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经蜗窗龛电刺激记录听性脑干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h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人工耳蜗手术中经蜗窗龛电刺激记录听性脑干反应的方法。方法应用自制铂铱合金球形电极作为刺激电极,改装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连接体外言语处理器作为电刺激仪及Bio—logicNavigatorPro诱发电位仪,对17例不同病因(包括听神经病2例、耳蜗骨化1例、内耳畸形5例、脑白质异常1例,原因不明8例),不同年龄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在手术中进行测试。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将刺激电极放置在蜗窗龛内,用电荷平衡双相脉冲电流经蜗窗龛进行电刺激,记录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结果17例患者均记录到明确的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波形,Ⅲ波和V波的潜伏期分别为(2.12±0.18)ms和(4.18±0.19)ms,阈值为(220.00±16.04)CL。其中2例听神经病、5例内耳畸形、1例耳蜗骨化、1例脑白质异常患者均记录到分化良好的波形。结论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是一项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测试方法,对于判断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能否获得听性反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方法的安全性符合要求,听性反应的引出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病变。文献报道多见于颅内,颅外动脉瘤则多发于腹、颈、髂、股等大动脉,动脉硬化和外伤为主要病因。而发生于颈外动脉终末分支-颞浅动脉的动脉瘤则非常罕见。我们近来诊治2例,报道如下。
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2007年全国听神经病专家论坛上,非常荣幸地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听觉言语研究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专业的Arnold Starr教授进行了关于听神经病的专题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对听神经病认识的进展,尤其在内毛细胞、听神经及突触病变所引起听神经病在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方面认识的变化与思考。在征求了Starr教授的意见后,摘录了Starr教授报告的主要
期刊
患儿男,1岁8个月。因咳喘、气促半天于2007年11月5日入院。入院前1天患儿不慎跌入石灰池中,半天后出现咳喘,气促伴呕吐,并渐进性加重,急来我院。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头面部见紫红色淤斑点,神志模糊,精神萎糜,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明显;体温39%,呼吸40-5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湿啰音,右肺呼吸音减低,心率150~170次/min,律齐,无杂音。
全国中耳疾病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6-9日在西部美丽的边城乌鲁木齐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由新疆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协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总编辑韩德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图1,2),杨伟炎名誉主任委员(图3)、韩东一副总编(图4)、孔维佳副总编(图5)、倪道凤副主任委员(图6)等
期刊
目的探讨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方法介绍1999-2006年采用内镜+开放进路(眼眉内飞鸟状切口)手术治疗的6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起源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的分期与分类、手术方法、放射治疗、预后等相关问题。结果6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手术后随访时间2~8年,中位随访时间2.5年。除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恶变,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5
目的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
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在海口制订了“慢性鼻窦炎鼻患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海口标准”)。回顾这10年,海口标准对我国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该承认海口标准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包括参与制订海口标准的一些专家在内的临床医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标准的内容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临床实践,因此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