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电影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火两重天:中小成本故事片与纪录片所遭遇的不同市场
  
  由于纪录片天然携带的某种“精英”立场,注定了它远离大众远离市井喧嚣的命运。而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尚且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环境,仅仅逗留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阶段,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要求一般投资人特别关注纪录片市场,甚至是中小成本纪录片市场。中国目前尚且没有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纪录片发行与营销渠道。商业影院也是天然地排斥纪录片,除非是已经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从而累积大量观众基础的影片,比如回顾迈克尔.杰克逊的《就是这样》,以及最近热映的《海洋》。其实像《海洋》这样制作精良,投资总额达到7000万美元的“纪录大片”,在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上票房表现也无法与一般的商业大片相比。
  由此看来,中小成本故事片与纪录片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然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突破的可能。比如本期专题中就有关于张同道与他的《小人国》的院线发行经历,以及CNEX在开拓中小成本纪录片市场上所做出的富有意义的尝试和努力。事实上,每年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中小成本纪录片的民间放映活动,而在北京,也有MOMA百老汇电影院和798艺术影院在逐步尝试卖票形式的放映。如同马斯洛需求理论那样,唯有解决基本的温饱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唯有解决了商业片的产业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催生与发展中小成本纪录片的市场。当然,距离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并不遥远,指日可待。
  
  未来市场谁主沉浮:主要看中小成本影片的表现
  
  近日在视频网站上炒的比较火就是“微电影”。这是一种脱离商业院线发行之外的中小成本影片形式,篇幅有长有短。由于网络目前对于视频内容的审查较为宽松,于是更多带有个人表达色彩,极富个性的影片就有了用武之地。因微电影《老男孩》一炮走红的“筷子兄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新作《赢家》,在为优酷网赚取人气与点击率的同时,也为自己拉来更多的广告植入。这种盈利模式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复制,从盛大到搜狐,都不断推出自己的原创“微电影”计划。庞大的网友受众群,可被监测的受众关注度,都在强烈地吸引广告主的注意。而曾经在网站上红极一时的《李献计历险记》,甚至已确定于下半年正式登陆院线,可见“微电影”对于中小成本影片市场的强力带动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中小成本影片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市场潜力。
  曾经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处在一个大片市场,影院也都是大片影院,没有专为中小成本电影设立的影院,因此在同等的放映条件下,中小成本影片要想在大片市场里取胜相当不易。而目前,中国的大片影院已经相对饱和,中小城市的影院尚处在一个缺乏的状态,急需要大量优秀中小成本影片的供应支持。而未来影院的建设也应该围绕中小成本电影开发一些中小影院,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目前,已经有不少业内人士人发现,中小成本电影其实是一个比较好卖的投资产品,尤其对一个新的影视公司更是这样。而经历过热钱时代之后,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也要面临重新洗牌。而最终谁主沉浮,主要是看中小成本影片的表现。可以说,谁能把握住小成本影片市场,谁就可以把握住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
  
  谁是中小成本影片?
  
  在很多人看来,所谓中小成本影片就是那些投入小、明星少、场景单一、特效水平较低的影片,但实际上很多中小成本影片中也会启用大腕,比如许鞍华执导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请到了周润发和斯琴高娃的加盟。而明星自愿降低身价多半因为看好这个故事,以及与之合作的导演。所以,单单以这些表面因素来衡量一部影片就是中小成本影片是很片面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影片才算作中小成本影片呢?目前较为客观的划分方式,就是依照影片的投资规模。
  一般来说,目前中国拥有票房规模的影片,如果按照制作规模分,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即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影片是低成本影片或者小成本影片,1000-2000万元之间的叫做中低成本影片,2000-5000万元之间的叫做中等成本影片,5000-10000万元属于高成本影片,1亿元以上投资的属于超高成本影片。那么投资总额小于5000万元的影片统称为中小成本影片。
  据统计,2010年中国制作的526部影片中,有超过一半的影片投资在500万元以下。而在2010年票房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影片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影片数量几乎占到全年电影产量的三分之二。由此看出中小成本影片依然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投资对象以及产品类型。
  
  哪些导演是凭借中小成本影片成名的?
  
  事实上,如今每一个知名导演都是从拍摄中小成本影片起家的。张艺谋在拍摄《英雄》之前每一部影片的投资没有超过5000万元,《红高粱》仅有40万元投资。陈凯歌的《孩子王》投资70万元。冯小刚拍《甲方乙方》投资400万元。贾樟柯拍《小武》只有30万元。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投资已经十分高了,达到2000万元。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电影市场在融资方面也愈发财大气粗起来。而依然有很多青年导演凭借中小成本影片一炮走红,现在就让我们盘点一下这些导演,看看他们曾经是如何“以小搏大”,创造了一个个“黑马”战绩。
  
  宁浩
   《疯狂的石头》
  2006年7月,一部无明星、低成本、毫无前期宣传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以出色的剧情编排以及夸张搞笑的表演,一举夺下了3000万元票房,并成功推出了“多线索、多人物”的黑色喜剧片类型,也正因为此片,青年导演宁浩一跃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明日之星。
  
  叶伟民
  《人在途》
  来自香港的青年导演叶伟民执导、徐峥、王宝强等主演的公路喜剧片《人在囧途》,看起来其貌不扬,连片方当时定下的目标也不过两三千万,但是自上映之后,首周末就取得700多万元的好成绩,之后又一路凭借良好的口碑不断攀升。最终成为2010年暑期档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也再次说明了一向擅长中小成本制作的香港导演的市场号召力。
  
  徐静蕾
  《杜拉拉升职记》
  从处女作《我和爸爸》到勇获圣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在演而优则导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风顺。然而最终被广大内地观众所熟知的,还是她2010年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投入不到2000万元,上映两周票房就突破亿元大关。而在上映之初,影片就通过广告植入轻松回收了四分之一的成本。这对于每一部中小成本影片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先例。
  
  王岳伦
  《十全九美》
  2008年的暑期档,北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一部古装爆笑喜剧电影却在此时席卷了整个8月的内地影市。这部由李湘出品、王岳伦执导的电影《十全九美》,以不足千万的投资,最终取得超过5000万元的票房,成为奥运年国产片中的最大黑马。王岳伦不仅因此成功晋级新锐票房导演的行列,也收获了爱情,可谓十全十美。
  
  李玉
  《观音山》
  每年的三月档几乎是一整年中票房最为冷淡的档期,然而《观音山》成功打破了这一现状。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良好的电影节口碑,李玉执导的《观音山》不仅帮助范冰冰一举拿下了东京电影节影后桂冠,更在国内创造了8000万元小成本文艺片票房的记录。制片人方励透露说李玉的下一部电影将拍纯粹的商业电影,计划是一部悬疑片。
  
  钟继昌
  《孤岛惊魂》
  2011年暑期档的最大票房黑马当属《孤岛惊魂》。这部由当红影视明星杨幂主演的小成本惊悚片,在这个大片密布的夏天,为国产片挽回了最后的面子。有人把《孤岛惊魂》的成功归为“运气”。但也有人将它的成功视作国产惊悚片市场潜力的标志表现。而来自香港的青年导演钟继昌却顶受着来自观众口碑的压力。“叫座不叫好”的怪现象何时能停,这或许已经超出了一个导演的经验范围。
  
  张猛
  《钢的琴》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小成本国产片引起了众多影评人的注意,这就是《钢的琴》。这部反映东北老工业区下岗工人生活的影片,题材新颖,个人影像风格突出,叙事结构独树一帜,引来一大批专业影评人的追捧,纷纷称此片为“年度最佳国产片”,“带给中国电影希望”。然而过于边缘的题材使得影片在是市场上逐渐遇冷,600万元的成本最终收获655万元的票房。导演张猛也一度因为压力过大,抱病住院。《钢的琴》“叫好不叫座”的背后,揭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影评人群体与真正的电影观众还是分属两个圈子。看上去做的很大的口碑营销,其影响力只能在有限的人群中起效。可是无论怎样,导演张猛此次凭借《钢的琴》已经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在今年举办的华表奖中,张猛也获得了最佳新人导演的奖项。这份来自官方机构的肯定无疑是对张猛的巨大鼓励,也是对张猛背后许许多多始终坚持自己梦想的青年电影人的支持。
  
   刘杰
  《碧罗雪山》
  在很多人都在瞄准院线发行,以登陆千百块大银幕作为中小成本影片终极成功标志的现实面前,有一个人却选择了放弃商业宣传与营销,仅仅依靠一家影院的几块银幕,来实现影片与观众的交流,这就是刘杰和他的《碧罗雪山》。这部影片从2011年4月份登陆MOMA百老汇影院开始,就几乎“场场爆满”,为了能有一个好位子,观众必须提前几周就开始预订。40元的票价,每周一至两场的放映,一直持续到了9月份。导演刘杰将这种放映形式称作“以时间换空间”。投资400万元的《碧罗雪山》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小成本艺术片,经历了“电影节巡礼”之后,获得了20多个国际奖项的奖金,已经回收了影片的全部投资。于是刘杰不再担心影片的盈利问题,而是在考虑如何让影片与想看到它的观众建立长期的关系。实际上,艺术院线的形成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国外,更多的艺术影院都是长期放映一两部影片,并且每一条院线各自独立,放映的影片别无他家。导演刘杰正是在用《碧罗雪山》试验性地探索中国艺术院线的建立。
其他文献
高清DV这只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单反高清视频的出现,更让高清拍摄成为主流。但有一点技术障碍一直困扰广大高清DV爱好者,那就是这只鸟的眼神有些不给力,相对较小的液晶显示屏给高清拍摄带来些许不便,而高清画面放大之后,一丁点的跑焦和细节瑕疵,都可能导致画面拍摄失败,这是高清比标清难以控制的明显区别之处。  监视器是摄像师的眼睛,本次试用的瑞鸽TL-480HDA专业监视器就是专门针对高清DV和高清
期刊
陈华,国内著名的青年数字电影专家,已经完成了多部数字电影作品,并且还兼任多部电影的技术指导。不久前,在CCBN展会上,他也成为了国内首个拥有索尼PMW-F3摄像机的使用者。   我们经常说“宝马待英雄”,陈华选择索尼PMW-F3摄像机也一定有他专业的理由,为此我们约请百忙之中的陈华先生,请他谈一谈对这款设备的感受。    索尼:帝国反击战    《大众DV》:为什么会选择索尼PMW-F3这款摄像机
期刊
在这个流行“微”的时代,继微博、微小说、微访谈之后,又一“微”家族的成员——“微电影”开始大行其道,和长达90分钟,甚至数小时的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用极短时间表现出的场面效果丝毫不亚于数亿元制作的超级大片,而且由于时间被大大压缩,观众们将接受一种密集的感官冲击。就如同微博那140个字的限制,强迫作者提炼语言,去掉繁复的词汇,文字因此更加清晰、干净、有张力。  有发烧友表示,微电影体现出“三微”
期刊
鲁国希,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编导,一位执著、资深的电视人,从《人与社会》到《地理·中国》,拥有12年电视从业经历的他对各种电视影像制作有较纯熟的把握。   科教类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类别中,相对其他节目对画面和思想内涵都有更高要求,鲁国希凭借着他多年的经验,对电视影像语言的读解十分深刻,在他的编辑下,大千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跃然荧屏之上。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讲故事、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如何在拍摄之
期刊
很高兴见到您,先和我们《大众DV》的读者打个招呼吧。顺便也请您作一个自我介绍?  林和哉:《大众DV》的读者大家好,我叫林和哉,我来自日本。我既当过导演也当过制片人,我还是一个摄像师。从前期到后期的很多事情我也都参与。  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个人使用摄像机的经历?你最喜欢的设备有哪些?  林和哉:我个人使用摄像机的经历很复杂,从模拟机开始接触,直到现在使用数字摄像机,当然还有就是标清到高清的转变。我上
期刊
首届“凤凰杯”山西(大同)国际养生太极邀请赛,2011年8月12日在大同大学举行,比赛邀请了来自韩国、德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的100多名外国选手和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选手参赛。这次比赛是大同市体育局的重点项目,将对开幕式、比赛过程和闭幕式进行录像播出。  针对开幕式的拍摄,拍摄团队采用8个机位和二级切换的EFP方式进行,前期的拍摄设备使用到了AVCCAM设备松下AG-HMC153MC和P2HD设
期刊
佳能摄像机自从进入中国以来,以其精良的画质、便捷舒适的操控性深受中国独立电影人的喜爱,也为他们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赢得了大大小小诸多的荣誉。“中国新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就是使用佳能经典的XL1拍摄了《江湖》等纪录片作品。步入新世纪,杜海滨凭借佳能设备拍摄的多部纪录作品,逐渐在独立电影导演中名声鹊起。2007年他使用佳能XH A1拍摄的高清纪录长片《伞》获得第三十届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关注奖。除了纪
期刊
教育?教育!    北京,朝阳区,9月的天气还是有点燥热,顺着尘土飞扬的广渠路走下去,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就是竞园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像798的旧厂房片区是北京打造的又一个影像创意产业基地:清一色的红砖建筑,随处可见随意的涂鸦,特色各异的小店面透露出慵懒的气质。在第一个可转弯的路口向左转,走到尽头就是CNEX咖啡馆了。  近年来“CNEX”虽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略显陌生了
期刊
采访《遍路——四国心灵之旅》的导演高雄杰是在日本宫城大地震后的第四天,地点选择在他工作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办公室,采访邀约是提前一个多星期前就准备的。此前通过视频网站,该片中日本四国岛宜人的自然景色,遍路朝圣者的自我心灵探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的时间点让我更加感到介绍这部影片的意义,灾后日本的恢复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心灵上的回归同样不可或缺。或许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和高雄杰老师的叙述
期刊
2011年8月23日,在北京皇家大饭店,Panasonic公司面对广大影视从业人员举办了海外制作经验交流分享会和新品推介会。这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日本商业视频制作领域知名的Studio DU公司制作人林和哉先生,为大家分享了Panasonic产品的使用心得,以及该产品在日本的应用情况介绍。   在活动过程中,Panasonic公司的产品经理刘兆巍女士对推出的新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们分别是:AG-A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