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采访、写作三位一体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alone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继新,一位有着37年教师与记者生涯,曾走访全国680多所学校,采写400多位名师、名校长,出版40多本著作的教育媒体工作者、教育专家与文化学者,在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无不知、无人不晓。
  祖籍山东、曾在曲阜师范学校(今曲阜师范大学)任教的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彰显着“陶氏风格”的通讯、访谈与对话文章,每月都有不少见诸于全国报刊,对《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易经》《学记》等经典名句的引用,常常是信手拈来,给人以“道法自然”又恰到好处的感觉。他的文笔从容自然又不失恢宏之气,既有情感之水的涌动流淌,也摇曳着理性的光华,于字里行间流露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与大爱情怀,更让文章具有了超越常人的深远意义与生命光辉。他所采写的校长与老师,也因其思想高格与造诣深厚而熠熠生辉。于是,有人便誉其为“中国校长与名师的伯乐”。可是,陶继新却说:“我只是一个教育行者,是在采访众多校长与老师、局长、学生及家长等过程中,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才有了‘情动而辞发’的一篇又一篇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他们的精神照亮了我的生命历程。”
  1983年底,陶继新从教师转型为教育媒体工作者。34年来,他坚持每年听课100多节,读书、采访与写作成了他生命的主体内容。他认为,没有读,就写不好作品。可如果只读一般性著作或报刊,也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因为读书有一个基本走向,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即讀属于“上”的世界大师作品,尽管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却可到达中层的水平;如果读中层水平的作品,则只能在下层徘徊复徘徊。因此,他多年来坚持以读经典为主,只订阅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主编的《文学评论》。他认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媒介扑面而来,也会因作品质量的优劣不等,让一些头脑不清醒的人在无意识中受到精神伤害。为此,他在全国各地讲学时一次又一次地呼吁,校长与老师及其学生应远离传播低级趣味的报刊图书及电子媒介,以免遭侵害。
  陶继新认为,除了读好书,更要做好人。作为一个媒体人,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他对自己所要采访的人有着极为“挑剔”的眼光。就算对方很有地位或是熟人的要求,他也要考察候选采访者的品质如何。若不好,则会或直接、或间接地拒绝。采访时,他原则上不用被采访者提供的现成材料,而是在现场用电脑打字记录,然后形成烙印着陶氏风格的采访作品。即使有人请他撰写新书序言,他也不用对方提供的内容,而是自己一字一句地认真写成。他说,如果在别人提供的序言下写上自己的名字,那将是奇耻大辱,无异于文化盗贼。在他的眼里,要想写好文,就要先做好人,此之谓“作文如做人也”。
  2017年5月13日,我有幸在罗浮山采访到陶继新。采访中,他温文儒雅,侃侃而谈,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学校品牌管理》:您最初是在山东曲阜教书,之后是什么机缘转行到教育媒体?
  陶继新:我在1980年参加工作,任教于曲阜师范学校,当了3年半的《文学与写作》老师。1983年,山东教育报刊社刚开始创办《中学生报》,需要有一定写作水平,年龄不超过35岁的一线老师。当时,我正好35岁,并在全国发表了20多篇文章,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当年年底,我便被借调过去,只是没有当《中学生报》编辑,而是在《山东教育》文科组当编辑,后为文科组组长。
  1988年,山东教育报刊社创办《当代小学生》杂志,领导委任我担任主编。这份杂志从无到有,从没有刊号到有刊号,我做了一定的工作。到1996年,刊物有了较大的影响,发行量超过了286万。
  1997年,我被提拔为山东教育报刊社副总编,不久又兼任《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并主持记者站的工作。2005年,我开始担任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依然是《中国教育报》记者,且每月都要独立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通讯报道文章。
  不过,我喜欢读书与写作,很想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为此,曾连续五年给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写辞职报告,想要辞去山东教育报刊社职务。虽然齐厅长没有答应我的辞职请求,但是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让我迄今感动不已。
  《学校品牌管理》: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坚持的三件事情就是读书、写作、采访?
  陶继新:在报刊社担任领导期间,几位社长都给予我很大的关心与支持。他们答应了我不参加行政招待的要求,很多无关重要的小事,也不让我耗神费力。即使是上班时间,有时也可以读书与写作。对此,我常心怀感恩。不过,社里的重大活动等,即使不是我分管的工作,我也会尽力去做的。例如,一年一度的全省发行工作会议,每年都是我代表社领导讲话。哪个市的报刊征订出了问题,我也要专门前去做局长等领导的工作,直到增加到理想订数为止。
  2008年退休之后,我的读书、写作与讲课有了大幅度提升。2009年,《中国教育报》专门开辟“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与“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栏目。四年之后,尽管没有再用这个栏目,但文章的发表数量没有减少,反而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到现在,我已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三四百篇长篇文章。如果把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包括在内,每月都有6万字左右见诸报端。
  《学校品牌管理》:您采访前是怎样做功课的?
  陶继新: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采访一位校长、局长、老师或学校、区域等,一般需要一到三天;写成一篇万字左右的文章,大约需要两三天。
  采访前,我很少“备课”,也可以说是备了一辈子的课。因为听过无数各种各样的课,所以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相当熟悉。在全国不断地采访城区有名的大学校,乡村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从赫赫有名的名校长与名师,到默默无闻且有发展潜力但迄今并不出名的校长与老师等,我都进行了大量采访,并写成了不同类型的作品。三十多年,就一直这样“备课”。现在不管到什么地方采访,采访什么对象,我都会用电脑打字记录下被采访者所说的90%以上的内容。采访一结束,随即谈出我要写成的作品思路。这常常让被采访者感到惊讶,问我打字速度怎么可以那么快,怎么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等。   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回答。看看叱咤风云的中国名师们,他们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班级上课,花一两分钟便与学生演绎起教与学的精彩。因为他们备了一辈子课,即便与这些学生初次相见,但原本所拥有的教学阅历与教育智慧,让其瞬间抵达到随心所欲、水乳交融的高层次教学境界之中。
  教学如此,采写亦然。只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做好采写的功夫,才能让采访与写作走进游刃有余的境界。
  不提前“备课”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我不喜欢受外界宣傳或被采访单位提供的材料“干扰”,形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我更看重实地考察带给我的第一感受,以及深入调研后产生的辩证思考。因此,我总会从大家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挖掘出教育的本质,发现教育的亮点或者误区。访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宣传,更起到了促进学校提升与发展的作用,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点。
  《学校品牌管理》:您采访、写作、讲课有何诀窍?
  陶继新:我现在研究“功夫教育学”,任何事都是功到自然成。不下功夫,事业达不到自己本该达到的高度。我49岁才背诵了《论语》,66岁背《大学》《中庸》,现在正在背《黄帝内经》。我觉得把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教育功夫到家了”,采访写作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这37年来我从没离开过课堂,没离开过教育,没离开过读书。后来,我与魏书生老师相遇,合作写了三本书,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我还与时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现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北京的网易演播室即兴对话,也整理出版了一本书。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功夫积累的成果。
  《学校品牌管理》:您采访过如此多校长和老师,您觉得他们有哪些共性?
  陶继新:我书中写的名校长和我心里的名校长不完全一样。我写的名校长要么在地方或者全国有名气的,要么我认为是具备潜力的,而且适当的倾斜农村的校长。即使对方潜力不是很大,但是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我也照样采写。
  优秀的校长都有共性。第一,有思想。思想能产生力量,这绝对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思想,他不可能对教育有独特的思考。孔子、孟子、王阳明、朱熹、陶行知、叶圣陶,他们都是有思想的大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有思想、有境界、有情怀的校长的访谈,我是放在首位的,而且乐此不疲。不过,有一些我是不写的。例如,有思想但不是“好人”的,我在这方面的原则性很强。第二,有文化。学校是文化圣地,校长应是学校里最有文化的人。但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校长不读书,不仅不读书还不懂学校文化。第三,有智慧。我认为很多人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不一定说明其有智慧。在古代,智和慧不是一个意思,慧是心灵相通。有些校长解决问题的思路真是绝了,多么难的事情都能解决。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很享受这个破解困难的过程,认为这是境界提升和心灵净化的过程!第四,懂和谐。和谐也可以称“中庸”。中庸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法则,自然法则,即不偏不倚,不高不低,过犹不及。《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人知道了天地运行的规则,起居有常,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都是合乎天道的。大家都知道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在那个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也是懂得了天地规则,不是不讲原则的和谐。作为校长,就要真正懂中庸、懂和谐,不能是老好人。有的校长工作很愉快,发展也很好,老师们也随之得到发展,每天工作还很开心。像这样的校长,我写了很多。有的校长很敬业,但自己累得要命,老师们也叫苦连天。像这样的校长,我不欣赏。我写得比较少的是:废寝忘食地取得了很大成绩,最后自己得了病。
  《学校品牌管理》:这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您是怎么坚守自己的原则?
  陶继新:我是这样走下来的,不断发展自己,不求领导认可,但求问心无愧。除了研读功夫教育学之外,我还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我所坚持与追求的,要看对我的生命发展、对教育发展是不是真正有益。
  我的工作室专门聘请了一名小姑娘,叫姜文文。我的微信、网站等很多技术性工作都由她来打理。这样,我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采访和写作上。只要不用出差,工作又不是特别紧张,我就会在每天下午5点后听一个小时徐文兵主讲的《黄帝内经》。
  但光读书还不行,读书是天,采访写稿是地,阴阳结合才能和谐发展。
  刚退休时,我的讲课任务很多,但从去年开始就严格控制了。我坚持一个原则,讲课是输出,读书与采写是输入。采访到的任何一个典型都是完善自我心灵的重要素材。我现在的状态是投入百分之七八十功夫在采写上,并全力以赴地写稿。除写了大量校长与学校等作品外,我还为《新教师》开设的《陶继新论道名师》栏目撰写文章,已经采写完毕且发表的有邱学华、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孙双金、薛法根、华应龙、管建刚等。我想尽可能地把中国真正的名师一个一个地写出来,而且在采写他们时,其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与高超的水平等,自然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近几年,我主持了《中国教育报》宣传策划中心主办的“名家人文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到今年已是第九届了。去年4月举办的是第八届,原计划1200人的规模,但报名截止后仍有源源不断的报名者,最后人数超过了1700人。后来,经与会老师的强烈要求,再邀请原班专家与名师在6月举办了一次同样的会议。那时候,我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全部会务交给北京凤凰师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处理,自己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对生命发展、对教育发展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学校品牌管理》:您的人格魅力和才学真让人敬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您的人生,正如刚才的讲述,已是洗尽铅华,至于化境。
  陶继新:谢谢您的鼓励!其实,我只是尽了一点儿心与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说自己有优点的话,那就是善良,我坚信《周易》上说的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时,我知道人生只有努力,别无选择;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努力越小,收获越少。一个人不能白活在世上,要做一些对自己,尤其是对世人有益的事。于是,我就有了持之以恒的努力。
  访谈结束后,我还久久回味着他的每一句话。陶继新走过的每一步,真的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心不能至”,却是“心向往之”。相信这位传统文化的布道者,心怀良知的教育者,在未来的生命行程中,还会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学校品牌管理》:您主持的教师工作室有哪些职责和目标?  黄德初:教师工作室是一个教师共同成长和教师培训资源整合的平台,它是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主持人既是资源整合的组织者,更是“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引领者。主持人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和体会;能够将高校、名校在这个领域里的理论和经验,以及每位跟岗学员的鲜活实践经验整合
期刊
我校有一个名为“桃溪谷”的园子,阡陌成行,草木青青,是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种植基地。可能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眼前的这个园子曾是一块荒地,野草丛生,蛇虫出没,成为了一处校园安全隐患。  秉承“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我校受当时所流行的一款网络游戏——“QQ农场”的启发,决定倾全校之力除草开荒,开辟耕地。此后,分配给各班的土地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管理,而全校教师则每人带领四、五年级学生组成综合实践
期刊
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诸多文明礼仪瑰宝。其中,与饮食相关的“规矩”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老一辈人总会告诉我们吃饭时要用手扶着自己的碗,告诉我们“一粒米,七斤四两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诉我们“食不言,寝不语”......  在现代教育中,学者们归纳出的“最佳教育时间”就有“家人一起进餐
期刊
浙大小使者  201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迎来双甲子校庆。在校庆到来之前,浙江大学联合都市快报社,面向杭州小学生,征集20位校庆小使者。这20位校庆小使者将向全球播报浙大校庆,并与国内知名大学校长进行交流。  报名参加小使者选拔活动的小学生需要完成浙大教授提出的一篇命题作文,再投向“爱写作的狮子”微信公众号,参加海选。浙江大学和都市快报社从来稿中选出50名小学生进入复试,参加在浙大举办的现场作文
期刊
学术界认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何故?在于课程是跑道,是舞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在于多元课程是多道彩色跑道,是立体交叉舞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自主选择的可能;在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是具有本校特色的、为了学校的课程,从而能够为本校学生的发展提供张扬个性和无限发挥的广阔空间。  就地理位置、校园面积和办学规模而言,与地处广州市都会区的其它
期刊
知识改变命运,食育改变未来!由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发起的“食育”推动计划是一项以营养师为主体,旨在树立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改变中国健康状态的大型公益活动。短短5年间,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研发课程、编写教材、培养师资、建立示范校等,推进面向儿童的食育工程,在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培養良好饮食习惯,发扬优秀饮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颇多努力与贡献。本刊就此专访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也可以从点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校庆典中窥见一二。同时,为学校庆典增添一抹“复古”色彩,将改变活动的固有模式,不但富有情怀,而且提升了教育吸引力,更增强了品牌效益。  校庆撞钟 致敬传统  “当!当!当!……”2017年4月18日,重庆市西南大学校园中响起了浑厚悠远的钟声。原来当天是西南大学111周年的校庆纪
期刊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携手共进”“充满正能量、聚合精气神、展示新面貌、争取新胜利”,这是无数校长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设计和实施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策略时最期待的一种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状态呢?我的思考与实践是:先凝心,再聚力。  凝心工程  所谓的“凝心”,就是要让教职员工的精神、心气、志向和期待汇聚成一点,聚焦在校长所期待的学校的办学愿景、教育理想和人才
期刊
世界著名作家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愉快的前提恰恰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在给予孩子自由的问题上,成年人却显得出奇地吝啬,他们总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厢情愿地夺走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由。不仅如此,还美其名曰:“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真可谓满嘴说爱,又让人哭笑不得。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而是披着爱的外衣的逼迫、控制和占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自由、生活乏力和
期刊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来自师长的鼓励和信心,一份小礼物也是其所期待的。暑假将至,校长们可以趁此空闲构思开学礼物。那么,开学第一天,校长如何既表达心意又不落俗套呢?或许可以尝试采购以下物品:  红包藏任务  在红包中装入阅读卡、阅读存折、老师推荐的书单、图书馆阅读礼仪小册子,引导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在红包中装入“上岗便条”,让学生当一天校长助理、当一周大队干部、当一天图书管理员、当一次广播员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