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细微求实效 洗尽铅华始得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成功在细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细”者小也,“节”指单位或要点也。而教学细节,即是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结作用。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数学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组成的,鲜活的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因此,关注课堂和细节是焕发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开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的细节价值,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实效的课堂呢?
  一、把握细节智慧,审视教师机智
  赫尔巴特把教学实践智慧称为“教学机智”,并明确表明“谁将成为好的老师或是坏的老师,左右这个问题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如何形容这种机智”。显然课堂教学的细节正是最生动、最原始地保留着这种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实践智慧的生成。课堂上密切关注学习动态、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境界的法宝。
  一次在听“统计中的平均数”时,为了顺利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者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两次夹球比赛。第一次是人数相同的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只要比较两组的总数就能决定胜负。第二次是人数不等的比赛,一组为3人,另一组为4人,通常情况下4个人的比3个人的多,这样就会引出冲突:简单看总数的大小,不能直接判断出哪组更好,需要一个新的指标来反映小组水平。教者设计的意图就是利用这个冲突,引入“平均数”。没想到的是,第二次比赛出现了以下的结果:
  师:请你算一算,这次他们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生:6 7 8=21(个),5 4 6 5=20(个)。
  师:这次比较总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还是男队胜!
  师:女队太可惜了!如果女队再多夹1个球,水平就和男队一样了。
  生:不一样。
  师:总数都是21个,为什么水平不一样?
  生:因为人数不一样,男队人数少,女队人数多。
  师: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生:不行。
  师:怎样才是公平的呢?
  生:算出平均每个人夹多少个球:21÷3=7(个),20÷4=5(个)。
  师:比较两队的总数后发现什么?说明两队的水平如何?
  生:两队的总数只相差1个,说明两队的水平差不多。
  师:是的。在比较两队的平均数时发现了什么?说明两队的水平又如何呢?
  生:男队平均每个人比女队多夹2个,说明男队的水平比女队的水平高得多。
  ……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中随时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意外状况。上述案例中,教者智慧地利用了这种意外,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选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要随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让原本看起来非常棘手的一个个问题,变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亮点。
  二、体察细节过程,剖析教学成效
  所有的细节都是一个“过程”。课堂教学细节有各种要素的参与,在课堂环境中延伸着,形成了细节的生态过程。如果我们细细体察,往往可以发现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一步。
  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先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数学信息列式。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结果他的想法是:“每天一瓶牛奶,而月有大月和小月的区别,天数不同,每个月都付28元钱,这不合理。”“对的。”下面有不少学生赞成。还有学生产生了新的想法:“那就大月订牛奶,小月不订,这样就赚了。”……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显然大家已经将关注点放在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上课的教师有些措手不及,显然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他只好先肯定学生的想法:“你能想到年、月、日的知识,说明你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这非常好。但也许有些地方订牛奶就是平摊到每月付28元。”对此,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着,显然教师的解释不能完全让他们信服。
  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很多教师认为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也许纯属偶然。但这种偶然的背后是否也有必然的理由?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第一,由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家中订牛奶,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积累了一些订牛奶的生活常识:牛奶一般一月一订,根据每月天数付一次钱;第二,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对不同月份天数不同的印象比较深,并且情境中还呈现了“每天一瓶”这样的信息,因此,自然会产生要区别大月、小月的想法。如果备课时我们能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将情境进行小小的改动,使之更符合实际,课堂上学生就不会提出对“每月28元”的质疑。因为这样的质疑是与本节课无关的话题,无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
  研究细节,我们必须关注细节的过程。过程在这里就是课堂生命活动留下的一个个足迹,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那一步之差。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而精心打造教学细节,则依赖于我们对教材与学生的双重把握与理解。因此,我们教师要经常去体察一下课堂教学中细节过程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体悟细节状态,感受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活动的状态。师生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就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体现。
  一位教师上课时出示例题:“金桂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为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结果出示的时候,漏抄了“圆形”二字,学生在试做时,出现了如下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一时语塞沉思后)请同学们停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   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有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圆形”条件就能做了。
  师:对,确实差一个条件。其实,我并不是有意掉的,而是由于自己的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还好,几个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老师不是完人,老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提意见。
  这时,已举了手的学生又慢慢放下了,目光注视着老师。
  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这街心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生:行!
  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
  小组汇报:
  生1:(18.84÷3.14÷2)2×3.14。
  生2:(18.84÷4)2。
  生3:(18.84÷3.14÷2)2×3.14×2。
  生4:先设一直段边为x米,2x 3.14x=18.84。
  生5:(18.84÷6)2×2。
  生6:(18.84÷3÷3.14÷2)2×3×3.14。
  生7:(18.84÷8)2×3。
  ……
  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祝贺你们——未来的设计师。请你们把自己设计得最漂亮、最合理的花坛面积算出来,好吗?
  生:好!
  由于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面对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把漏掉的字补上去,而是向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向学生表示了感谢。如此诚恳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正是这种蹲下身子来的真诚,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为师生的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课堂意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感受到课堂的那一份天然、温暖和精彩。
  四、反思细节价值,追求教学真谛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有的可以成为我们感悟成功教学、积累实践智慧的范例,有的也可以成为我们反思教学行为、引发求异思维的节点。张齐华老师在学生写36的约数的练习中,有意选择了两份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
  36的约数:1、2、3、4、6、9、12、18、36。
  36的约数:1、36,2、18,3、12,4、9,6。
  他首先让两个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寻找约数的方法:第一个孩子说采用“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两个两个地找”。张老师不动声色,让其他同学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很多孩子自然认为“配对法”好,一一寻找,不易丢失答案。张老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异口同声”,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这幽默的一问,化解了第一个孩子的窘境。孩子们静心思考,独立反省,终获顿悟。最后,他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继续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张老师将“比较”的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一层次的比较,学生学会了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比较,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第三个层次的比较,获得了“欣赏借鉴”的思想,只有放大别人的优点,才能共享智慧之果。三次“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渗透。
  总之,细节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它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蕴含着课堂的大量信息,是学生、教师发展的节点;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忽视细节的,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不敢奢求能做一个伟大的教师,但我们应该努力把细节做到伟大,让我们的课堂散发着和谐与美丽,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与美丽中芬芳四溢。
其他文献
时钟滴答滴答,天色渐渐暗下,街口大喇叭传来声声召唤——戴好口罩,下来买菜啦!  不知不觉,今天的网课已结束,我长舒一口气,关掉手机,轻轻地走出房门。  学习了一整天,直到现在,才有了一点点的休息时间。不知道,妈妈直播网课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没?我悄悄地走到妈妈的身边,只见她正盯着手机出神,目光专注,紧紧地将手机抓住,似乎一刻也不愿松开。  凑近一看,手机屏幕上显示一个对话框——和爸爸的对话框!  屏幕
在设计或改建孵化场时,重要是的要了解每个孵化室所需的总的空气流通量。这不仅将有助于确定孵化场所需通风设备(空气处理装置)的总体性能,也有助于确定调节该空气流通量所需的加热、冷却及加湿的功率。  中图分类号:S81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7-0040-04  1 背景介绍  1.1 计算标准  计算每一个孵化室所需空气流通量可以依据以下一个或多个标准进行: 
夏季采取的所有缓解热应激的措施都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7-0001-02  中国地域差异大,在夏季,南方地区的气温可能极高,母猪饲喂指南必须据此调整。  在夏季,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不同,高温和过度潮湿是南方的特色,而北方也很炎热,但是要干燥得多。因此,种母猪的饲喂计划要区别对待。  1 对暑热的正常生理反应  
入选理由 以研究者的理性构建、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以管理者的智慧推动一个省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他既是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敏锐的发现者,更是良性对策的提供者、验证者和完善者。他和他的团队让为之服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具浙江特点与时代特征。  人物印象 2012年1月12日。  在浙江省数控、汽修、服装、旅游四个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试点学校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方展画指出,在新时期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法、画图法两种策略的基础上学习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后还要学习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解题策略。策略,是方法的提升和概括。不管哪种策略,目的都是使隐蔽的关系明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一次试上时,在例1前创设买早点的情境引入表格列举,说明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引入课题。例1引导学生审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
【摘要】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的关键是突出本质,重在理解,学会运用,最后形成数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念的教学:一是追根溯源,厘清本质;二是选准基点,初步理解;三是多元表征,促进理解;四是立足成长,提升素养。  【关键词】概念 本质 理解 应用 素养  章建跃博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教概念的,数学教师是玩概念的。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
徘徊,原本是犹豫,思考不定之意。本文的思维徘徊是指:学生在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中出现的犹豫不定的现象,它涉及数学思考、分析、辨别、推理、判断、表述、交流等数学思维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徘徊”现象,捕捉教学良机,把知识引向深入。可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先说后做、先做后说、说做同步、反复说做等方式,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说做”间寻找学生“思维徘徊”的“突围
计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能,计算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很多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教学中要随时把计算知识与其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揭示隐藏其中的精彩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清晰、融会贯通的关于计算的知识结构,让计算知识具有发展的功能。日常教学中,我们以题组为单位进行计算习题的整组设计,通过对题组中数据的选择与修改,对计算教学中的本体知识层
幽默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or,是音译词,《辞海》解释为:“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内庄外谐”是幽默语言的主要特点。“庄”指的是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谐”是指有趣的、引人发笑的教学手段。张五升博士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
入选理由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持续强化学习型企业建设,促进全员素质提升,打造人才“智库”,以此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亮 点 把人才规划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着重培养引进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在重点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的实用性人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及熟悉资本运作和金融管理的专家人才。积极完善落实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学、每月一题、每季一讲、每年一训”,做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