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与朝鲜王朝对华观的嬗变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鼎革之后,尽管身为清朝的藩属国,但朝鲜王朝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暗怀"反清复明"的思想,甚至策划"北伐".不过,随着入关后清朝统治的稳固、国力的上升以及政策的调整,再加之朝鲜国内"祛文务质"之风的兴起,朝鲜王朝对清朝的认识逐渐从抗拒走向认可,虽然对明朝的怀念还在朝鲜国内以一种私下和非公开的形式在进行,但是诸如"胡无百年之运"之类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朝鲜的精英阶层开始正视清朝的繁盛和强大,认可其对中华正统的接续,并出现了"北学"清朝的声音.朝鲜对清观念的这一转变历时一百余年,它不仅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改善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且引领了其他周边国家对清关系的正常化进程.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的驱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的基础上,中国新型智库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建构具有多重功能的平台运行模式及相关机制,逐渐呈现出平台化发展趋势.参与国家治理和政府决策的需要、提升自身公共传播影响力的需要以及实现行业内合作共赢的需要是目前推动中国新型智库平台化发展状况的主要动因.为了进一步发挥平台化运营思路的优势,需要围绕当前"信息—成果—资源—业务"的核心运行体系,进一步构筑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平台运行体制机制.
虚拟财产的边缘性和复合性特征,决定了单一的财产权保护模式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全部问题.对复制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行划分,有助于重构虚拟财产的利益结构,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物权保护模式的属性.利益的表现形式决定各种财产法规则调整相应利益关系的适用方式、范围及界限,商品属性或者属性组合成为调整对象,影响包括虚拟财产在内的新型财产的规制方式.在信息社会,虽然物与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天然界限消失了,但其创造价值的方式没有变.基于此,知识产权法、物权法和合同法在虚拟财产规制中都可以有合适的位置.
第三次分配与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直接相关.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难以改变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次分配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是社会成员自发的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基于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和财富分配正义;立足于志愿服务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为何?这是生命伦理学家们致力于解决的元问题.比彻姆作为经典生命伦理学的代表,以常识道德作为进路,依托实证主义、规范性、概念性和方法论证明其合理性.但它遭遇了理论权威性难题、与临床实践的不相容性等质疑.罗兹主张用专业伦理取代常识道德成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进路;比彻姆虽回应了罗兹的意见,但多以澄清问题为主,并未对专业伦理进路做出评价.常识道德沿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现确定性"的论证路径,但是它容易遗忘医学专业的社会承诺.专业伦理以"创构性"凸显其专业自治性,但实践进路也引发了理论的脆弱性问题.为
学界通常把《荀子·礼论》中"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句解读为从正反两个方面重复表达一个意思,即所欲之物不能超过现存之物.按照这种解读,荀子的主旨是把欲望限制在现有财物的范围之内.这种解读既不符合荀子原句的表述,也不符合荀子哲学的宗旨.实际上,这两句是说人的欲望不必受现有物资的限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在荀子看来,通过礼的有效节制,欲望的增长可以促进物资的生产,物资的供应可以满足欲望.如此,则"物"与"欲"互相扶持而双双增长,即"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义"一向是荀子研究的焦点,而作为"礼义"价值基础的"仁义"思想却被长期忽视.近来论者虽已措意于此并有所阐发,却鲜有内在于荀子论证系统的专门探究.荀子的"礼论"明确以自然状态下人群的争夺论证先王制作礼义的必要性;与此相应还有一条不为人关注的"仁义暗线",即先王之所以愿意制作礼义以止息人群的争夺,是因为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构成其制作礼义的可能性.爱人利民的担当来自自爱修德的内在驱动.为了实现爱民利民,荀子一方面强调礼制以"能群"的作用来满足民众的"天养",另一方面需要以礼义的"分
自汉以来历代先贤对秦短祚而亡的原因作了诸多方面的评价与探讨,整体而言,多不出严刑役重的"暴秦"说和"废分封,行郡县"的"秦制"说两种归因倾向,但事实上秦亡原因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如果我们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考察,秦亡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设计存在"制度漏洞",皇帝制度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加之秦始皇个人的认知局限,在面对新的国家形势时未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失衡;二是秦始皇"急政"强制剥夺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制度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利用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其宣传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阶级立场,宣传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工农群众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理论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工人、农民阶级的觉醒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优秀的理论人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北宋诗人的民生抒写,是其官员、学者、文人等多重身份意识在文学上的表达交会点.北宋初期,欧阳修、梅尧臣等诗人主要秉承白居易等倡导的“新乐府”的讽喻精神.元祐诗坛上,王安石晚年以宰执视角抒写民生关怀,达到平淡、含蓄的艺术境界;苏轼以“亲民官”与“田舍翁”的视角摹写民生,实现民生抒写与身世之感的融合;黄庭坚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抒写的布衣精神,并尝试将民生画面作为诗料,化俗为雅,营造出新的艺术效果.以王、苏、黄为代表的元祐诗人,克服了官员身份属性浸入民生抒写中带来的抒情割裂和浅俗倾向,使民生抒写重新回归士人文学抒情言
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死,仙话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改造、借用,使古代神话出现仙话化的趋势.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独有的发展特征,其发展过程漫长,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神话与仙话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自然、灵魂的相同认识与观念是神话仙话化的前提基础.神话仙话化是价值观的觉醒与改变、方士集团的鼓吹与宣传、帝王的崇信与践行、对神话历史化的对抗与反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仙话化使仙话得以广泛传播、巩固与发展,同时也使神话得以丰富、充实、保存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