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文本教学 铺就作文之路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作文的“清如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没有材料,又哪来作文的香气袭人?敬爱的毛主席也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粮,没材料,又哪来作文的气定乾坤?总之,素材积累早已成为作文教学的根基问题。此根基打不好,以后的高楼大厦几乎不能构建。可是目前高中生学业重、压力大、时间紧的现状也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去积累作文素材。鉴于此种情况,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妨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本,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的美丽,挖掘身边的宝藏,积累文本中的素材,帮助学生铺就作文之路。
  一、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文本中的名言警句,直接增色作文
  首先要给学生灌输思想,让他们知道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文言名篇、名人名言好多可以直接用于作文。特别是那些名言警句,都是思想的精华,最好的写作材料。历年高考的高分作文很多都是成功引用名言警句的典范。然后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帮他们梳理具体用法。比如:
  1.用在题目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指某种难得的品质,“横看成岭侧成峰”——指事物的两面性,“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可以写坚守自我的方面,此外还有“道是无晴却有晴”、“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很多名言警句用在题目中。
  2.用在开头。当写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时,指导学生可以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第一个小标题。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第二个小标题。用鲁迅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第三个小标题。这样,三个小标题就起到了提升全文的效果。
  3.用在结尾。当写自己读书的感悟和好处时,提示学生可以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作结尾。这样一下就能彰显学生的文化品位,得高分自然就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文本中的特定人事,强化理论依据
  很多时候,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抱怨无话可说,尤其是写议论文的时候,总是绕来绕去,空洞地说理,为了凑够字数,又不得不反复啰唆地说那些本已空洞的道理。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归类:
  1.人物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是品德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代表人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是忍辱负重、坚强不屈、成就伟业的楷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是忠贞爱国,勇于牺牲的表率。“活着就有希望”的霍金是在困境、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典范。
  2.事件类
  在学习《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事例,为“勇于质疑”“认真审查”等相关话题服务,具体可以这样总结:苏轼敢于对郦道元之说持质疑的态度,不一味相信前人的理论假说,所以才会“夜泊绝壁之下”去探索事情的真象,而我们目见耳闻的东西照例很少,世界浩大,不要用你有限的知识过于肯定或者否定别人,因为我们太渺小了,要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因此要想学真知,求至善,我们必须要像苏轼一样做到真正的“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像王安石建议的一样“深思慎取”所有的传闻材料。
  当然,有时对于文本中的事例也要引导学生善于改造,做到一材多用。这就好比是大豆,既可以做豆浆,也可以做豆腐,既可以干炒,也可以水煮,就看你怎么运用了。比如讲解《劝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为“积累”“专一”“持之以恒”“善于借助外力”等多个话题服务。
  总之,面对目前语文课高耗低效、学生普遍畏难作文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必须优化文本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和使用课文素材,将教材学习和课外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一箭双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
期刊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土壤”。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搞好班级管理、教育,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结合我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用真心换真情,把满腔的爱献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爱
期刊
为了作文这半壁江山,我和学生算了一笔帐:你们初一一年写了多少篇作文?学生一算,一学期6篇,加上期中期末考试两篇共8篇,两个学期共计16篇。初二学年呢?大致也是16篇左右。  我说:过了两年,你现在再回头看看你初一的作文呢,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不足,你文笔的稚嫩。如果现在再让你写同题的作文,你一定会写得更出色更精彩。为什么呢?你想过没有?  一名学生惊呼:呦,两年之中,我们写了三十多篇作文呢。我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有了较强的语感,也就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了。所以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朗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范读培养语感  教师满怀激情、抑扬顿挫地朗读的示范,可以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对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
期刊
“文贵新”,应试作文更是如此。应试作文因时间紧迫,字数限制等原因,不能作过多的思考。故此,在不长的篇幅中避免老生常谈,写出新意是应试作文的成功之道。那么应试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我想应从题材、立意、结构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题材上注重变换角度,不断翻新  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有人说“第三个把美丽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此言未
期刊
课程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就新课程而言,其核心理念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改革以前那种继承性学习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就教师角色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朗读之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重讲解轻朗读;“怪现状”之二:默读速读代朗读;“怪现状”之三:“固定声腔”读文章;“怪现状”之四:教师范读缺失;“怪现状”之五:朗读“贵族化”;即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得
期刊
一、挖掘电影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一)培养教师队伍,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益  在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国家级级电影课题子课题的研究,从立项、开题报告,到过程跟踪、指导以及最后的总结、验收,都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提升了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主题课例,编写校本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寻找一切有可
期刊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曾良军老师的报告。一口略带湘西口音的普通话,一副幽默睿智的口才,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说理生动了许多。曾老师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俯下身子给我们分析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奉送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良策。终归一句话: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做一个有“良心”的合格老师!  一、将激情注入课堂,用阳光般的笑容轻抚每一个孩子  任何有可能影响学生心情的沉重和压抑都必须收敛好,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沉稳的
期刊
近几年来,师生关系难以令人满意,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陈旧成为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主体来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一、营造主体发展环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