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象小姐”、“气象先生”的走马上任使得如今的天气预报节目不仅内容好看、形式多样,而且充满了“星”气象。尽管在当前消费时代電视节目的娱乐特性得以张扬,但是電视天气预报节目必须把握好娱乐尺度,坚持满足受众对天气信息需求的第一要义。
关键词:气象新闻 娱乐化 消费文化 眼球效应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影视中心,都通过改变、弱化节目中的气象专业性,纷纷将专业气象信息变得通俗化、趣味化、娱乐化。電视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是新时期受众的消费和媒体竞争的产物。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也随潮流而动,不仅选择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女主播播报全球主要城市的天气概况,而且在内容编排上采取健康小故事穿插于气象信息前后,流行歌曲贯穿节目全程,着实令观众很轻松。
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发展
中央電视台于1981年7月1日开始口播由中央气象台发布的8个城市天气信息,气象服务从这一天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2003年,《南方都市报》开通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用实用且立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于都市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平面媒体在气象资源的利用和报道上的落后局面,也掀起了一股气象新闻热潮。電视凭借其先天优势,使得气象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精彩纷呈、趣味十足。
電视娱乐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娱乐性比重加大和节目形态的娱乐化。電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具体来说就是:内容上除了报道天气形势,还穿插一些生活百科和天气趣闻;形式上追求故事性,有些天气节目还模仿娱乐类节目的短信互动形式提高收视率,部分天气节目主持人的服装打扮、语言风格与娱乐节目主持人相差无几。如2003年湖南娱乐频道推出的《星气象》节目,完全颠覆了传统天气预报节目,只是借助天气这个“幌子”来教人们如何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穿衣打扮、保养身体;重要的是该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一名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星姐,而且播报时言语动作更是暧昧挑逗。当然,这不是特例。
電视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原因。现如今,電视气象新闻节目早已不再就天气说天气,而是在传播天气概况的同时还传递天气会给我们的健康、心情和生存带来哪些影响的信息,尽可能使天气预报的内容贴心和生活化。当“气象小姐”、“气象先生”出现在天气预报里时,气象新闻节目更是朝着娱乐化或美女化“变脸”。①究其原因有三:
服务性在市场竞争的解读和体现。气象部门本是想借助電视向广大民众提供天气情况,服务社会,但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气象新闻却成了電视这一媒体提高收视率、抢占广告市场的王牌。据“2002年全国電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收视率位居榜首。我国每天有近10亿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这形成了巨大的广告附加值。目前我国气象新闻节目整体而言形式单一、信息量少,但是只要媒体找准了气象节目变革的突破口,就极有可能赢得气象新闻所带来的巨大眼球经济。
消费文化催生了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娱乐本是電视等传媒迎合受众需要的一种传播功能体现,但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成了眼球效应的宠儿。湖南卫视以“是天气,还是流行,每晚七点一刻,等着你”来定位它的《星气象》节目,让观众明白这不是在看天气,而是在进行时尚消费。在消费时代里,大众传媒实质上成为一架欲望的机器。②当漂亮或帅气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成功融入天气预报节目里时,气象新闻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天气信息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大众传媒对眼球经济的追逐。
科技信息传播通俗化、人情味的要求。天气信息尽管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气象新闻的报道如果把握不好内容和报道形式,就很容易陷入“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两难境地。气象新闻的娱乐化使得气象新闻通俗易懂,充满了情趣。如山西气象影视以太原方言打造《老西说天气》和河南影视中心推出美女聊天式的《网罗天气》节目,成功实现了科技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同时,像“明天的气温不算低,但是风太大了,所以感觉并不暖和”这样简单直白的气象信息预报更是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影响
英国的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電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通过電视这一平台传播的东西都具有娱乐性,气象新闻节目也不例外。③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相比,气象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新颖有趣,内容尽可能娱乐化,但是天气信息毕竟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不能将科技新闻庸俗化。尽管一些气象节目本着贴心服务的原则花样百出,精神可贵,但是华丽的外表必定会冲淡气象信息的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星气象”类节目的美女或明星主持人因为自身对于气象知识的掌握不够或理解不透,导致了气象节目内容的权威性降低;其次是气象新闻节目的本质是要满足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但如果一味地追逐短暂的眼球经济,忽视内容的主体地位,必定会降低气象新闻的诚信度与品牌。
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可行性探索
天气预报本是为大众服务的,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切以“娱乐至上”,必然会失去天气新闻的色彩。因此,为了实现气象新闻需要性与娱乐性的双赢,電视传播者必须控制好娱乐因素在天气节目中的分量和比重。
坚守内容为王,实用且精确。据美国天气频道对观众调查发现,只有33%的人是出于习惯坚持每天看天气节目,但却有四成多的人是因为兴趣去看气象节目,另外还有25%的人是为了计划明天的行程而看天气预报。这样一来,因为兴趣和为了工作计划而看气象新闻的观众就成了气象节目制作者潜在的追逐目标。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并保住原有的观众,气象节目必须扩大服务领域,加大宣传地球、大气和气候系统等科学知识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关注人与气象、环境以及社会与气象的相互关系。气象新闻除了实用还得精确。制作气象节目不是在煮八宝粥,不能什么都有,但又什么也说不清。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降雨”,到底是哪些地区以及是暴雨还是毛毛雨,对百姓来说都迫切想知道得很清楚。因此,气象新闻要尽可能精确,不能你播你的,我听我的,最后谁都不明白。
播报语言要大众化、生活化。生活化的语言是营造气象新闻娱乐氛围的主要元素。相对于气象变化的专业术语,老百姓更乐于接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情趣的大众化语言。倪萍曾经在小品里表演公社队长播天气预报,用浓郁的山东荣成口音说“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这一小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诀仅在于它个性和生活化的语言。这对地方卫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如何“变脸”是一个启示。
主持人要拥有和节目吻合的气质。气象节目的主持人不能只是在“播报”,也不能去炫酷。几乎全国的“气象先生”、“气象小姐”都能把卫星云图和气象小知识说得溜、讲得透,甚至面对滔天洪水也能面含微笑、平心静气,但这些人为的端庄、规范的魅力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像湖南《星气象》那样靓女播天气忽视了内容的主体地位,易顾此失彼。《凤凰气象站》的成功在于主持人的选用不是因为漂亮而是在于主持人本身的素质与节目的吻合。尽管陈玉佳没有一板一眼的播音腔,却能让气象信息传播得有声有色,杨洁的青春活力更让气象节目轻松快活。
发挥音乐魅力,紧跟时尚。《凤凰气象站》的娱乐性还表现在背景音乐在节目中的运用。其背景音乐大都是一些轻松舒缓的曲子,像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以及时下流行的一些曲目,且不停变换。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通过与画面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开拓意境。音乐在气象节目中的运用,可以将相对独立的气象画面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观众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天气信息。
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基本信息之一,传媒不提供或没提供好就是失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電视天气节目“娱乐”起来,另一方面要切记電视天气节目的本质是科教功能。气象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向老百姓传递新的气候信息和实用有趣的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文化和科学精神。
注释:
①罗映纯:《对气象新闻节目“变脸”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②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電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气象新闻 娱乐化 消费文化 眼球效应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影视中心,都通过改变、弱化节目中的气象专业性,纷纷将专业气象信息变得通俗化、趣味化、娱乐化。電视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是新时期受众的消费和媒体竞争的产物。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也随潮流而动,不仅选择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女主播播报全球主要城市的天气概况,而且在内容编排上采取健康小故事穿插于气象信息前后,流行歌曲贯穿节目全程,着实令观众很轻松。
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发展
中央電视台于1981年7月1日开始口播由中央气象台发布的8个城市天气信息,气象服务从这一天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2003年,《南方都市报》开通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用实用且立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于都市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平面媒体在气象资源的利用和报道上的落后局面,也掀起了一股气象新闻热潮。電视凭借其先天优势,使得气象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精彩纷呈、趣味十足。
電视娱乐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娱乐性比重加大和节目形态的娱乐化。電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具体来说就是:内容上除了报道天气形势,还穿插一些生活百科和天气趣闻;形式上追求故事性,有些天气节目还模仿娱乐类节目的短信互动形式提高收视率,部分天气节目主持人的服装打扮、语言风格与娱乐节目主持人相差无几。如2003年湖南娱乐频道推出的《星气象》节目,完全颠覆了传统天气预报节目,只是借助天气这个“幌子”来教人们如何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穿衣打扮、保养身体;重要的是该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一名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星姐,而且播报时言语动作更是暧昧挑逗。当然,这不是特例。
電视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原因。现如今,電视气象新闻节目早已不再就天气说天气,而是在传播天气概况的同时还传递天气会给我们的健康、心情和生存带来哪些影响的信息,尽可能使天气预报的内容贴心和生活化。当“气象小姐”、“气象先生”出现在天气预报里时,气象新闻节目更是朝着娱乐化或美女化“变脸”。①究其原因有三:
服务性在市场竞争的解读和体现。气象部门本是想借助電视向广大民众提供天气情况,服务社会,但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气象新闻却成了電视这一媒体提高收视率、抢占广告市场的王牌。据“2002年全国電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收视率位居榜首。我国每天有近10亿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这形成了巨大的广告附加值。目前我国气象新闻节目整体而言形式单一、信息量少,但是只要媒体找准了气象节目变革的突破口,就极有可能赢得气象新闻所带来的巨大眼球经济。
消费文化催生了气象新闻的娱乐化。娱乐本是電视等传媒迎合受众需要的一种传播功能体现,但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成了眼球效应的宠儿。湖南卫视以“是天气,还是流行,每晚七点一刻,等着你”来定位它的《星气象》节目,让观众明白这不是在看天气,而是在进行时尚消费。在消费时代里,大众传媒实质上成为一架欲望的机器。②当漂亮或帅气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成功融入天气预报节目里时,气象新闻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天气信息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大众传媒对眼球经济的追逐。
科技信息传播通俗化、人情味的要求。天气信息尽管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气象新闻的报道如果把握不好内容和报道形式,就很容易陷入“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两难境地。气象新闻的娱乐化使得气象新闻通俗易懂,充满了情趣。如山西气象影视以太原方言打造《老西说天气》和河南影视中心推出美女聊天式的《网罗天气》节目,成功实现了科技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同时,像“明天的气温不算低,但是风太大了,所以感觉并不暖和”这样简单直白的气象信息预报更是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气象新闻娱乐化的影响
英国的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電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通过電视这一平台传播的东西都具有娱乐性,气象新闻节目也不例外。③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相比,气象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新颖有趣,内容尽可能娱乐化,但是天气信息毕竟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不能将科技新闻庸俗化。尽管一些气象节目本着贴心服务的原则花样百出,精神可贵,但是华丽的外表必定会冲淡气象信息的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星气象”类节目的美女或明星主持人因为自身对于气象知识的掌握不够或理解不透,导致了气象节目内容的权威性降低;其次是气象新闻节目的本质是要满足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但如果一味地追逐短暂的眼球经济,忽视内容的主体地位,必定会降低气象新闻的诚信度与品牌。
气象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可行性探索
天气预报本是为大众服务的,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切以“娱乐至上”,必然会失去天气新闻的色彩。因此,为了实现气象新闻需要性与娱乐性的双赢,電视传播者必须控制好娱乐因素在天气节目中的分量和比重。
坚守内容为王,实用且精确。据美国天气频道对观众调查发现,只有33%的人是出于习惯坚持每天看天气节目,但却有四成多的人是因为兴趣去看气象节目,另外还有25%的人是为了计划明天的行程而看天气预报。这样一来,因为兴趣和为了工作计划而看气象新闻的观众就成了气象节目制作者潜在的追逐目标。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并保住原有的观众,气象节目必须扩大服务领域,加大宣传地球、大气和气候系统等科学知识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关注人与气象、环境以及社会与气象的相互关系。气象新闻除了实用还得精确。制作气象节目不是在煮八宝粥,不能什么都有,但又什么也说不清。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降雨”,到底是哪些地区以及是暴雨还是毛毛雨,对百姓来说都迫切想知道得很清楚。因此,气象新闻要尽可能精确,不能你播你的,我听我的,最后谁都不明白。
播报语言要大众化、生活化。生活化的语言是营造气象新闻娱乐氛围的主要元素。相对于气象变化的专业术语,老百姓更乐于接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情趣的大众化语言。倪萍曾经在小品里表演公社队长播天气预报,用浓郁的山东荣成口音说“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这一小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诀仅在于它个性和生活化的语言。这对地方卫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如何“变脸”是一个启示。
主持人要拥有和节目吻合的气质。气象节目的主持人不能只是在“播报”,也不能去炫酷。几乎全国的“气象先生”、“气象小姐”都能把卫星云图和气象小知识说得溜、讲得透,甚至面对滔天洪水也能面含微笑、平心静气,但这些人为的端庄、规范的魅力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像湖南《星气象》那样靓女播天气忽视了内容的主体地位,易顾此失彼。《凤凰气象站》的成功在于主持人的选用不是因为漂亮而是在于主持人本身的素质与节目的吻合。尽管陈玉佳没有一板一眼的播音腔,却能让气象信息传播得有声有色,杨洁的青春活力更让气象节目轻松快活。
发挥音乐魅力,紧跟时尚。《凤凰气象站》的娱乐性还表现在背景音乐在节目中的运用。其背景音乐大都是一些轻松舒缓的曲子,像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以及时下流行的一些曲目,且不停变换。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通过与画面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开拓意境。音乐在气象节目中的运用,可以将相对独立的气象画面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观众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天气信息。
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基本信息之一,传媒不提供或没提供好就是失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電视天气节目“娱乐”起来,另一方面要切记電视天气节目的本质是科教功能。气象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向老百姓传递新的气候信息和实用有趣的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文化和科学精神。
注释:
①罗映纯:《对气象新闻节目“变脸”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②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電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张红玲