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全家人正吃着饭,爸爸突然说:“我想去深圳看看,有几个同事去了,混得不错,工资有我现在的三四倍。”他说这话时并没放下碗筷,看不出什么情绪,像是说一件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妈妈可能早已知道此事,她一贯大大咧咧,说了几句应和的话,大致是:你想去就去呗,无所谓。我心里“咯噔”一下,看大家很平静,只有佯装无事,继续吃饭。姐姐也许并没听到大人的谈话,只顾在西红柿炒蛋里拼命搜刮鸡蛋,终于挖到一块指甲盖般大的残余。一瞬间,我的心沉到了小腹,眼前晃动着的只有影子,接着,我哭出了声。这么一闹,爸爸只能安安分分去上班了。
  长大后我才知道,以他的性格,出门已是难事——出去旅游几天,也会百般不适,更别提孤身一人去几千公里外打工。不知道他年轻时当列车员的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接茬儿:“当列车员倒好了!现在就算不当官,工资起码不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当了四五年列车员,就转向了工厂这块香饽饽。90年代中期,旁边的罐头厂、染织厂、被单厂先后关门,他所在的工厂几度陷于瘫痪又几度起死回生。我的记忆总会过滤出一些从前的实惠:家里的床单、被罩、暖水瓶、保温杯都仰仗他的福利,夏天每天发两根冰棍儿,他拿毛巾包回家给我们,在冰箱还没普及的年代,这是多大的奢侈。
  爸爸更多的存在感可能来自妈妈,比如妈妈评职称要写论文,坐在桌前久久憋不出一句话,爸爸自告奋勇揽下此事。没学过养蜂养兔不要紧,彻夜翻看资料;没写过也不要紧,对着别人的文章一笔笔学。他的高中文化吃紧,只有拿出爱读文学书的功底,写写还念给妈妈听,妈妈挺不耐烦。有时他问:“是不是这样表达更专业?”妈妈来一句:“爱怎么就怎么吧,反正都差不多。”他知道话语凭空投掷了,停下来想想,自言自语:“不对,这地方要改。”于是圈起来。做完了论文,发表在内部刊物上,他看了又看,还在推敲着什么,还有些遗憾,像是生了个长相丑陋的孩子。此时,没人和他聊点什么,他把杂志锁进了放存折的柜子。评职称的第二步是通过英语水平测试,我妈说试卷只有五道题,五段英译汉,都是书上的,能译对三段,就算通过。说起来很容易,但她的英语水平只限于会说一句口号: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leading class(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还好是半开卷。教材里的段子太繁杂,他开始帮她梳理,两人齐心协力把段子抄在工作手册上。他细心为之编写目录,还不放心,怕她到了考场一紧张找不到,又给每个段子提炼主题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注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俩合作成功了。妈妈拿下了中级职称,工资加了一档,比他的多出一截。
  我读大学时,在一个远房舅舅家做客,舅妈问及家庭,我如实回答。她一听便说:“你爸恐怕要不开心了,钱没有你妈多。”我自以为是:“怎么会,我爸无所谓的。”回家转述了这场对话,爸爸表现得颇不以为然,更加坚定了我的推断。一直以来,他总是先花掉自己的收入,从不干涉妈妈的存折,甚至在他一人能够支撑家庭开支时,绝不让我妈出一分。家里的定期存单,清一色用我妈的名字。我成年后,他常说:“你妈的钱我是不管的,日常开支都是我的。”没退休那会儿,他还接点私活儿,有时帮人加工一下机器,半天能赚一两百块,回来总会念叨:“今天这个钱,值得。”这些年下来,家里的储蓄基本都在妈妈的名下,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他说:“如果我走在前面,你妈得有个傍身。你妈老实,没用。”我妈在他身旁试图反抗“老实、没用”。他回了一句:“对,我是比你有用一点。”
  这么多年,爸爸清楚自己的微不足道,明白生活的局限,没有拿得上台面的一技之长,甚至愉快地享受生活也常常做不好。这几年,他也试图卸下自己的一些什么东西,比如不再希望我成为“有用”的人,“工作什么的,顺其自然,不要强求”。他把年轻时的书给了我,只看看报纸,花更多的时间看电视,哪怕只是坐在电视机前睡觉。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责编 悬塔塔)
其他文献
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外面的世界也是无奈的,就看我们如何用心去看待。  14年前,西和县马元乡瓦沟村村民李君君刚把大女儿送进学校,就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带着改变贫穷的愿望,毅然和3个姐妹挤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她以自己的爽快、勤劳和热心赢得了雇主的赞扬和尊重。不仅如此,她还把家乡的姐妹们带出大山,帮助她们成为让自己和家人脱贫的人。  山里女子走北京  李君君家庭贫困,家里孩子又多,小学没毕业,她稚嫩
女儿写作业,我想考考她,拿张报纸问她:“这字念啥?”  “高速的速。”  “這个呢?。”  “受贿的贿。”  “这个呢?”  “爸爸你去看电视好吗?我很忙,没时间教你认字。”
如果不是近一段时间新华社对我父亲的事迹进行报道,我或许不会提笔写我的父亲。就像这么多年来,我甚至很少想起他的真名“吴华”,而总把他当成了乡亲们喊的“先生”。这里的“先生”,并非鲁迅先生或冰心先生的“先生”,不过是一位受乡亲们尊敬的乡村医生。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父亲的身影——一个身材矮瘦、肩头挎个红十字药箱、额头上戴一只电筒、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乡村医生。无论是月朗星稀的酷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世间的每一寸时光,总是伴随着昼夜的变换而悄悄生长  看着父母相互扶持,一起向前走的身影,我们心生敬意与感动  从怦然心动的瞬间,到细水长流的平实  他们用一杯水、一碗面、一个怜爱的眼神,心甘情愿地将整片温暖的岁月留给彼此  原来,爱情终究是抹去繁华与浮躁后的一语轻柔的呼唤  听,那首淡淡的歌: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7300条护理日记  记录,4年来从未间断  “4月1
在韩国访问期间,每天早间行程的前两个小时,韩方接待人员都会安排酒店对访问团中的女孩子进行叫醒服务。  开始的时候十分不解。每天的访问活动排得那么满,怎么不让我们多睡一会儿?!韩方人员对此也诧异:“韩国的女人早上都要提前两小时起床化妆、做头发、吃早饭,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见识了韩国女人的勤快后,感慨做一个漂亮女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很多人都说韩国女人的漂亮似乎全赖于整容。走在韩国街头,却发
谁的情商无下限  周君爱讲冷笑话,30岁,但看起来长得有些着急,常用法律解救失情失财的失婚妇女。我喜欢他,想嫁给他。  但周君说:“你适合做情人,双红适合做妻子。”  我见过双红,在周君的电脑里。她长得像影星蒋雯丽,又像一幅水墨画,有留白,有意境,总会给我想象的空间。  我问:“为什么?”  周君便说起双红的好:“不矫情、不张扬、不咄咄逼人、不贪慕虚荣、宽容。女人有福福全家,双红就是一个举世无双、
在徐琴秀的床头柜上,有一个3层的木盒,存放着各种钥匙。每把钥匙用不同颜色、质地的绳子串起,哪把钥匙是哪家的,别人看了犯晕,徐琴秀却一目了然。她还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记着各位老人的住址、子女联系电话,里面夹着好多小纸条,“老人摔了、病了,问他们电话号码也说不清,还是写下来妥当”。  3年前,徐琴秀受人之托,保管了第一把钥匙。家住同一小区丁单元102室的余老伯肠癌住院,儿子又在苏州工作。那阵子,徐琴秀
一晃都年近6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的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
老舍旅英回来后,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30多岁了还孤身一人,朋友们不禁为他着急。老舍说,自己家贫,要养老母以及哥哥的9个孩子,无力再组建一个家庭,准备独身一辈子。  “你不结婚,只会越老越古怪,到时候我们可不和你交朋友了。”朋友们一脸认真地说,老舍急了,没有朋友,他一个光棍该怎么活。  “你们看着谁好,给我介绍得了。”老舍说。于是朋友们张罗着给他做媒。  就这样,大龄姑娘胡絜青走进了老舍的生活。  
很多“70后”的爸妈开启了“后学霸”模式——上学时学习一般,现在升级为爸妈,那叫一个认真。  我晚上遛弯时,绕着小区走。走到小区最北边的时候,听到二楼一家大哭小叫,孩子作业没做好,家长愤怒地抡起鸡毛掸子。  绕过小区一周,再次走过“事故发生地”,10分钟了,“战争”还没有结束,孩子还在哭,大人还在叫。“什么关系?!啊?到底什么關系?!……互为相反数啊!”想到近日网上疯狂的段子,原来这真不是笑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