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的关系
(一)农业信息化是市场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时代,发展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是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和农户的重要竞争战略。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借助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了解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信息、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在国内外销售农产品,而且可以通过信息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递,有效地连接农业产业化的各市场主体,降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的变革。因而,开展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上网工程以及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一)农业信息化是市场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时代,发展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是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和农户的重要竞争战略。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借助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了解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信息、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在国内外销售农产品,而且可以通过信息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递,有效地连接农业产业化的各市场主体,降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的变革。因而,开展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上网工程以及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