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体质健康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的途径。本文对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完善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课程内容
【中圖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73-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相关著作及论文,作为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教学相关内容设计问卷,随即抽取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16-2017级学生进行发放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课程设置分析
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海源学院开设的体育课为基础体育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共计36个学时。基础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体育项目普遍了解,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注重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精神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缺乏科学时效性,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突出和照顾学生的个性。
2.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还能发现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帮助教师良好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
海源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为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技能成绩占70%。表3可以看出,47%的学生对海源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并不满意,22.75%认为评价方式一般,14.24%感觉非常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海源学院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认可程度低,并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没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侧重于技能考核”是海源学院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比例分别占到28.07%和23.92%。评价方法单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脱节,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问题。
(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使用情况分析
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良好充足的场地器材设施,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安全,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满意度较低。38.75%的学生认为学院的场地器材只能基本满足他们的锻炼需要,仅有8.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场地设施能完全满足他们体育活动需求。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海源学院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经费大多投入到宿舍、食堂、教室的建设上,对体育配套设施的经费投入较少,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对海源学院场馆场地统计可以发现,海源学院体育场地多为传统体育项目场地,除杨林校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外,进行教学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所有场地均为室外场地。室外场地和器材并没有请专人维护,受人为破坏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场地器材损坏严重,存在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而且场地周边绿化不足,多风季节时灰尘较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锻炼的兴趣。
三、建议
1.学校应设置体育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应更多样化,增设某些时尚性、娱乐性和休闲型的新兴运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适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
2.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经费,增设室内体育馆,以确保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所必须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提供客观的条件,从而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职业化、实用化、科学化的优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教师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科学地、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才能使其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或实施意见[z].
[2]严丽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2(S1):447-448.
[3]朱伟,朱昌荣.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83-84.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课程内容
【中圖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73-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相关著作及论文,作为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教学相关内容设计问卷,随即抽取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16-2017级学生进行发放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课程设置分析
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海源学院开设的体育课为基础体育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共计36个学时。基础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体育项目普遍了解,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注重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精神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缺乏科学时效性,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突出和照顾学生的个性。
2.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还能发现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帮助教师良好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
海源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为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技能成绩占70%。表3可以看出,47%的学生对海源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并不满意,22.75%认为评价方式一般,14.24%感觉非常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海源学院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认可程度低,并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没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侧重于技能考核”是海源学院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比例分别占到28.07%和23.92%。评价方法单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脱节,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问题。
(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使用情况分析
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良好充足的场地器材设施,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安全,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满意度较低。38.75%的学生认为学院的场地器材只能基本满足他们的锻炼需要,仅有8.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场地设施能完全满足他们体育活动需求。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海源学院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经费大多投入到宿舍、食堂、教室的建设上,对体育配套设施的经费投入较少,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对海源学院场馆场地统计可以发现,海源学院体育场地多为传统体育项目场地,除杨林校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外,进行教学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所有场地均为室外场地。室外场地和器材并没有请专人维护,受人为破坏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场地器材损坏严重,存在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而且场地周边绿化不足,多风季节时灰尘较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锻炼的兴趣。
三、建议
1.学校应设置体育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应更多样化,增设某些时尚性、娱乐性和休闲型的新兴运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适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
2.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经费,增设室内体育馆,以确保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所必须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提供客观的条件,从而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职业化、实用化、科学化的优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教师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科学地、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才能使其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或实施意见[z].
[2]严丽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2(S1):447-448.
[3]朱伟,朱昌荣.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