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酒一杯,创新教学紧相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新课标的实践,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学科教学达到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意韵悠远的境界,使学生人文精神得到陶养,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掘它的潜质,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个性化语言的丰厚涵咏
  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不仅仅是工具手段,还是负载着教育者的情态认知,需要溶入教学内容并成为它肌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情操、意识和认识的文章,可以说是特殊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因此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教学效果,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作为语文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多味的综合统一体,既有最基本的正确明了、生动形象、机智深刻,还要有雅正丰腴、含蓄隽永、犀利睿智、优美蕴藉等个性化特点。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从而积极的学习它。我的教学语言的锤炼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形成文学味。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曾经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放录音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然后用如下语言导入:
  “读完这首诗,感觉就像一幅幅青绿山水画闪过眼前,像一股涓涓泉水流过心田,像一首抒情小夜曲徜徉在耳畔”。
  通过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美的境界,烘托出诗的氛围。
  (2)体现灵动性
  在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时,为了使学生体会自然赋予我们的无限的美和无尽的启示,我曾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篇:
  “如果我们有,那怕一点点时间,就让我们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吧。春天,我们去小溪边看冰消雪融;夏天,我们田野里窥探盈眸的绿意;秋天,我们放飞理想,感悟云卷云舒;冬天,我们枯枝上采撷跳动地灵感。”
  这充满着灵性的结尾一下子把文章推向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想在思悟异化的氛围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3)张扬智慧性
  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为了展现史铁生的人格魅力,我曾对他作了如下评价:
  “如果说海子是一个骑着白马,轻舞飞扬的小弟弟;那么,史铁生便是一个用生命在思考,用语言在行走的长者。”
  这评价不仅展现了史铁生的魅力人格,还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提高了鉴赏品位。
  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多少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很难把语文课组织得有滋有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通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清新而有活力。
  (二)创新思路的炫美律动
  加拿大教育学家史密斯曾指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学生而言,十几岁的年龄,他们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底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形成适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笔者心中有路,遵路识斯真”。所谓教学思路就是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就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深刻地领会文章,形成自己的感悟。思路把握的准,问题设计的精,往往会使课堂鲜活生动,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1)关照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语文以文学为主要对象,整个人类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后盾,可以说是一门带着呼吸的学科。我们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注意人类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能将文章分析趋于简单说教,要善于细致深入地剖析,引导学生切身地去感受,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文学”始终是我们语文课的一个大背景,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篇目进行界说,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透彻分析的欲望。比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简析“荷塘月色”的意境特点。(分析不是很充分)然后,引出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一诗,让学生比较“荷塘月色”和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有何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来不同,对文章意境的把握更加明朗。再进一步让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会自然地结合作者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这样对文章传达的情感就有一个深入的掌握。
  (2)由浅入深设计教学思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特殊的过程,学生的接受过程也不例外。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了解这一认识规律,还要在如何引导学生遵循这一规律上下功夫。具体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一连串问题,而且前面问题的解决要成为解决下面问题的铺垫,这样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学习《变形记》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用三组问题来贯穿:
  a.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在何处?根源何在?
  在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异化现象?(学生多角度关照)
  b.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异化现象?(学生扩展思考)
  c.我们应该怎样防止异化,重构健康的精神家园?(自由讨论,深入思考)
  以上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启发学生扣住了重点难点细加剖析,调动了学生全部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对他们思维的锤炼和精神的洗礼。
  (三)多媒体的神奇激活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更完美的演绎语文课提供了可能。电化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图片、幻灯、投影和录像等辅助手段教学,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想,走进课文的情境。比如,在教授初中课本中《泰坦尼克号》一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
  第一步,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一个片段(文章中的选段,船沉了,罗斯和杰克的对话一节)请学生谈谈感受。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被两个人无私的爱所感动,尤其是杰克深情坦然地把生的机会让给罗斯的精神。
  接着,请学生带感情自读课文,加深体会。
  第二步,请学生讲自己类似的故事,或听说过的故事。
  学生们真挚动情地讲述了一个个亲人、朋友和师长等为自己献出爱心的故事,听者都为之感动,甚至声泪俱下。
  第三步,观看《唐山大地震》纪录片,让学生们谈谈感受(可以展开联想)。
  学生们踊跃发言,特别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相互救助的精神感动,他们还联想到了抗洪抢险、见义勇为、消防救人等事迹,最后讨论完成:生命因爱而灿烂。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从个人的情爱升华到人类博爱的高度。
  第四步,完成讨论《生命与爱》。(同时播放韩红演唱的《天亮了》使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
  通过电化手段的辅助,使学生从听、说、读、思、观等各个方面得刺激,成功有效的完成了教学。
  【参考文献】
  [1] 何可抗《创造性思维理论》.
  [2] 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与智商》.
  [3]《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具备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丰富和谐的教学情感,以及坚实的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教师课程标准素质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每位语文教师都责无旁贷,可放眼我们身边的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创新教育虽是舆论中的热点,却是实际中的盲点。究其原因,教师思想僵化,方法陈旧,知识与能力结构滞后于现代的需要,以致于创新教育高挂于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于行动
[内容摘要]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英语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我认为发展性课堂教学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那么“发展性英语课堂教学”这一课程改革新名词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作者试图从基本原则和关系来分析。  [关键词]发展性课堂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分
我在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的评改工作结束后,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班学生的成绩时,吃惊地发现,班级里综合素质最优秀的男生作文仅得了15分(作文分为40分)。原因是他的作文与另外两位学生的作文属于雷同卷,都写了雨天与朋友同撑一把伞回家,在相互照顾,相互关爱中诠释了同学间真挚的友谊。  我很不服气,找阅作文卷的老师理论,认为这三篇作文只是素材类似,不能以抄袭作文论处。事后静心细想,自己“护犊子”的心理固然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文化涵养。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近年来各地的必考项目,也是文学性最为突出的题型之一。  明确考纲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
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作文无疑是他们的重头戏。“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这基本成了一个口头禅。所以老师们忙于让学生不停地写,孩子语文成绩差的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处找作文辅导班……到底如何有效地改善学生作文状况,真的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在作文课上,真的需要家长找所谓的作文名师吗?其实我认为如果每堂语文课都能渗透作文教学,虽不专为作文但效果比那一味讲写法、技巧、念范文的作文课来的更有效、更可行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满堂讲弊大于利,精讲才能有的放矢的解惑,精讲不是缩讲、少讲,而是讲的精当,讲之有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精讲必须与学生多说有机结合,通过教材的精讲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讲之精当 讲之有效 说的训练 说的能力  语文教师是离不开讲的,但如何讲,确实大有必要研讨一番,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方法”,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广阔舞台。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试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的根源何在?本文根据对文本细致的解读和对主人公形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而“无礼”“无子”等仅仅是次要原因的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 性格 人物形象  (一)  上《孔雀东南飞》这一课的时候,讲到兰芝回家之后,阿兄逼迫他再婚,有这样一段对话——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表面看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晚年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经历的一件小事——“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值得解读的是这首诗的深层结构以及文化意义:这两个场面中的人物关系有什么变化?最后一段感慨又表达了什么社会理想?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是门深刻的艺术,不假思索的问,往往错过课堂的精彩生成,善问和巧问则让课堂思维灵动,生机勃发。老师上的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预设,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因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