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探究苏联兴亡的厚重之作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anti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的《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是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高放先生的第十部文集。高放教授自1950年执教于人大起,六十年间围绕苏共党史和苏联国史问题发表过近百篇文稿,该书从中精选出66篇汇编而成,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51年6月,新近一篇刊发于2011年3月。从24岁指点江山的青年才俊到84岁宝刀未老的学界泰斗,时间跨度整整一个甲子,厚重而沧桑之感跃然纸上。通览该书,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四大特点:
  第一,文集的编排特色鲜明。该书按苏联建党、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盛衰兴亡的过程排列为四编(苏联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是苏联兴起的源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建立是苏联振兴的起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苏联灭亡的进程、原因和教训),各篇之内又以逻辑关系为主、写作时间为辅排列。这便于读者系统了解百年上下的苏共党史和苏联国史,也使该书恰似一部史论专著。编写的另一特色是每篇文稿末都有“记事说文”部分,旨在说明写作缘由、发表于何处、社会反响、当今的评价与补充等。从中可窥见高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
  第二,对苏联兴亡的看法见解独到。书中归纳并提出了苏联兴亡“十个‘三’”的独到观点:在苏联兴盛方面,肯定其近百年的“三大成就”(建党、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三次显示”;在苏联灭亡原因和轨迹方面认为,因斯大林路线和决策错误,苏联社会长期存在“三大矛盾”(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自由民主法治的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同各族人民的矛盾),加之斯大林首创的“三制”(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造成“三大缺失”(缺失社会主义自由、民主、法治);在斯大林之后30多年时间内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延误改革开放,致使苏联模式的弊病积重难返,终于到1980年代末爆发“三大危机”(经济、政治、民族危机);对此苏共领导人分为三派(叶利钦为首的党外民主派、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当权派、利加乔夫为首的苏共保守派),分别提出三种不同对策(激进转向西方自由主义、温和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固守苏联模式仅做小修补),都不能对症下药治愈沉疴宿疾,结果造成“三个灭亡”(亡党、亡国、亡制)。如此归纳和概括,既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又展现出兴衰演变的轨迹,堪称精辟。
  第三,对学界不同观点的评析及回应有理有据。国内学界有关苏联兴亡,尤其是苏联解体、灭亡原因的看法至今争议很大。本书对不同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析和回应。比如,有人著述认为当年普列汉诺夫反对十月革命是对的,而列宁实现十月革命是错的,认为十月革命是“原罪”,本书经考察史实认为此观点违背历史真相,不能成立,苏联兴盛是起源于十月革命,苏联衰亡并不起于十月革命,而是起于在“二战”胜利后长期拒不进行体制改革等等。该书的分析是站得住脚的,体制问题才是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
  第四,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观点,引人深思。细阅该书,提出了许多经潜心思索、精心提炼的独创观点。例如,书中提出苏联模式的三大病根是学理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还从“苏维埃”的开创及运作的视角认为苏联的兴亡是“成也‘苏维埃’,败也‘苏维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一部厚重的史论文集,也是一本极具现实感的对当今社会主义改革有深刻启迪的力作。
  (责任编辑:石本惠)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产生,首先是基于赵家璧对1930年代文化市场格局的精准把握,通过他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组稿策划,并运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将《大系》作为一个文化商品而推出。在商品的传播过程中,《大系》自身所包含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发掘和肯定。最终成为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自我证明与总结的学术经典,对现代文学史的撰写与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考察《大系》由文化商品到学术
期刊
〔摘要〕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关系到对行政活动根本属性的认识与界定,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张康之教授的《论伦理精神》一书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去重构公共行政,指出了后工业化进程中公共行政公共性回归的必然性。根据张康之教授的观点,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以权力关系为基础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是排斥公共性的,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仅
期刊
      〔摘要〕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一场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各种各样突发性的危机事件频繁地向人类袭来,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出现,对工业社会的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在迅速增长的不确定性面前,作为工业社会治理主体的常规组织开始暴露出了不适应性,传统的治理方式面对危机事件凸现出治理的无效性,从而突出了
期刊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是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深入化的表现。近年来,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研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研究不全面,深度不够。具体说来,研究政府、媒体、企业三类主体文章较多,而对人大、政协、工会、妇联等危机管理主体研究较少;在多元主体协同上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微观轻宏观主体协同研究,重横向轻纵向主体协同研究,重静态轻动态主体协同
期刊
〔摘要〕 选举民主与审议民主都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也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种民主形式。它们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建设高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把两种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本研究尝试对选举民主与审议民主之间的复杂关联性进行解析与反思,期望可以为两种类型的民主走向的真实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而本研究的分析也表明,中国要想通过两种类型的民主互补与融合
期刊
〔摘要〕朗西埃生命政治研究的新政治概念关注了身体化的感性微观控制层面,它是要根本改变过去政治学份额计算的方式,是与作为隐性构序结构的治安的根本性纷争,因为它中断了治安维持的有序逻辑,由此,重新理解中的政治是在治安失序中让被剥夺了主体地位的非主体重新主体化,它要计算那些从来没有被计算的部分,让不可见成为可见,使噪音成为论述,最终实现无分之分。  〔关键词〕朗西埃;生命政治;治安;无分之分;主体化;失
期刊
〔摘要〕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加大是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诱因;1978年以来所实施的以“有偿、可转让、有限期使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土地制度变革,在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为“土地财政”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土地财政是导致城市化虚高和产业结构虚高的重要因素。在以经济增长为考核导向的激励约束下,作为城镇建设土地所有者、供给者与垄断者“三位一体”的政府,倾向于通过选择倾斜发展富含地方财
期刊
〔摘要〕在城镇化建设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中需要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其中,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拥有规模企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基于陕西省的调研结果,对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如果政府能将当地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建设小城镇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现实状况是政企双方并未充分协调
期刊
      2007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立伟先生的著作《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很快销售一空,当年内重印。2011年1月,该书出修订的第二版,2012年6月第二版又重印。作为既非教材又非大众读物的新闻传播学术专著,6年中修订再版,一共4次印刷是颇为罕见的。该书新版许多新的论证和表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读罢全书,笔者认为该书颇有价值,值得新闻界同仁一读。  一、新旧媒体竞争及传统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60个村十年间的四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变化的政治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的政治信任度越高,其参与村委会选举和扩大直选层级的意愿越低,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对政权的支持度也越高。这一结论支持“政治稳定的信任基础”理论。不过,对于既需要提升民众政治信任、又需要发展民主政治,同时需要政权稳定的中国政府而言,这些多元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难解的结。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