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世界百业千工,就业市场千变万化。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属不易,知不易行也不易。阅读了麦克思2009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报告,以上感慨更加真切。
毕业生应对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挑战,首先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面对市场的选择能力。一边是劳动强度比较大,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制造业和矿业开采类专业,虽然就业率和工资收入均比较高,但却远不是热门专业:另一边却是比较体面的文秘、公用事务管理等白领专业,虽然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工资收入都不高,但报考热度始终居高不下。到底是劳动力市场信息解码不准确,还是传统就业观念的惯性思维?何去何从,市场呼唤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个人愿望之间取得平衡的决策能力。当然作为社会不能逃避给予个人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但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学生个人也需要提高本人的就业力,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
经济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阶段对于就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工、经、管和服务类复合人才的需求和传统学校教育复合专业的奇缺形成结构性供需错位,这恰恰是学生就业力提升和学校服务能力改进的新空间。比如以工科为背景的工业性服务业,以技术复合服务、经营和管理类专业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业营销和厨师长专业正蓄势待发,就业率和工资价格都在平均线以上向上攀升。日本有调查显示:学过三个专业的学生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创造力尚且如此,就业力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以至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中一定要架设一座文理渗透、多科综合的立交桥,开辟一条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终身学习之路。
发展民生、促进就业对于政府和办学者来说,首先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服务、支持与指导,这种指导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否则南辕北辙。因此,服务提供者自身首先要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贴近市场,把握动向,熟悉规律。一要对劳动力市场工资价格波动保持敏感性。2009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统计得出:2008年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工资下降11%,而同比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5%。这一情况与企业近期需求本科层次要名牌,本科以下看好高职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与今年高职就业率的涨势也是趋同,看来工资信号的作用不可小视。二是相关教育劳动部门要加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比如某省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占了高职高专失业人数的46.4%。其中有3个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同时也是2007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这集中表现了某些地方主管部门应变能力的低下,真是撞了南墙不回头。三是要严格把握专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具备条件的不能高抬责手,尤其对处于供过于求尴尬境地的专业调整时更不能手软。让我们重温以下深刻的教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是某省2008年第二高失业率的专业,而且全国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个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仅仅是51%。究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凡工科类的学校没有任何门槛都在大干快上这个专业,某个工业重镇的数控专业在校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本地区所有数控机床总台数。紧缺人才专业曾几何时居然变成了过剩人才专业,是市场惹的祸,还是教育培训市场规则缺失犯的错?
职业教育要增强服务功能、加大宏观调控和严格市场准入,归根结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市场主体——企业的需求。按照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改革思路,对接包括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
毕业生应对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挑战,首先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面对市场的选择能力。一边是劳动强度比较大,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制造业和矿业开采类专业,虽然就业率和工资收入均比较高,但却远不是热门专业:另一边却是比较体面的文秘、公用事务管理等白领专业,虽然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工资收入都不高,但报考热度始终居高不下。到底是劳动力市场信息解码不准确,还是传统就业观念的惯性思维?何去何从,市场呼唤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个人愿望之间取得平衡的决策能力。当然作为社会不能逃避给予个人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但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学生个人也需要提高本人的就业力,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
经济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阶段对于就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工、经、管和服务类复合人才的需求和传统学校教育复合专业的奇缺形成结构性供需错位,这恰恰是学生就业力提升和学校服务能力改进的新空间。比如以工科为背景的工业性服务业,以技术复合服务、经营和管理类专业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业营销和厨师长专业正蓄势待发,就业率和工资价格都在平均线以上向上攀升。日本有调查显示:学过三个专业的学生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创造力尚且如此,就业力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以至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中一定要架设一座文理渗透、多科综合的立交桥,开辟一条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终身学习之路。
发展民生、促进就业对于政府和办学者来说,首先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服务、支持与指导,这种指导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否则南辕北辙。因此,服务提供者自身首先要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贴近市场,把握动向,熟悉规律。一要对劳动力市场工资价格波动保持敏感性。2009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统计得出:2008年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工资下降11%,而同比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5%。这一情况与企业近期需求本科层次要名牌,本科以下看好高职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与今年高职就业率的涨势也是趋同,看来工资信号的作用不可小视。二是相关教育劳动部门要加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比如某省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占了高职高专失业人数的46.4%。其中有3个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同时也是2007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这集中表现了某些地方主管部门应变能力的低下,真是撞了南墙不回头。三是要严格把握专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具备条件的不能高抬责手,尤其对处于供过于求尴尬境地的专业调整时更不能手软。让我们重温以下深刻的教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是某省2008年第二高失业率的专业,而且全国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个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仅仅是51%。究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凡工科类的学校没有任何门槛都在大干快上这个专业,某个工业重镇的数控专业在校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本地区所有数控机床总台数。紧缺人才专业曾几何时居然变成了过剩人才专业,是市场惹的祸,还是教育培训市场规则缺失犯的错?
职业教育要增强服务功能、加大宏观调控和严格市场准入,归根结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市场主体——企业的需求。按照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改革思路,对接包括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