvey is from Australia and is the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involved in soil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As a selected talent of the first level of the “Ten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initiated by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he has been granted one million yuan by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jump-start his research project in Shandong.
  Dr Harvey is very confident about his cooperation with Shandong. “What we are doing are all hot issues in the hi-tech fields. We will together accomplish more and better new discoveries and make new inventions. This is an affair to create wealth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r Harvey has launched deep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oil microbial ecology. He and his research team have verified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molecular ecology and genetic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and manage the main functional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the soil. By utilizing the artificial propagation beneficial microbes to restrain the harmful microbes, an ecological balance with almost natural status can be formed, which can reduce the utilization of pesticid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so as to promote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the crops, thus making the food greener and more organic. This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develop the biological pesticide but also can discover more new microbes and metabolites, which will have good application potentials in the pharmaceuticals, such as the anti-cancer medicines and new type antibiotics.
  Dr Harvey compares the soil microbes to “gold deposit in the soil.” He in fact is the miner of the “gold deposit.”
  Dr Harvey has frequently visited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Every time he came to China, he could find the new changes. In his eyes, the air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The living level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been promoted. He think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efforts to do these things. “The research we are making will be helpful to China to realize her goals. For instance, the food will be greener. Without the use of chemical insecticide and burning fewer stalks, the food will be cleane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will be improved,” said he.
  Dr Harvey praised the techniques and work attitude of the young Chinese scientists. That is also one of the motives encouraging him to apply for the “Ten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We have a good team and powerful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s. These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r Harvey is very excited to get the one million yuan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his research project, which will help him to solve many actual problems. With the governmental support, many complex issues become simpler. “There is no national boundar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e have a lot of cooperation to launch,” he said, when talking about his future cooperation with Shandong. And in the future three years, he will shuttle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contribute even more effort to the cooperation.
其他文献
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气候大会,以代表们带着失望、不解甚至愤怒离开而宣告结束。尽管如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自觉行动,创造“低碳”世界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其实,我们早已开始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生活,处处都有“低碳”的影子。    低碳不仅仅是“减排”  在低碳需求下,我们该如何选择经济发展方式?如果简单
期刊
200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0周年。这是澳门极不平凡又难忘的时刻,是举国欢庆、令人动容的喜事。  在这个让世界瞩目的日子里,由中国画报协会、澳门基金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山东省摄影家协会、走向世界杂志社协办的《〈同建优质社会 共创美好明天〉——中国画报媒体赴澳门采风专题摄影展》,在山东省博物馆揭开帷幕。这次摄影展的成果是中国画报媒体应澳门基金会盛情之邀,组织著名摄影家到澳门采风、
期刊
伊斯坦布尔天生就是美的。她不仅跨越在迥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的两岸,而且见证了古老帝国的兴衰。这座城市的建筑中,到处能觅到历史的影子。  多马巴切皇宫是伊斯坦布尔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它规模宏大,绵延博斯普鲁斯海峡600米。多马巴切皇宫又称“新皇宫”,始建于1843年,1856年完工。新皇宫的原址是个海湾,被填海建造了一座带着大花园的木质宫殿,后因失火而毁于一旦。苏丹一世见此处既靠近市中心又临海,决定
期刊
当飞机离开温暖湿润的巴塞罗那降落在寒风凛冽的泉城济南的时候,正值世界各国元首齐聚哥本哈根。  电视上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报道,让我期盼已久的“探亲之旅”,也变得不仅仅是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美食的期盼,更让我联想到在西班牙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些有关“低碳生活”的小事。    “四轮”变“两轮”也是一种进步  那是一次西班牙语课,老师让我们用过去时态造一个句子。  我造的句子是“爸爸以前骑自行
期刊
从一个流落香港衣食无着却要养育两个孩子的街头小贩,到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健和的经历堪称一部女人的史诗。  青岛出生的臧健和对山东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分别出资百万在青岛建立了养老院,在山东大学设立了臧健和教育基金。不过对于山东老乡来说,更多人知道的还是她的“湾仔码头”水饺和她传奇般的创业故事。    年年提“吃”的政协委员  臧健和作为连续三届的山东省政协委员,她的提案年年都是一个主题。“我就一
期刊
2009年岁末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山东大学西校区一个普通职工楼宿舍里,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进客厅,洒落满地,房间里的空气暖洋洋的。没有初次见面的寒暄和拘谨,我们对Jay Thelin和Dana Thelin的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漫谈中开始。  Jay和Dana夫妇来自美国的犹他州,现在山东大学任教,在中国已经待了1年零4个月了。从当初在地图上想象中国到现在居住在中国,他们一直细细地品味着这个与美国不
期刊
孔子不会想到,2500多年之后,他的思想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世人。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孔子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大力推进“孔子文化走出去”,取得明显成效,并于2009年9月获得了文化部、山东省政府颁发的首届“孔子文化奖”。  拓宽中外文化渠道,先是组织影响日益广泛的“孔子文化世界行”。“孔子文化世界行”,旨在让
期刊
“低碳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从吃穿住行到生产建设,一切的“高碳”消费将随着低碳主义渐渐远去。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大的热情去迎接“低碳”。  为此,我们就“低碳”采访了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张克峰院长和刘静博士。作为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他们一直致力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对“低碳”有着独到的见解。    张克峰:科研为先  低碳是近一年国内外呼声最高的提法,有点专业术语性
期刊
初冬的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路面上,来往的路人放慢了脚步,惬意的享受这宁静温暖的时刻。这里是济南洪家楼的天主教堂,庄严中透着神圣,肃穆中渗着柔和。  法语联盟学校就在教堂南邻二楼。法语联盟的门头并不突出,但是经常出入于此的老外面孔却让过路行人不得不多看几眼。  从教堂侧面的一个不太显眼的小门进入,楼梯口精心摆放着多种法语培训手册、留学法国的介绍。顺着楼梯我们来到济南法语联盟的教学中心,这里似乎更像一
期刊
摄影/侯贺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尽情感受齐鲁文化魅力和“好客山东”热情的温暖氛围中,伴随着热烈精彩的演出,2009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济南隆重落幕。山东圆满完成各项承办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十一运会上,山东省共有708名运动员参加了所设3 3个大项中30个大项的比赛,山东代表团共获得63枚金牌、44枚银牌、46枚铜牌,总分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