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运笔观探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a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叙伦提出了肘腕皆悬,五指齐运的运笔理念。其中五指齐运和翻绞笔法,分别是对包世臣和姚配中理论的选择性继承。从腰背发力运肘腕到五指齐运的翻绞笔法,马叙伦将各方面协调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叙伦的运笔技法是形成他书风的关键因素。文章探析了马叙伦的运笔观,分析了马叙伦的书学思想,以期给后世书法学习者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马叙伦;翻绞笔法;运笔观
  马叙伦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民主进步人士及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艺在20世纪30年代已颇负盛名,沈尹默评其书“恣情水墨,超逸绳检”。马叙伦不仅在书法实践方面蔚然成家,在书法理论上也建树颇丰,有论书诗20首及随笔式论书文若干,散见于著作《石屋余渖》《石屋续渖》《马叙伦先生法书选集》中。马叙伦在选择性继承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相对系统的书法技法理论。其中关于如何运笔,他总结出了“肘腕皆悬”“五指齐运”的执笔、运笔法,并亲力亲为,将自己的理论付诸书写实践。马叙伦的运笔论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包含了个人的独到见解,既是了解马叙伦书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也给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一、马叙伦对前人运笔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马叙伦在回忆录《我在六十岁以前》里简明阐述了在运笔技法上的主张:“我又发明了写字不但要运腕,还要运肘,不但要运肘,还要运指,不但要运指,还要五指齐运。”[1]同时,他还说明了在书法方面曾受到邵裴子的影响。邵裴子欣赏姚配中的“翻绞两法”,而马叙伦的书法又受到了邵裴子的指导。在此基础上,马叙伦发明的运笔技法和论书诗都得到了邵裴子的“首肯”①。马叙伦在总结自己书法理念的20首论书诗里,也列举了前人关于执笔运笔的观点,如“曾读闻山执笔歌,安吴南海亦先河。要须指转毫随转,正副齐铺始不颇”“仲虞余事论临池,翻绞双关不我欺。亦绞亦翻离不得,郑文金峪尽吾师”等,其中提到的清代的梁巘、包世臣、康有为、姚配中,均是影响了马叙伦运笔理念的前贤②。
  (一)从“五指齐力”到“五指齐运”
  马叙伦提到的《执笔歌》是梁巘的一首论书诗,又名《评书贴》,其中谈到了“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在强调执笔的重要性上,马叙伦和梁巘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关于执运笔的具体要求上,马叙伦没有继承梁巘的观点。梁巘诗中有“禁指无用任其闲”“腕力挺住不须摇”,其中“禁指”指的是小拇指,小拇指不动任其闲置,腕力挺住不动摇,这显然和马叙伦的“运肘腕”“五指齐运”的观点不同。
  “近世如何子贞之小字,确是腕肘并运,五指齐运否尚看不出。包慎伯似兼运指者。”[2]马叙伦认为包世臣是运指作书,在包世臣的书论中,也有对运指问题的关注。包世臣在对王僧虔《笔意赞》里的“万毫齐力”进行辨析时提出了“五指齐力”一说。“王侍中传右军之诀云:‘万毫齐力’。予尝申之曰:‘五指齐力’。”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又提出的“四指争力”一说,常被研究者拿来与“五指齐力”说进行对比[3]。金丹先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并指出:“康有为的‘四指争力’要比包世臣的‘五指齐力’更能说得通一些。”[4]包世臣认为“五指齐力”是做到“万毫齐力”的基础,原因是“盖指力有轻重,则毫力必不能齐也”。若要做到毫力能齐,则必先五指齐力。马叙伦显然注意到了这有悖于书写常理,于是他纠正道:“要须指转毫随转,正副齐铺始不颇。”他将“五指齐力”在书写实践中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调换,从为了毫的齐力而调节五指,变为了毫要随指而转的“五指齐运”,这是马叙伦对于前人理论选择性的继承和改造。
  (二)“偏计方圆是俗师”
  “仲虞余事论临池,翻绞双关不我欺。”此句诗可看出姚配中的“翻绞”笔法论对马叙伦的运笔观念产生了影响。但马叙伦对于姚配中的理论并非全部接纳,反而对于姚配中的阐述方式有所批评。
  姚配中以训诂法注解传统的拨镫执笔法,希望以此证明翻绞笔法有典可据。“余因为伸之以绞转翻转,仍据‘拨镫’及‘八法’,诂其义以明之,使知古法原存,人自不省,授受之真诠,非依违之虚造也。”在注解林韫的四字拨镫法时,他将其分为方圆二用。“林氏四字所云推拖者,方之用也……所云捻拽者,圆之用也。”他先定义“推拖”为方,再定义“捻拽”为圆,然后辗转证明“推拖”是“翻转”,“捻拽”是“绞转”。“则凡曳而加之于上者为拖,非翻转乎……则凡曳而转于下者为拽,非绞转乎?”经过这样的逻辑,最终将绞转及翻转二笔法分别对应在方圆二法上。马叙伦对姚配中辗转引申的证明不以为然,称之为“迂曲”,“偏计方圆是俗师,依人皮相最堪嗤”。马叙伦称这种刻意证以方圆的做法是一种执着于表象的认知。
  但是马叙伦依然将“翻绞”纳入了自己的执笔理论中。“然非悬肘腕,运五指,不能翻绞自如,运指亦自然绞也。”他以“翻绞”笔法配合他的“运五指”“悬肘腕”的运笔法,并且用这种运笔法来理解《泰山石峪金刚经》的特殊书写效果。“如《金石峪》竟无一笔整齐,皆如拈丝。后人学之者,只是将笔在纸上左右作力,不使平直,不悟正由翻绞同时,而作者技术之异,故痕迹显豁耳。”
  二、马叙伦运笔论的整体性及实践启发
  在讨论运笔时,人们往往会把视线集中在手和毛笔相结合并产生书写实践行为的局部范围,但马叙伦的运笔论有一定的理论整体性。不同风格的书家对于运笔的理解会有差异,这启示我们要灵活、辩证地看待此问题。
  (一)马叙伦运笔论的整体性
  马叙伦在“学书五养”中提出了作书须“养神”“养力”,要求书法实践者对精神意念及身体机能进行调节准备[5]。“力不养,则作数字后,便觉腰背不济”,他认为腰背是参与书写过程的重要部分,他评何绍基“须知控纵凭腰背,腕底千斤笔始精”,而“养力”为“腰背控纵”提供了稳定的生理基礎。在“腰背控纵”之外,马叙伦还讲到要“臂指齐运”,“好书臂指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再“五指齐运”,在“五指齐运”时可以做到“毫随指转”,便能“翻绞自如”地运用翻绞笔法了。从养力到腰背的参与,再到臂指齐运和翻绞笔法,马叙伦的运笔论是全身协调参与的整体活动。
  (二)理论到实践的启发
  马叙伦自言作书无论巨细,皆悬肘腕运指而为之。“盘旋空际,只自运力达意,然后乃得飞舞之妙。”书写小字时肘腕悬空无凭借,熟练者往往会产生意外之趣。沈尹默认为这是马叙伦追求“意趣”的一种手段:“石屋作字颇重意趣,悬腕书小字其殆欲传此秘于来者乎?”但长时间悬腕书小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罗继祖对马叙伦的这套理论并不完全赞同,他认为用马叙伦的方法写大字毫无问题,小字也强求悬肘腕,无异“自讨苦吃”。他以马叙伦写《庚子墓志铭》时的情况为例,马叙伦悬腕书此铭,自言写六七行就需休息,篇终而觉气损。可见罗继祖对此所持的保留意见有一定道理。执笔是一件灵活的事情,运笔更要为创作风格服务。马叙伦意趣盎然的书风和他独到的运笔法有关系,但应对长篇累牍的小字创作却略显吃力。因此书法学习者应避免一味盲从,只有灵活借鉴才能从中得益。
  三、结语
  马叙伦在论书方面多有独到观点,如推崇“题壁书”和反对传统的临摹法。他的运笔论也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其立论皆渊源有自,理据充分,他的运笔论选择性地继承了前代姚配中、包世臣、何绍基的观点。马叙伦先生以学问作书,所积深厚;且不囿于一家之说,出入自由,视野宏阔。很多观点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注释:
  ①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光庸、长光,别号培之、裴子。浙江杭州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书法家。
  ②闻山是梁巘的字;包世臣是安吴(今安徽泾县)人,称包安吴;南海指康有为;仲虞是姚配中的字。
  参考文献:
  [1]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89.
  [2]许嘉璐.石屋余渖 石屋续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126.
  [3]陈振濂.民国书法史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44.
  [4]金丹.包世臣书学批评[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252.
  [5]马叙伦.马叙伦先生法书选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63.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层出不穷,其舞蹈学专业备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是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影响了舞蹈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介绍构建舞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并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研究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注:本文系曲靖师范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也是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基层群众文化层面出发,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从而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基层群众文化是现今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
期刊
摘 要:提起湖湘大地,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屈贾之乡”“古道圣土”。从先秦荆楚文化的浸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一代代文人志士用他们的一生不断完善着湖湘文化,湖湘大地也用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后来者,秦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秦观充满文艺色彩的一生,被贬湖南的这段经历可谓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指出屈骚精神的传承、湖湘大地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浸润,无一不对秦
期刊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通过对艺术世界中一切相互关联的存在物的描绘,从侧面隐现出如今现代社会的主导因素是机械技术,是具有深刻研究意义的杰作,因此,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成了当下不可终结的话题。本雅明就艺术作品本身提出的“灵韵”概念富有深刻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是其提倡的理念精髓所在,也让我们不免对人本身产生极大的反思,值得仔细推敲。文章阐释了机械复制传播下思想的流变,围绕“灵韵”本身
期刊
摘 要:梁启超被公认为是近代优秀的学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文章通过论述生长环境以及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影响,分析梁启超思想中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梁启超;生长环境;康有为  “我若把我的矛盾去掉,同时怕把我做事的活力也去掉了。”这是梁启超的一句自述。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在世人眼中他总是摇摆不定,他的信仰总是看似随时间的推移
期刊
摘 要:在国学经典吟诵过程中,如果采用适宜的背景音乐,那么可以使吟诵更加情绪饱满,同时可以让背景音乐和吟诵的内容进行细致化的融合,更好地加深观众的印象。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融合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国学经典吟诵;融合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融合中,无论是在演奏背景上,还是针对各类情绪的表达上,都具有专业性的融合基础,尤其是对于国学经典的诗词歌赋吟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开展古筝线上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有效节约师资力量,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的认同感,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古筝传承人。文章介绍了古筝线上教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古筝线上教学的现实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线上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线上课程;古筝;构建与发展  注: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2020年“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社会舞蹈为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将社会舞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方法路径,以期能够优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进而顺应职业教育中舞蹈教育“大众化”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社会舞蹈;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社会舞蹈融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油画课程的存在与高校办学实力、专业特色程度、学生整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对油画课程人才培养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奖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专业建设。鉴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如何促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建立与强化展开合理的分
期刊
摘 要:扬琴独奏曲《川江韵》是著名作曲家黄河、何泽森于1986年创作的以地方风格为题材的作品,融入了扬琴的各类技法,展现了独有的内涵与韵味。《川江韵》结构严谨、旋律起伏明显,以四川民间音乐为基调,在描绘川江美景的同时将人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川江韵》;川江号子;四川民间音调  一、《川江韵》创作的背景  1986年,作曲者们怀揣着对故土独特的感情,以耳熟能详的巴蜀民间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